孫穎慧 楊孝兵 閔蘇蘇
(湖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浙江湖州313000)
突發性耳聾是指72h內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至少在相鄰兩個頻率聽力下降≥20 dB[1],治療以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及營養神經等為主,但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且常規治療效果不甚理想[2-3]。本病可歸屬于中醫學“暴聾”范疇,多與風邪、血瘀、體虛、火邪、痰濁等有關,其中血瘀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4]。通竅活血湯出自《醫林改錯》,具有活血化瘀、通竅活絡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耳聾、耳鳴,能有效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改善內耳血供。本研究擬探索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通竅活血湯對突發性耳聾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血脂、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純音測聽閾值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符合納入標準的氣滯血瘀型突發性耳聾患者7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7例。治療組男19例,女18例;年齡20~57歲,平均年齡(45.90±10.12)歲;病程4~56 d,平均病程(15.91±1.93)d;純音測聽氣導平均聽閾為(63.37±10.82)dB;單側發病33例,雙側發病4例;聽力損失程度輕度15例,中度20例,重度2例。對照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21~59歲,平均年齡(46.11±9.30)歲;病程2~55 d,平均病程(16.12±2.02)d;純音測聽氣導平均聽閾(62.43±11.88)dB;單側發病34例,雙側發病3例;聽力損失程度輕度17例,中度17例,重度3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按照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制定的《突發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1]。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氣滯血瘀型辨證分型標準,同時伴耳脹悶感、耳鳴不休、舌質暗紅、脈澀。
1.3 納入標準 符合突發性耳聾診斷標準,辨證為氣滯血瘀證;年齡20~59歲,無智力障礙;均進行純音聽閾測定、聲導抗、耳聲發射、顳骨CT等檢查,除第Ⅷ對顱神經外,無其他顱神經受損癥狀;尚未進行任何治療,無耳毒性用藥史;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有嚴重的全身疾病,或合并認知障礙性精神類疾病者;患耳有聽力減退史者;除第Ⅷ對顱神經外,伴有其他顱神經受損癥狀(如面癱等)者;有耳科其他疾?。ㄈ缰卸懼?、鼓室積液、頸靜脈球體瘤、聽神經瘤等)者。
2.1 對照組 予常規西藥治療。潑尼松1 mg/kg(最大劑量60 mg),晨起頓服,連服3 d,如有效加用2 d后停藥,如有胃炎或胃潰瘍者加用奧美拉唑20 mg(每日1次)至停用潑尼松;前列地爾10 μg加入1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每日1次;甲鈷胺500 μg肌肉注射,1次/2 d。連續治療14 d。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通竅活血湯加減。藥物組成:牛膝、丹參各15 g,紅花、川芎、當歸、赤芍、桃仁、白芷、石菖蒲各10 g,柴胡、蟬蛻、枳殼、桔梗各6 g,甘草3 g,蔥白3莖,大棗8枚。氣虛者加炙黃芪12 g、白術10 g、黨參10 g;痰熱者加膽南星9 g、梔子9 g;外邪侵肺者加薄荷10 g、防風8 g;腎陰虧虛者加山藥12 g、山茱萸10 g、五味子9 g。以上諸藥水煎,取汁400 mL,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連服14 d。
3.1 觀察指標
3.1.1 血脂及AIP 2組患者治療前后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5 mL,分離血清后檢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計算AIP。AIP=log(TG/HDL-C),TG和HDL-C單位均為mmol/L。
3.1.2 純音測聽(PTA)閾值 2組患者治療前后采用丹麥國際聽力計XETA進行PTA測試,反復測試3次,取平均值。
3.2 療效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進行評價。痊愈:患者聽力恢復正常;顯效:患者治療后聽閾平均值提高大于30 dB;有效:患者治療后聽閾平均值提高范圍15~30 dB;無效:患者治療后聽閾值提高小于15 dB。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軟件錄入數據建立數據庫,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組間總有效率比較采用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及AIP值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脂及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AIP)比較(±s) 單位:mmol/L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脂及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AIP)比較(±s) 單位: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總膽固醇 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A I P治療組 37 治療前 4.27±0.36 1.27±0.35 2.51±0.43 1.42±0.33 -0.11±0.12治療后 4.23±0.40 1.16±0.26* 2.49±0.33 1.56±0.27* -0.16±0.11*#對照組 37 治療前 4.24±0.51 1.26±0.30 2.52±0.39 1.40±0.34 0.02±0.10治療后 4.22±0.50 1.19±0.25* 2.50±0.41 1.52±0.28* 0.01±0.09*
3.4.2 2組患者治療前后PTA閾值比較 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PTA閾值比較(±s) 單位:dB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PTA閾值比較(±s) 單位:dB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聽力改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耳數/只 治療前 治療后 聽力改善治療組 37 41 63.37±10.82 40.54±13.70*# 22.83±10.11△對照組 37 40 62.43±11.88 49.08±14.71* 13.35±9.37
3.4.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單位:耳數(%)
突發性耳聾病因和病理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公認的有內耳血液循環障礙和病毒感染學說。內耳由終末動脈供血,無側支循環,聽力的突然喪失可能是由于急性血管出血、栓塞、血管痙攣或血液黏度的改變等[6]。高脂血癥可以導致內耳血液循環障礙,因為血液黏度的增加降低了內耳血供[6],同時脂質代謝紊亂可導致耳蝸毛細胞脂質沉積,損害耳蝸神經細胞,阻礙神經傳導[7]。大多數突發性耳聾患者不會出現高脂血癥,但即便是在常規脂質都正常的情況下,AIP及載脂蛋白譜都會高于健康對照組[6,8-9],而內耳血管對即使是不明顯的脂質變化也高度敏感[8,10],所以KANEVA A M等[8]指出要綜合評估突發性耳聾患者的血脂代謝可以引進AIP等復合指數,提出AIP可以作為動脈粥樣硬化脂質變化的早期標志物之一。純音測聽(PTA)閾值可以測定突發性耳聾患者各下降頻率聽力提高的絕對值[1]。所以本研究納入AIP、PTA閾值作為對突發性耳聾療效的評價指標,同時采用權威的療效標準進行評價[1]。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能降低患者甘油三酯和AIP,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雖然有利于增強血脂代謝,改善患耳聽閾,但臨床療效不甚理想。
中醫學認為,暴聾患者早期以實證為主,辨證為氣滯血瘀,因此采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方中牛膝、丹參、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通絡、化瘀通脈;石菖蒲開竅行氣、益智醒腦;桔梗主宣肺,重在上行,合枳殼、柴胡載藥上行;蟬蛻祛風,能有效防治耳鳴;蔥白辛溫走散,可助散瘀。諸藥合用可行氣活血、化瘀開竅,使耳脈得以充養。近年來研究發現通竅活血湯有助于降低甘油三酯,改善血液流變學[11-12],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通竅活血湯加減,能更好地降低氣滯血瘀型突發性耳聾患者TG,升高HDL-C,從而增強血脂代謝,降低血液黏稠度,且能顯著降低AIP,改善內耳微循環,患耳的純音聽閾也得到了明顯改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用常規西藥治療的對照組。下一步擬擴大樣本量,并進一步觀察中藥對突發性耳聾患者載脂蛋白譜的遠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