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軍 李偉偉 薛明新
(1.南京中醫藥大學沭陽附屬醫院,江蘇沭陽223600;2.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南京210029)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多指一側面神經在通過莖乳突孔過程中因受到物理或者化學刺激而出現了急性非化膿性炎癥的病癥[1-2]。亨特氏面癱,即Ramsay Hunt綜合征,又稱膝狀神經節炎,是一種常見的周圍性面癱,發病率僅次于貝爾氏面癱。近年來亨特氏面癱臨床多見,其前驅癥狀多為耳痛,常以耳痛、面癱、耳道皰疹三聯征及聽覺、舌前2/3味覺障礙為臨床表現,且伴有乳突、耳甲等部位壓痛,嚴重者可出現共濟失調、眩暈、三叉神經痛等一系列癥狀。根據本病發展規律,一般臨床上常規把發病10日內作為急性期。急性期的治療至關重要,若治療不當,則預后較差。面癱急性期病位在耳后,以肝膽濕熱為主要病機,治療上應以清利少陽濕熱為治則。我們臨床在西醫治療基礎上采用翳風穴梅花針放血聯合針刺治療亨特氏面癱急性期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將相關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蘇省沭陽縣中醫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針灸疼痛科門診及病房收治的診斷為亨特氏面癱急性期的患者7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7例。治療組男17例,女20例;年齡12~60歲,平均 年 齡(35.82±10.64)歲;病 程1~7 d,平 均 病程(5.42±1.26)d。對照組男18例,女19例;年齡10~60歲,平均年齡(36.47±11.85)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6.23±0.63)d。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神經病學》[3]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中亨特綜合征診斷標準及《2000個國內外最新實用內科診斷標準》[4]中面癱診斷標準擬定。
1.3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5]中面癱之肝膽濕熱證擬定:口眼歪斜,伴耳廓皰疹、發熱、煩躁、頭暈目眩、耳鳴、重聽、口渴、口苦咽干、夜寐不佳,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1.4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及辨證標準;首次患本病;病程≤10 d;年齡10~65歲。
1.5 排除標準 中樞性面癱;格林-巴利綜合征、腦膜炎、橋小腦角病變、腦干病變、手術損傷及腫瘤等其他占位性病變引起的周圍性面癱者;腮腺炎、乳突炎、顱底腦膜炎及多發性硬化等引起的繼發性面癱者;合并糖尿病、心腦血管、肝、腎、肺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和精神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2組患者均予阿昔洛韋針(浙江亞太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811)0.5 g靜滴,每日2次,連續治療10 d,未滿18歲者用量酌減;強的松(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07)60 mg/d,5 d后 減 量 至30 mg/d,10 d后減量至10 mg/d,療程滿15 d后,停用強的松;甲鈷胺(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767)0.5 mg/次,每日3次,治療20 d。
2.1 對照組 予基礎治療聯合針刺治療。穴位選擇:患側取陽白、魚腰、太陽、地倉、下關、頰車穴,健側取合谷穴。鼻唇溝變淺者加迎香;人中溝歪斜者加水溝;下唇歪斜者加承漿;迎風異常流淚加患側承泣或四白[6]。每次選穴6~8個,各穴以局部與循經遠取適當搭配應用。發病10 d以內針刺治療施以瀉法,發病超過10 d施以補法,1次/d,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翳風穴刺絡放血治療。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患側翳風穴,用一次性消毒梅花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許可編號:蘇食藥監械生產許20010020號)點刺20~50下,以局部出現中等量血珠為度,繼而用小口徑玻璃罐吸拔在放血部位上,出血量以5~8 mL為宜,5~10 min后起罐并消毒皮膚。囑患者當日內點刺放血處勿沾水,以防局部感染。點刺時手法宜輕、穩、準、快,不可用力過猛,防止刺入過深,創傷過大,損害其他組織。連續治療3 d,每日1次,共治療3次。
3.1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對2組患者進行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從患者靜態和動態(抬額頭、輕輕閉眼、張嘴微笑、聳鼻、唇吸吮)兩個方面進行評分,分值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面肌恢復功能越好[7]。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是一種新的面神經功能主觀評定系統,與其他面神經評分指標如House-Brackmann面神經評定等相比更加細致,對恢復期面神經功能的評價更加準確。
3.2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實用內科手冊》[8]中面神經功能恢復標準擬定。痊愈:面部所有肌肉功能正常;顯效:仔細觀察可看出輕微的面部肌肉活動減弱,可能有輕微的聯帶運動,面部靜止時對稱,張力正常,上額運動正常,眼睛用力可完全閉合,雙側口角輕度不對稱;有效:面部有明顯的肌肉功能減弱,單雙側無損害性不對稱,可觀察到不嚴重的聯帶運動、攣縮和(或)半側面部痙攣,面部靜止時肌肉張力正常,上額運動微弱,患側眼瞼用力時可完全閉合,雙側口角明顯不對稱;無效:面部靜止時肌肉不對稱,上額肌肉無運動,患側眼瞼不能完全閉合,雙側口角僅有輕微運動。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與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總有效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治療結果
3.4.1 2組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面神經評分比較(-x± s) 單位:分
3.4.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單位:例
亨特氏面癱可歸屬于中醫學“面癱”“口僻”“口眼歪斜”“口?”等范疇。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熱或疫毒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經絡,或肝經郁熱,肝膽之火循經上炎至耳目,導致面部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出現面癱。本病臨床以肝膽濕熱證候多見,故治宜疏肝降火,清熱利濕為主。前期研究表明,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療效較好[9],可疏調局部經筋氣血,活血通絡。
我院針灸疼痛科針對亨特氏面神經麻痹的治療有一定經驗,主要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早期采用抗病毒、激素、營養神經等治療,減輕面神經膝狀神經節段的水腫,促進局部的氣血流通,以減輕發病早期面神經的受損程度。翳風穴是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在耳后的重要腧穴,于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取之,深層為面神經干從莖乳突穿出處,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故可取少陽經翳風穴治療本病。在楊繼洲著《針灸大成》中亦有:“翳風穴主耳鳴耳聾,口眼歪斜,脫頷頰腫,口噤不開,不能言”等記載。通過翳風穴刺絡放血治療,可激發經絡之氣,調整臟腑氣血,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有研究表明,面癱急性期采用耳尖、耳垂及大椎穴刺絡放血療效優于常規針刺治療[10]。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治療后面神經評分均較治療明顯增高(P<0.01),且治療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治療組總有效率94.59%,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5.68%(P<0.05)。表明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翳風穴梅花針放血聯合針刺治療亨特氏面癱急性期患者有效,能更快地促進面神經功能的恢復。臨床治療亨特氏面癱應秉持針灸治療為基礎,尤其強調對急性期神經水腫的治療,除了抗病毒、激素治療等,急性期翳風穴刺絡放血具有明顯優勢,可見中醫外治法與西藥聯合治療,能夠縮短疾病病程,促進疾病向愈。下一步擬探索刺絡放血治療亨特氏面癱的具體作用機制,并觀察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