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旗
富士康發展到今天是第31年。在過去的30年中,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制造,1988年到1998年代工生產電腦外殼;第二階段是精密制造,1998年到2008年是功能手機的時代,手機零組件的要求比電腦要高得多,發展精密制造是必然的;到了2008年,隨著2007年蘋果手機的出現,進入了智能終端時代,富士康進入第三階段智能制造,首先是自動化、機器換人,再逐漸探索數字化、網絡化,到現在的智能制造。
過去30年,電子產品從PC時代,到功能手機時代,再到智能終端時代,富士康也就經歷了從傳統制造到精密制造,再到智能制造的跨越。
促使富士康向工業互聯網轉型的關鍵時間點,是2017年5月9日李克強總理在視察富士康鄭州工廠后,向創始人郭臺銘提出三點要求:第一,電子行業的高端制造一定扎根大陸;第二,富士康在電子行業制造方面要繼續引領全球;第三,電子行業的制造經驗能否扶持中小企業,中國要成為制造強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更重要的是三四千萬家中小企業,如何幫助它們轉型升級。
富士康思考如何幫助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工具就是工業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做的是廣泛連接,中小企業連接上去或許就能夠得到它們可以想用的東西,或者想受益的知識經驗。
出于這樣的考慮,2018年6月8日,富士康將與工業互聯網相關的三個業務板塊,即云網端的制造,全部切入到上市公司,也就是工業富聯,營收4100億元,占整個集團營收的大概三分之一左右。工業富聯能夠36天實現掛牌上市,與國家戰略是密切相關的,一是落實制造的本土化本地化,二是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將一些國有資本與電子行業連在一起。
工業富聯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精密制造基礎與工業互聯網的結合。
精密制造有三硬,裝備、工具、材料;加上三軟,即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能、工業軟件和系統就形成了智能制造。
工業互聯網,我們理解也是“三硬加三軟”, 三硬即云、網、端;三軟,則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軟件。這兩個“三硬三軟”就構成了智能制造的生態。
工業互聯網富士康的優勢,首先我們積累了30年的制造經驗,過去的數據一直都在,只不過沒有連接起來;第二大優勢,是跨領域的應用場景,富士康有刀具、模具、軋制機,有機器人,有家電,都是跨領域的場景;最后我們的國際化背景,在本土企業海外受到封鎖、數據安全問題受到限制的大環境下,富士康國際公司這個身份非常重要。
在從建立到現在一年多時間中,富士康把在刀具、機器人方面的經驗都模塊化,對中小企業進行專業引領,吸收知識和經驗。前期以免費的形式賦能,長時間使用后企業看到效果,就逐漸形成收費模式,形成業態。這是我們對未來商業模式的規劃。
要賦能中小企業,首先要做到技術在本企業內部的融會貫通。富士康在2018年被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燈塔工廠,是富士康智能制造升級的一個標桿項目。這個工廠的不同,在于從“無人”到“無憂”,過去自動化更多是代替人的勞動,現在則是如何使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方法優化產線,提升效率、提前預判問題,提高質量。
燈塔工廠在技術引領性方面,重點布局核心技術的是三個方面:互聯化、智能化和靈活自動化,其中涉及五個關鍵技術亮點。
第一是將工廠內有線網絡方式轉成無線,構建一種泛在的互聯網環境,實現定位、無線傳感等方案。
第二,AI助力的數字化線程。過去數字化的改善更多強調如何將流程數字化,現在則是在數字化流程的關鍵節點上引入AI技術,做異常事件的識別和決策優化。
第三,構建搭載專業應用的可擴展技術平臺。在FiiCloud云平臺基礎上,我們還做了12個專業云(Micro Cloud),將富士康過去制造經驗中積累的專業制程,包括刀具、軋制機加工、沖壓成型、裝配等形成專業云的應用。
第四,是柔性的自動化技術,根據新產品和新參數的工藝要求,打通物流、工藝參數,到協作指令等各方面。
最后,是考慮新的交互方式,用AI技術提升員工在維護、遠程診斷方面的操作能力。

富士康幸福生活體驗園內可以寫書法的機器人。圖/ 新華
5G方面重點部署了端網物和云整體協同一體化的架構。在端的方面,考慮的是在傳統設備中如何通過一些新的數據網端、新的模塊,讓傳統的設備快速進入到5G網絡里。
富士康正在開發目前全世界第一款專門為工業定制的5G小基站,希望在明年下半年大規模使用。除了小基站和設備終端外,還有一個本地服務器,對數據進行管理、分析和運營,之后服務器通過當中的一些固網方式,再接到上面所說的專業云。這樣形成一個完整的架構。
利用現場這些智能系統,加上工業APP,加上全覆蓋的無線網絡,就可以實現敏捷的事件相應,實現六流,即物流、人流、過程流、金融流、訊息流、技術流的全部融合。
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到底是什么關系?我認為可以用一個四軸模型概括(見圖1)。

(圖1)
X軸的正軸是消費互聯網連伸到制造過程,再與供應鏈連起來,這就形成工業互聯網,即將整個制造過程和供應鏈打通,實現信息傳輸的速度和廣度,最終達到可視化定制的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
Y軸就是智能制造,把產品的設計和制造產品的設備全部互聯互通,目的不是單純節省人力,而是把工程師的技能以模型化傳承下去。智能制造是解決制造經驗和知識傳承的問題。
無論是智能制造,還是工業互聯網,最終的目的是要為企業創造價值,為客戶創造價值,所以價值軸是Z軸、對內的價值實現方式就是提質增效、降本減存;價值對外輻射,第一種方式是出售云網端的產品;第二是賣方案,為企業提供打包的解決方案。未來的制造業需要轉型為科技服務業,也就是把制造能力傳承下去并作為服務的方案。
X軸是工業互聯網,Y軸是智能制造,Z軸是產生價值,現在發展最欠缺的就是人才,缺乏既有現場工程制造經驗,又懂得互聯網和AI大數據的人才。
富士康的工業互聯網也正是通過這四個方面來幫助中小企業,即專業賦能、數據賦能、知識賦能和人才賦能(見圖2)。

(圖2)
專業賦能主要是通過專業云來完成,例如富士康在刀具、模具成型方面的經驗可以在這個專業云上公開,通過這些經驗和知識產生賦能。另一種賦能方式,是數據賦能,上文所說的六流匯聚后,平臺上的數據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共享。第三種就是圍繞人才,也就是進行知識和人才的賦能。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對工業互聯網的扶植可以考慮四種形式。第一是研究開發,現階段還有很多東西需要研發;第二個是應用示范,建立樣板的制造工廠,用實際情況讓中小企業了解怎樣做就可以實現智能制造,了解上云上平臺可以達到什么效果;在此基礎上做人才培養,培養IT和OT結合的綜合素質人才;人才培養出來后,就有了創新創業的基礎。
對于現在業界關心的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我認為首先要對新的業態有充分且正確的認知。例如智能制造,從概念提出到真正產業落地,再到上升到國家戰略,用了30年的時間。
同樣,工業互聯網從學術概念到落地繼而產生價值,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未來的模式是什么樣?是能夠實現全球制造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互聯網真正達到按需生產,不會再出現庫存積壓。這需要一個過程,是一場持久戰,而我們才剛剛開始。
另外商業模式的創新應該建立在核心技術的創新上,沒有核心技術,只是空中樓閣。
在這之后,才談得上商業模式,新的商業模式最終需要建立一個生態。富士康不可能包打天下,需要找出一些共性的技術跨行業賦能,那么我們認為共性的行業可以是軌道交通、航空以及新能源等。
生態的搭建需要三個步驟,第一是先把內部的事情做好,對外才有說服力;第二個步驟是向上下游的供應鏈延伸,把與富士康最緊密的伙伴先拉進來;最后一步是向外延伸到其他領域,新進入一個行業先樹立一個典型,讓這個典型來帶動更多企業的加入。
(編輯: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