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東東
樹根互聯的創立起源于2015年對工業4.0的深度調研,在拜訪了德國工業4.0之父、GE等企業后,我們認識到:工業互聯網是必然的大方向,但如何具體落地還有待時日,那么這對中國來說就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未來制造業必定是基于工業互聯網來進行、中國制造不應該構建在國外平臺上,中國需要自己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從2016年創立起,樹根互聯給自己的發展定下兩個關鍵詞——“專注”、“平臺”,專注做好工業互聯網平臺。團隊搭建、研發目標、技術構建都圍繞著建立平臺進行。
基于“平臺”性質,樹根設定了四個目標:一、服務中國制造,能夠提供端到端的低成本服務;二、發掘跨行業、跨領域的平臺價值;三、要打造底層操作系統,搭建一個底層連接不同設備、中間進行數據分析、上層支撐各種應用的體系;四、中國企業已經有大量海外業務,一定需要全球化服務的能力。
走“平臺”這座獨木橋很艱難,投資大、技術跨度大、時間跨度大,需要先把平臺基礎搭建起來,當架構在平臺上的應用足夠多時,平臺才會發揮它的作用。這是一個需要耐心,持續投入的過程。
目前樹根互聯覆蓋行業為70個,平臺用戶數接近30萬,活躍用戶為5萬左右,開發者用戶數約為2000個,存儲數據總量為1300多個TB。
權威市場分析機構Gartner基于兩個維度——落地性和執行能力、愿景的成熟度,對全球的工業互聯網進行排名,樹根互聯榜上有名,并列排在第九位。Gartner對樹根互聯的評價是:在物聯接入、應用實踐案例、全球化能力方面具備優勢。
樹根互聯的方向,是做一套完全端到端的體系。從最底端的物聯接入開始,到云計算、通信,到PaaS應用、SaaS平臺,再到行業的通用應用,最后是行業解決方案。
這樣的設計基于中國市場的特點。中國絕大部分制造業企業IT技術薄弱,急需補課信息化時代的差距,依賴企業自身IT能力部署工業互聯網難以落地。樹根互聯給自己的定位是提供端到端保姆式的服務。
構建這樣一套體系,最重要的是沒有核心短板,在設備接入、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應用方面、后市場管理、能耗管理等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存在短板,才是一個真正端到端的方案。打個比方,在中關村攢電腦的時代,只有高手才能攢一臺機器,而樹根互聯要做的就是一臺品牌機,非專業人士可以即買即用。
另一個重要能力是統一的架構和數據。如果純粹從應用角度來看,單獨做生產流程管理、后市場管理、能耗管理難度不大,但這些應用的內在架構和機理不同,系統之間難以打通,導致現在很多企業面臨信息孤島問題,難以形成統一場景、統一應用,這也是傳統信息化方案最困難的地方。底層架構和數據統一的價值在于,可以形成平臺支撐,靠單個微服務或者單個APP形成的大場景,既靈活又可以產生整體效益。
樹根互聯最大的優勢,在于工業經驗。樹根互聯脫胎于三一重工,在產品的智能化、研發、制造、服務方面都已經有深度應用。在服務三一重工的過程中,已積累十余年、幾十萬臺設備實戰的演練,三一重工所涉及行業的工業機理、研發仿真、數據算法、業務流程模型等都沉淀下來。
第二個優勢是接入能力。一方面覆蓋的通訊協議和工業協議要足夠廣泛;另一方面是設備連接的雙向性,設備的動態數據能夠采集上來,反向的控制數據可以落實下去。
第三,跨行業、跨領域。這是樹根互聯一開始就定下的目標,但一家企業不可能在每一個行業都能解決所有的應用,最上面行業級的應用一定要依靠行業企業來完成。樹根互聯提供的是扎實的平臺能力層,例如,統一的物模型、能夠快速進行數據清洗和建模的大數據平臺、可通過拖拉拽快速構建可視化報表和設備呈現的云視界等,用這些基礎能力來支撐行業龍頭企業快速構建行業工具和應用。最終要達到的效果是,當一個企業與樹根互聯合作,兩三個月時間就可以構建出一批行業級應用。
第四個優勢是全球服務。樹根互聯在海外基于亞馬遜的AWS,已經平行構建了一個海外平臺,在20多個國家實際服務客戶。
跨行業、跨領域是工業互聯網平臺普遍面臨的難點,難點在于對細分行業缺乏了解,IT人員與OT需求的不匹配。樹根的解決方案可以概括為“P to P to B”,樹根提供一個平臺(Plat),客戶是合作伙伴(Partner),用他的行業經驗,一起為終端客戶(Business)服務。
這同時也是一種商業模式,樹根互聯為行業龍頭提供底層技術平臺,向其收取服務費,行業龍頭以行業應用服務其行業內企業,向他們的客戶收費。服務費按照管理設備的數量、所用通信費用、流量費用,對云平臺資源的占有量收取。行業伙伴服務客戶的蛋糕越大,平臺收取的服務費越多。
與行業伙伴的合作,還可以帶來商業模式的迭代,這是樹根互聯與新能源電池行業的優力電驅動系統有限公司合作帶來的意外發現。優力電池最初利用樹根平臺的目的,是做其產品鋰電池包的管理系統,在積累大數據后,得到了重度用戶——快遞小哥的用戶畫像,以此深入到了快遞物流的上游,做起物流行業的融資租賃服務。這是一個典型的利用工業互聯網,幫助企業自下而上將行業打通的案例。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講,很多人看重技術和產品,但互聯網創業尤其要做一個公共平臺的愿景,治理結構和資本模式非常重要。大量具有工業背景的傳統企業在互聯網領域創業都以失敗告終,因為兩者的盈利模式、投資模式和邏輯完全不一樣。雖然對于GE和其工業互聯網品牌Predix究竟誰拖累了誰,存在爭議,但持續的高投入、不及預期的收入,顯然受到了華爾街的打壓。
因此,樹根互聯的定位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獨立公司,而不是三一集團的子部門和子公司,股權架構被規劃為在上市之前至少要完成“三三三”,即三分之一為原來的投資股東,三分之一歸團隊,三分之一為外部股東。這樣社會化的股權架構也有利于保持公共平臺的中立性,減少企業對平臺為誰服務的猜疑。
獨立的治理架構還可以保證團隊人才的高水平。樹根互聯現在有600多名員工,70%是研發人員,都挖掘自BAT等互聯網、高科技企業,由全球化的頂級人才組成,也是支出成本最大的一項。
樹根互聯成立三年來,估值成長60倍,B+輪融資額5億元。只有和資本市場打通,才可以支撐起大量且持續的投入,這也是樹根互聯必須從三一集團獨立出來的原因。
經過幾年的探索,樹根互聯這樣定義工業互聯網:工業界的Windows操作系統,下連各種工業設備,上層將平臺能力提供給各種開發者,利用他們開發出來的應用來管理設備。
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腳步加快,到2020年工業社會的基礎將發生深刻變化。在當前的大環境下,制造企業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不轉型是死,轉型可能死得更快,因為轉錯了,投入的資金就打了水漂。
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小步迭代轉型的可能,企業要轉換生產模式或商業模式,可以先連接幾臺設備嘗試,而以往一家企業要想連接設備,需要進行服務器、軟件、實施的一系列工作。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幅降低了企業的試錯成本,是工業領域的共享經濟。
隨著基礎的逐漸牢固,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發揮加速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作用:大數據縮小企業從“知道到做到”的差距;積累多年的工業經驗可以依靠數理進行分析,依靠數據傳承下來。
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另一個意義不容忽視,它可以幫助企業有效利用現有的存量生產資料。工業企業轉型的一個方向是技術改造,普遍想法是要更換新的生產線,但是這樣的做法投入大,并造成工業企業現有資產的浪費。AI算法等互聯網技術可以洞察出工廠設備的整體開工率,檢測出某個工序的不完善,改善因此造成的產能浪費。對于眾多中小企業來說,幫助企業在不增加投資的情況下,提高效益,是更現實的事情。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工廠走出去,工業互聯網又有了一重新的意義。在中國制造業從價值鏈低端到高端發展的進程中,有一些產業外遷不可避免,老板對于國外工廠的實時監控、運營管理有了新需求,工業互聯網可以幫其進行遠程管理,同時數據、設備對象、場景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對中國制造業的意義,則是低端制造業即使遷移出去,但制造業微笑曲線兩端的核心還掌握在自己手中。
(編輯: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