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根



梨在中國是僅次于蘋果、柑橘的第三大水果,據中國農業農村部統計,2018年中國梨生產面積約為94.35萬公頃,產量約為1 607.8萬噸,分別占世界梨面積的71.21%和產量的68.65%。梨平均單產為17 040.8千克/ 公頃,為1978年梨平均單產(5 431.4千克/公頃)的3.14倍,中國梨的生產效率呈現逐年穩步上升的態勢;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梨的生產效率與世界梨的生產效率差距正逐漸縮小,表明中國梨生產者已經開始轉變過去粗放型生產的方式,注重采用科學方式來提高生產效率。
2018年,中國梨主產區按照生產面積大于3.33萬公頃的省份依次為河北、遼寧、四川、新疆、河南、云南、貴州、陜西、安徽、江蘇、山西、山東、湖南,其中河北省梨生產面積為12.03萬公頃,產量為329.68萬噸,分別占全國梨生產總面積和總產量的12.75%和20.51%,為名副其實的梨生產大省。
1 梨產業發展變化
縱觀我國梨產業的發展歷程,自1978年以來,我果梨產業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8—1996年,為種植面積快速擴張階段,梨樹種植面積從1978年的28.03萬公頃增加到1996年的93.27萬公頃,梨果產量從1978年的151.69萬噸增加到1996年的580.66萬噸,在此20年期間,我國梨的生產主要以擴大面積來提高產量,基本屬于粗放式外延性擴張。第二階段從1997—2017年,為種植面積穩步發展階段。全國梨樹種植面積從1997年的92.4萬公頃增加到2016年的111.4萬公頃,梨果產量從1997年的642萬噸增加到2016年的1 950萬噸(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2018)。這20余年來,我國梨樹種植面積增長速度減緩,尤其是2006—2012年梨種植面積略有下降,但梨果總產量依然保持較快增長,說明我國梨產業開始走向以穩面積、調結構、提單產、保質量為主的發展道路。
2 梨產業遇到的陷阱
盡管我國梨產業發展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也存在較多問題甚至遇到一些陷阱,歸納出來有以下幾種:
第一個陷阱是“新品種”:果樹生產品種至關重要,產量的高低、品質的好壞、市場競爭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品種本身。梨樹壽命長,短者30~50年,長者300~500年。如果生產者種植了某一品種,通常3年才能結果。一旦選錯了品種,將對生產者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目前,我國梨良種苗木繁育體系還不健全,規范化的梨苗木繁育基地或龍頭企業尚少,苗木繁育沒有資格準入制度,任何單位與個人均可隨意繁苗;苗木不按標準生產,生產經營分散,市場監管缺失,同名異物或同物異名現象突出。更有少數苗木販子為了博取種植者的眼球,利用廣大種植者處于生產信息末端的位置,編造誘人的品種名字,大力進行廣告宣傳,使許多栽培者掉進“新品種、好品種”的陷阱。如近10年生產上出現的“晚秋黃梨”新品種陷阱,苗木販子把該品種吹捧的神乎其神。什么“晚秋黃梨”是世界上果個最大的品種、什么今年栽樹明年能就結果的品種、什么果實不用放冷庫也可以存放到來年4—5月的品種、什么不用授粉樹就能自花結實的品種、誰買我的晚秋黃梨梨苗果實可以回收包銷等等,凡此種種誘惑的語言,很容易誘使生產者上當受騙。一個日本近百年的老品種愛宕梨(圖1),隨著苗販子的騙術施展,從當初的晚秋黃梨變成晚秋蜜梨、再到法國蜜梨、富陽雪梨等等,每隔幾年就編出一個稀奇好聽的名字,以滿足生產者對新品種的需求。再如早酥梨的芽變品種紅早酥(圖2),該品種除了在我國河西走廊種植表現良好外,其他地區表現均較差而不宜發展。目前苗販子為了推銷所謂的紅梨品種苗木,先后出現了諸如君來紅梨、奧紅梨、紅脆蜜等幾個名字。苗販子攪盡腦汁施展所能,抱著騙一個是一個的思維,其結果害慘了果農。所種晚秋黃梨由于品質差嚴重滯銷,多地發生種植晚秋黃梨的老板“跑路”現象,而所種紅早酥枯芽現象十分嚴重、萌芽率極低,且果點大、風味淡、木栓斑點病嚴重;不僅外觀不漂亮,而且果實口感較差,根本不具備一個優良品種所具備的“三好”(好吃、好看、好管)標準。
第二個陷阱是“種植密度”:我國占世界20%的人口,擁有世界70%左右的梨產量,且出口比例低,全國梨產能總體過剩,從而導致梨苗生產供過于求的局面。可苗木販子為了更多地銷售苗木以期賺取更大利潤,往往在銷售苗木時假扮專家,煞有介事地指導種植者采取不科學的種植密度。如株行距1米×2.5米,更甚者有讓果農種植1米×1.5米的株行距,結果導致梨園剛結果,就發生全園郁閉現象(圖3)。前期產量雖高,但品質低劣,致使生產者管理更加困難,往往導致豐產而不豐收的結果。
縱觀世界密植梨園常用的株行距,通常均采用寬行窄株的設計,即株距0.5~1米、行距4~5米。這樣的設計適合現代機械化管理的要求,符合我國水果產業的發展方向(圖4)。
第三個陷阱是‘種植規模:近一段時期以來,生產者受所謂“規模化”發展思路的影響,盲目追求發展規模,以為越大越好。有些房地產老板或煤礦老板,淘足了人生第一桶金后,有了錢就想發展高效益的經濟作物——果樹,一拍腦袋就發展上千畝或幾千畝。殊不知果樹是多年生農作物,集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為一體。在當今我國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和勞動力成本高的情況下,發展面積雖達到了“規模化”的要求,但往往管理跟不上去。而我國水果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果園的集約化管理尚無經驗可談,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也剛剛起步。國外的經驗由于國情不同,在國內很難被有效借鑒。種植企業的管理者均在苦苦探索,這個過程痛苦而漫長,也充滿風險。再加上上從整形修剪、疏花疏果、果實套袋、病蟲害防治,下到土壤管理、科學施肥、合理灌水等等技術環節,沒有一項技術含量不高于大田作物或用材林。對此,很多老板不從技術投入的角度思考,認為隨便找一個60~70歲的曾經種過果樹的農民當技術員就可以了。面對市場對果品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化的需求,在種植上就要求從單純追求產量向追求品質、綠色、安全、健康方面發展,而現在大部分果園不僅技術跟不上果樹生長發育的需求,綜合管理也落后于時代發展的要求,結果陷入“規模越大虧損越多”的陷阱中。
3 對梨產業的思考和建議
中國是世界梨果生產大國,但不是生產強國。如何使我國由梨果生產大國變為生產強國,是擺在所有梨果從業者面前的一大問題,也是一道難題。
從品種的角度看,我國是梨種質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現有梨地方品種資源2 000多份,培育的新品種200多個,這對于支撐我國梨產業的健康發展十分重要。但生產者針對上述“新品種”陷阱,如何辨別真偽、分清優劣?建議廣大果農在發展梨果生產、栽植新品種之前,一定要向專門的果樹科研單位進行咨詢,請專家“把脈”,切勿輕信苗木販子的花言巧語,以免給種植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從栽培區域的角度看,面對“種植密度”陷阱,一定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社會條件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選擇品種和種植密度,做到適地適栽、合理密植。我國南方雨水多、濕度大、日照少、病蟲害嚴重。為了滿足梨樹通風透光的生長發育要求,建議種植者在選用疏散分層形和開心形樹形時,采用(3~3.5)米×(5~5.5)米的株行距。如果采用紡錘形或細長紡錘形樹形,建議采用(1.5~1.7)米×(4.5~5)米的株行距;北方地區尤其是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如果選擇疏散分層形和開心形樹形,建議采用(2~3)米×(4.5~5)米的株行距;如果選擇紡錘形或細長紡錘形樹形,建議采用(1~1.5)米×(4~4.5)米的株行距。這樣的密度不僅適合機械化管理,而且有利于梨樹的通風透光,為生產出優質果品奠定了良好基礎。
從種植規模的角度看,作為多年生的梨樹,盡管高產高效,但也面臨許多風險,除上述的“品種”、“技術”和“管理”風險外,還將面臨市場、資金和自然災害風險。
規模生產必然帶來的是規模營銷。梨果種植與果品營銷屬于完全不同的兩種業態,對企業人才、企業管理、企業資源的要求都完全不同。正因為如此,能夠同時將大規模種植與大規模營銷都做到優秀是相當難的。生產者特別是大規模種植企業,無法將市場營銷做到優秀,從而無法保障良好而長久的收益。
梨樹從種植到豐產的周期往往較長,少則三四年,多則七八年。生產者對技術落實所需投入預估不足,或因技術失誤、自然災害、市場變化造成預估收益與現實收益落差太大,種植者往往出現后續資金不足現象。資金不足將導致種植者無法保障技術措施的落實,從而無法生產出有競爭力的果品,就無法盈利;無法盈利又導致資金投入不足,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失敗。
綜上所述,筆者建議:一家一戶有2個勞動力,種植30~50畝的規模較為合適;經濟基礎好的專業大戶,種植規模控制在50~100畝;有經驗的家庭農場可以種植200~400畝;既有實力又有管理經驗的大型公司可以種植500~1 000畝。當然資金和技術雄厚、種植經驗豐富、又有營銷能力的大公司也可種植幾千畝或者上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