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姍 趙凱 劉俊 馮朋博 鄭愛英 劉丹丹 田潤澤



獼猴桃是水果類中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一種水果,營養價值豐富,醫療保健價值突出,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獼猴桃產業逐漸從無公害向綠色有機方向發展。獼猴桃的適生區,在氣候條件上要滿足生長期有效積溫4 500~5 200 ℃,平均降雨量600~1 200毫米,平均日照時數 1 850 小時以上,年平均溫度14 ℃,最高溫度不超過42 ℃,最低溫度不低于-20 ℃。關中地區屬于大陸性季風半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2 ℃,境內水資源豐富,河流分布廣泛,是獼猴桃的適生區。為加強陜西關中地區優質有機獼猴桃基地建設,嚴格執行有機標準化、機械化、良種化等技術要求建園,保證有機產品質量,特制定技術規范如下。
1 區域選擇
獼猴桃建園應選擇水源充足,地勢相對較平坦,周圍交通便利,便于運輸的地域。園區內生態環境優良,無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周圍5 000 米內無污染源。還需對有機獼猴桃種植園區進行環境質量檢測,環境空氣質量應符合GB 3095—2005中的二級標準和GB9137 的規定;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國際有機環境標準,GB 15618—2005中的二級標準;灌溉用水應符合GB 5084的要求。
2 地形要求
園區的地形應經現場勘查后,進行合理規劃,使種植園區與周邊環境、地形等的標高合理銜接。選定排水坡度良好場地后,清理周邊妨礙獼猴桃生長的雜物,在栽植前進行園區統一規劃和設計,便于后期合理安排栽植。
3 土壤要求
有機獼猴桃的種植,要求地力肥厚、供肥能力強,而且遠離污染土層。回填種植土時選用質量好的熟土。研究表明,質量好的熟土對苗木成活率和生長狀況有很大的影響,比生土回填苗木日生長量提高1~2倍,因此回填良好的種植土尤為關鍵。栽植前應對種植園區內的土壤進行測試分析,關中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pH值偏高,而獼猴桃生長土壤的最適pH值為5.5~6.5,因此可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施用量為5 000~6 000 千克/畝,同時可通過施加硫酸銨、硫酸鉀等肥料調節土壤pH值。
3.1 土地深犁、旋耕
先用120馬力以上拖拉機帶翻轉犁,深犁30 厘米,進行全園區翻耕,不漏耕,重耕率不小于2%,耕幅一致,讓苗木更好呼吸;再撒殺蟲劑(1.5 千克/畝),最后再用旋耕機旋耕20 厘米,耕地時以土壤含水率在18%~ 30%為宜。
3.2 放線、開槽、土壤改良
按行距3.5 米進行種植行放線(圖1);放線完成后在種植行上鋪80厘米寬、8~10 厘米厚干羊糞等農家肥,然后用挖掘機直接在農家肥上開挖80厘米寬、80 厘米深的種植槽,并原地攪拌,待農家肥和土壤均勻混合后,隨即回填;在回填的種植槽上撒有機肥160 千克/畝,然后用旋耕機旋耕。在種植行兩邊各起一條澆地壟,然后大水灌溉,使種植槽土壤充分夯實。
4 設施配套
有機獼猴桃園的建設需要采用大棚軟架形式栽埋鋼管桿(圖2)。支撐桿間距應為6米×3.5米,邊桿采用外徑114毫米、壁厚3.5毫米鍍鋅鋼管,總長3.5米,一端距頂部5厘米和3.5厘米處垂直打對穿孔(直徑為1.5厘米),另一端在地面打孔(直徑40厘米)埋入1.65米(架面標準高為1.8米);小桿采用外徑49毫米、壁厚2.5毫米鍍鋅鋼管,小桿長3米,一端頂端需過絲,加三通,另一端在地面打孔(直徑20厘米)埋入地面1.18米深,用混凝土固定。關中地區有機獼猴園隔離帶一般密植長勢快、樹干高度為4~5米的側柏,同時園區應配備肥水一體化滴灌系統,不僅省肥省水,更利于獼猴桃苗肥水吸收。
5 科學栽苗
關中地區有機獼猴桃的適宜栽植時間為10—11月,苗木時應選擇莖粗約1厘米、兩年生的健康實生苗。栽植前先進行斷根處理,減掉殘根、過長根后,在種苗根部施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代森錳鋅進行滅菌消毒,同時用生根粉或磷肥液浸根30~60秒,以促進根系生長。栽苗時要保證根系可以向下伸展,切記不可埋得過深,露出根頸,可有效預防根頸腐爛病。
按株距2 米進行種植穴放線,并挖種植坑,直徑40 厘米,深40厘米。栽苗時,先在種植穴底部填20厘米厚虛土,再將優質種苗放入定植穴的中央,扶正苗木,使根系充分散開,將細散的土填入根際,填土的同時,不斷往上抖動根系,適當壓緊,使根系舒展并與土壤充分結合。栽植后及時澆水、立支柱,使苗木直立生長。待水分滲透后,將兩邊的澆地小壟向苗木根部合并成一個大壟,便于冬季保暖。
6 平茬、覆膜
用果樹剪在地壟上5厘米處平茬,促使幼苗及時萌發,給下年打下良好基礎。平茬完成后在栽植行上覆蓋黑色地膜(圖3),寬度約1 米,可以有效預防雜草生長。覆膜時,應將膜固定并壓緊,以防刮風,膜套包苗木時提前算好,將苗木向前彎曲,用刀劃開適宜大小的苗木出口,兩側用土壓實,可以保持地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