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10月13日,一審開庭4個月后,河南省濮陽市政府狀告山東聊城德豐化工有限公司(下稱“德豐化工”)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判決出爐。濮陽市中級法院一審認定德豐化工違規轉移危險廢物,導致濮陽境內水體生態環境嚴重污染,判處其賠償濮陽市政府應急處置費、評估費、環境損害賠償費等共551.6394萬元。
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漸趨深入和完善,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乏見到“民告官”的訴訟案例,但鮮見有“官告民”的情況發生。濮陽市政府狀告“德豐化工”一案,讓人們看到了“市長當原告”的主動作為。“依法行政”既應體現于對政府機關和公職人員的法治約束,也當包括政府官員以訴諸法律方式為治下公共利益的維權和討說法。這顯然是依法行政的一種進步。
此案屬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緣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德豐化工將270噸廢酸液交給無資質人員非法運輸,后非法排入濮陽市境內的金堤河支流回木溝,造成嚴重污染。事發后,傾倒廢酸液的4位當事人雖受到刑罰,但由政府前期投入的應急處置費、污染評估費和環境損害費卻遲遲未得賠償。“市長當原告”絕非僅僅為經濟利益的損害賠償,更向社會傳遞出多重的法治意義。
在人們的過往認知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就是一屆政府的份內職責。但隨著“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人心,保一方生態也逐漸被納入政府依法行政和社會管理的職責范疇,成為造福當代、澤被子孫的使命擔當。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12月發布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明確規定,省級、地市級政府可以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單位或個人要求賠償,使受損的生態環境得到修復。而此前則通常由符合條件的環保組織或當地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市長當原告”凸顯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誠如濮陽市市長楊青玖所言,環境問題是民生問題,“市政府提起此次訴訟,就是為了盡到政府的生態保護責任,提升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
盡管政府手中握有一定的行政權力,但面對企業的不法排污和當地環境受損,濮陽市政府首先想到的不是“恃權壓人”,而是以普通法人的身份與涉事企業平起平坐地對簿公堂。這不失為一種有序解決糾紛的正確做法。“市長當原告”既是法賦權利,也是職責所系,其身份適格和訴訟正當毋庸置疑,此舉彰顯出對法律的敬畏和對法治的信任,當為法治社會的應有姿態,也為全社會的尊法、守法,依法辦事樹立榜樣。
有專家將政府作為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所有人,所提起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稱之為“國益訴訟”。換句話說,“市長當原告”表達的是國家利益。有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就可使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由“政府買單”變為“企業買單”。這也正契合了“誰污染,誰賠償;誰損害,誰修復”的環保理念和司法原則。盡管此案仍有待二審法院的審理裁決,但“市長當原告”本身所傳遞出的法治教育和環保警示效應,顯然不言而喻。期待為環保維權的“官告民”成為訴訟常態,成為對破壞生態行為的震懾與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