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吉祥

玉璧

玉瑗

玉環
《讓我們蕩起雙槳》是新中國第一部兒童電影《祖國的花朵》的主題曲,這首歌在20世紀50年代紅遍了華夏大地,直到現在,那優美的旋律、歌詞,依然陪伴著我們。這首歌中有這樣一句歌詞: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這其中的“環繞”一詞很常見,但你知道它其實和我們古代的圓形玉器密切相關嗎?
我國古代有各種不同的圓形且中間有孔的玉器。由于中間的圓孔在整個玉器中所占比例不同,因而它們的名稱和作用也大不一樣。
古人規定“肉倍好謂之璧”,這是什么意思呢?原來古人將玉璧中孔的部分稱為“好”,將玉璧的實體部分稱為“肉”。“肉倍好”就是指玉璧實體部分的寬度是中間孔徑的兩倍。
你知道嗎?中國古代的銅錢也有“好”和“肉”之稱。
在距今5000多年的時候,中國就有了玉璧,最初可能是用來佩戴的,因此個頭兒都比較小。到距今4000多年的時候,玉璧成為祭天的禮器,還是權力、財富的象征,于是玉璧逐漸增大,直徑多在20厘米左右,最大的玉璧直徑能達到40厘米。后來,玉璧成為國與國、人與人交往時的重要饋贈物和一些身份比較高貴者的隨身佩戴物。

玉大璧 故宮博物院藏
說到玉璧,很容易讓人想起“完璧歸趙”的故事。戰國時代的趙國國王得到了著名的和氏璧,強大的秦國國王想占有和氏璧,就假意用15座城池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的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秦國,很快識破了秦國國王的陰謀,便有勇有謀地使和氏璧完整回到了趙國。
不少人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或者是畫有關這個故事的圖畫時,會把和氏璧說成或者畫成圓形玉璧,這是完全錯誤的!和氏璧雖然被稱作璧,但它并不是圓形的,而是一塊較大的塊狀美玉。
如果將玉璧的孔徑加大,使其實體部分的寬度和孔徑的比例成為1:2,也就是完全顛倒了玉璧的“肉倍好”的比例,這種器物就有了新名稱,叫“玉瑗”。有意思的是,它的名字是“瑗”,與“援”諧音,它的用途還真有援助的意思。當有人需要他人幫助上臺階而又不方便直接用手去拉時,玉瑗就派上了用場。兩人各抓握玉瑗的一端,一方用力就能把另一方拉上去,古人的聰明才智由此可見一斑。在考古發掘中,人們曾發現玉瑗出現在墓主人胳膊的位置,這說明它也是古人套在胳膊上的飾物。

如果圓形玉的實體寬度和孔徑的比例為1:1,則被稱為“玉環”。
玉環既是裝飾品,又被當作憑證。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一些地位高貴的人就會將幾個玉環穿起來戴在脖子上或放在前胸作為顯示身份地位的配飾。如果有官員受到懲罰,被貶謫到偏遠地區,當皇帝想再次任用此官員時,便會派人給那個官員送去玉環,表示要重新召回他予以任用。

龍紋玉環 山西博物院藏
假如玉環的邊緣有缺口,那它所蘊含的意義又不同了。
秦朝滅亡以后,兩支抗秦軍隊的領袖項羽和劉邦在咸陽城郊外的鴻門舉行了一場宴會。在鴻門宴上,項羽的謀士范增曾三次向項羽舉起一塊有缺口的環形玉,他想表達什么意思呢?他舉起的那種玉叫“玉玦(jué)”,范增是用玉玦示意項羽:一定要同劉邦斷絕關系呀!
玉玦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由于這個缺口使玉環斷開了,于是玉玦被人們引申出“斷絕”的意思,當一個人不想再與另一個人做朋友時,向對方出示一塊玉玦就可以了。

龍形玉玦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你知道嗎?還有一種叫玉玨(jué)的古老玉質裝飾品也呈有缺口的環狀,它在古代主要被用作耳飾和佩飾。玉玨和玉玦雖然讀音相同,但二者還是有區別的。玉玨常成雙成對地出現,小的玉玨類似于今天的耳環;較大體積的玉玨則是人們隨身佩戴的裝飾品。玉玦只指一塊有缺口的環形玉,通常為男子佩戴。
玉璧、玉瑗、玉環都是圓形的,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在古人的觀念中,它們有圓滿、祥瑞的寓意。而玉環的“環”字,更被廣泛用于圓形物體,例如門環、耳環、套環等,進而引申為動詞“環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