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光
阜陽市 于曉燕(13歲)
今年,“學霸”姐姐鐘芳蓉考上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的新聞登上了各網絡平臺熱搜。那么,生活在上千年前的人也會考古嗎?考古是近現代才出現的嗎?
在中國古代就已經有“考古”了。不過那時的“考古”和我們現在意義上的考古工作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據記載,春秋時代孔子就曾對古物進行過考察和研究。到了約1000年前的北宋時期,士大夫們熱衷于收藏古代的禮器、樂器等,因此產生了考古學的前身——金石學,“金”代表金屬器物,“石”是指石刻碑文。所以金石學就是古人對青銅器和石刻上的文字進行考證的一門學科,他們注重對古物的定名、記錄、繪圖、分析和研究。但受條件的限制,那時并沒有出現官方組織的考古發掘工作,也沒有系統的研究方法。到了清末民初,金石學已經不再是單獨的學科了,而成為近現代考古學的組成部分。

欹器示意圖
我知道孔子對古物進行研究的故事。根據記載,有一次孔子在太廟見到了一種名為欹(qī)器的古物,欹器就是古代一種傾斜易覆的盛水器。孔子問:“這是什么呀?”守廟者回答說:“這是一種用來警示自己的器物,空的時候瓶身會傾斜,水滿了瓶身就倒了,只有瓶里面的水不多不少的時候才會端正。”孔子認為這和做人“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是一樣的,于是他請人做了個欹器放在座位旁,時刻提醒自己要謙虛好學。
“好奇心診所”里有無數博物“大咖”坐鎮,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快通過“《奇妙博物館》QQ讀者群”向我們提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