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偉
(云南年鑒社,云南昆明650021)
提 要:年鑒稿件的審查修改,是決定年鑒質量的基礎工作。因年鑒的稿件內容、體例行文等特性,審查修改應堅持“無錯不改、有疑慎改、有錯必改”的原則,對稿件中政治性問題、閱讀價值、內容正確性、文字規范性等方面問題作恰到好處的審查修改。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作為年度資料性文獻的年鑒在中國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截至2015 年底,我國已編纂出版32 種770多部省級綜合年鑒,338種4350 多部地市級綜合年鑒,2300 多種1 萬多部縣區級年鑒,以及包括軍事、武警年鑒在內的約3000 種各級各類專業年鑒。”①年鑒事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尤其是年鑒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2006 年,中央級年鑒的優秀率僅為26.67%,低于當年的平均優秀率29.28%;不合格率達20%,接近當年的平均不合格率23.70%。省級年鑒的優秀率為36.36%,略高于當年的平均優秀率29.28%;不合格率高達45.46%,遠高于當年的平均不合格率23.70%。”②“2017年舉行的全國地方志優秀成果(年鑒類)評審活動顯示,當前年鑒成果在體例、資料、文字、出版等方面還存在種種問題。”③年鑒質量有下滑趨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問題還是在編校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年鑒編輯出版工作者,要從基礎做起,把好稿件的審查修改關。
在實際工作中,增強年鑒編輯人員的主體意識,要用“工匠精神”開展稿件審查修改工作,把握好工作原則,精益求精,重點是從微觀上檢查、改進稿件,使其做到內容完善、知識準確、邏輯嚴密、語言通達、體例規范。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也要避免為了“審查修改”而“修改”的無效勞作,努力做好增值修改。因此,年鑒稿件的審查修改中應堅持“無錯不改、有疑慎改、有錯必改”的基本原則,處理好四個層面的工作,即政治性問題審查修改、閱讀價值審查修改、內容正確性審查修改、語言規范性審查修改。
出版物政治性問題,是指稿件反映的政治立場、觀念和傾向,包括涉及政黨、國家、黨政高級領導人、外交、民族、宗教等關系的現實政治問題,還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以及思想格調、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年鑒,在我國大多是由權威機構編輯出版發行的,特別是地方綜合年鑒是由政府主管主辦的出版物,有著一定的權威性,更是要嚴把政治性問題,否則會對社會造成極大危害,給出版單位和當事人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含政治性錯誤的書刊屬于內容質量不合格的出版物,審查修改年鑒稿件首要的就是政治性問題。“年鑒稿件中的政治性問題,不是指內容整體性的政治立場、思想傾向等方面的錯誤,而多指由于認識上的模糊、技術上的疏忽、文字表述不當等造成的涉及政治性內容的個別差錯。”④年鑒稿件中常見的政治性問題,多出現在局部表述層面,稿件中個別語句、圖片等處會出現政治性差錯,在審查修改中必須高度重視,消除隱患。年鑒稿件政治性問題審查主要涉及政黨、政府和國家制度,價值觀和道德,民族、宗教,香港、澳門、臺灣,國際關系,邪教、迷信和偽科學等方面的表述。涉及以上幾方面表述的用語一定要準確規范,如“省市自治區”應規范稱為“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區”不能簡稱為“省”;少數民族分支不能稱為民族,不能隨意把少數民族名稱簡化,“蒙古族”不能簡稱“蒙族”,“維吾爾族”不能簡稱“維族”等;“藏區”“藏民”,應稱為“藏族聚居區”“藏族群眾”;“喇嘛廟”,是對藏傳佛教寺院的舊稱,應稱為“藏傳佛教寺院”或“寺廟”,等等。在年鑒稿件審查修改中,還要特別注意對“已出現問題”的各級領導人物的表述,一定要謹慎處理,盡量不要用這些人的圖片,防止出現錯誤的宣傳。
年鑒是資料性文獻,使用者大多不會進行長篇幅的閱讀,但從方便使用的角度上,年鑒稿件的審查修改也應進行內容取舍、深淺側重、結構布局、表達形式和語言風格等方面的把關審查和修改。年鑒稿件審查修改中,內容上應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事、要事、特事、新事,記述要堅持以事件為主體,表達要客觀準確,語言要精煉簡潔。
在實際工作中,年鑒撰稿者大多會站在本單位本部門的角度撰稿,稿件中難免會出現以本單位本部門甚至是單位部門的主要領導為主體的現象。年鑒的客觀性是其作為資料性文獻的本質屬性,編輯加工者應具備嚴謹認真的態度和實錄精神,努力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如此,其內容客觀真實才有可讀性、可用性,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在年鑒稿件審查修改中,會遇到主題偏離的稿件。如記述會議的條目釋文,“2012 年5 月14-17日,國家民委在昆明市舉辦首次部分省(區、市)民委(民宗委)外事處長座談會。國家民委國際交流司司長俸蘭出席會議并講話,外交部外管司副司長宋敬武在會上作專題輔導。云南、寧夏、上海、甘肅、湖南、新疆、貴州、四川、內蒙古、青海、廣西、西藏、湖北、重慶等14個省區市民委外事部門負責人共30 余人參加會議。”稿件內容只記述了會議的時間、地點、參會人員,而對會議內容、決定等只字未提。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官本位”思想的作祟,導致了一些稿件內容在記述中只強調領導的個人行為而忽視事件本身,失去記錄的真正價值。有些稿件中會出現這樣的條目標題,如“省委書記某某某為某某重大工程動工剪彩”“省長某某某出席某某活動啟動儀式”等。這種以領導為主語、主體的記述方式,使重大事件被淹沒,也是沒有正確區分主體的現象,可以改為“某某重大工程動工”“某某活動啟動”。條目釋文中也會出現忽視事件主體性的現象,如“8月25 日,省委召開全省領導干部會議,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王秦豐受中央委派宣布中央關于云南省委主要領導職務調整的決定:某某某任中共云南省委書記,某某某不再擔任中共云南省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此條中的事件應是中央的決定內容,并不是全省領導干部會議,更不是宣布決定的人,如此寫法有些不知所云。如“18日,西南林學院更名為西南林業大學的慶典大會在昆明舉行。”事件應該是“更名”,不是“慶典大會的舉行”,故應改為“18日,西南林學院更名為西南林業大學。”此類記述方法,在年鑒稿件中時有出現,乍看不覺有何不妥,仔細推敲就有發現大有問題,稿件內容不以事件本身為核心就完全喪失了記述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在編輯加工中對這種問題做好妥善處理。年鑒稿件審查修改中要屏除“領導的級別決定事件重大性”的錯誤觀念,堅持以事件為主體,客觀表述。
年鑒的主體內容就是記錄大事、要事,如果在行文中處理不好語言上的詳略問題,就會使整部年鑒冗長、繁瑣,大大降低年鑒的實用性。強調年鑒的資料性、實用性,條目釋文就應追求以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含義,做到言簡意賅,以較少的文字記載盡可能多的信息;要求文字凝練集中,不要冗長拉雜,尤忌長話、套話、空話。行文上的多余現象,多表現在使用“穿靴戴帽”性的文字,如“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抓手,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主題”“教師通過‘國防日’活動,增強國防意識,增進軍民情誼”,此類文字純屬“戴帽”性質,在稿件審查修改中就必須要刪掉。
另外,要把年鑒與工作報告、工作總結區別開來,不要把年鑒寫成工作報告、工作總結。二者的相異之處是很明顯的:寫工作總結,可以回顧以往工作過程,用典型事例分析論說,以反映工作進展的規律、成敗得失和經驗教訓,提出改進工作的意見;而年鑒的格式和要求,卻截然不同,它記載各方面的事實而不限于典型事例,寓議論褒貶于事實的敘述之中而不另作分析論說,要求言之有征,能取信于后,事明理顯,善否自見;不能像寫工作報告、工作總結那樣,記述某一階段的情況之后,經驗教訓、存在問題、改進意見等,一點一點地概括議論,寫上一大堆專論文字。年鑒可取材于工作報告、工作總結,但絕不能把工作報告和工作總結材料,簡單地搬用拼湊,而置年鑒體例于不顧。因此,在年鑒稿件閱讀價值審查修改時,要嚴把年鑒的體例和行文要求,避免年鑒“工作報告化”“工作總結化”。
語言文字精練,是編寫年鑒稿件的基本要求。在實際審查修改中,經常會遇到“內容如不展開,事情就講不到位”的困惑,其實年鑒本身就是記錄大事、要事的,只要把握住條目應該記述的核心內容,按照核心內容要素規范撰稿,逐項羅致,既能保證條目釋文核心內容相對完整,有效信息高度密集,又能防止條目釋文寫作的隨意性,提高條目釋文的質量。
對出版物內容正確性的審查,一般包括審查知識數據是否準確陳舊、概念是否有誤、化學結構式是否有錯、表格插圖是否有錯等。年鑒內容正確性的審查也同樣包括這些方面,但也有其特別之處。年鑒內容正確性審查還應包括對重大主題內容的取舍、對遺漏的重要內容的補充等。
年鑒稿件大多由相對專業的單位部門提供,但對內容正確性的審查修改也絕不能大意。“年鑒權威性的顯著標志是出版者的社會地位和編纂者的聲望,但構成權威性基礎的卻是年鑒內容的科學性、客觀性和準確性。”⑤年鑒應以客觀真實性為生命,內容上要充分體現其這一性質和功能,強調客觀性、準確性和科學性。所記述的事實要完全符合事情的本來面貌,并且要做到前后照應,首尾相連,避免以假亂真、以訛傳訛的事項記載在年鑒中。因此,年鑒內容要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情況和事物,就必須在稿件審查修改中嚴格審核,保證其內容的準確無誤。由于年鑒綜合性較強,涉及材料、數據常出現交叉現象,如同一材料是不同單位部門不同作者提供,常會隱藏很多問題。如同一事件,由不同部門撰稿從不同角度記述,就會有不同說法,甚至有不同的統計數據。對于這類問題,在審查修改中就要仔細核實,盡量使用相對權威部門的表述、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等。年鑒內容正確性方面的問題,在文字表述上常見的是地方特色情況的失實。以《云南年鑒》稿件為例,對跨境河流、民族、山脈的表述,經常會出現混淆亂用的現象;對“世居民族”“世民少數民族”“人口較少民族”等也會出現錯誤表述,對諸多少數民族節日、地方特產的表述也會出現不夠精準現象等等。這些問題,都要求在審查修改中進行仔細核實修正。
年鑒稿件一般由多個單位部門提供,有“眾手成書”的特點,由于工作上的領屬、分工不同,很多工作是多部門共同協作完成,這就會造成同一主題的內容在整部年鑒中多次重復出現,這種現象在地方綜合年鑒較為常見,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類的條目,地震、民政、武警部隊等部門都會對同一事件做記錄,如不注意角度、側重點就會出現重復現象;一些重大事件、重要會議等內容的記錄也會多次出現。對這些以同一個主題詞多次出現的條目,我們要進行仔細甄別,區別對待。從不同角度反映同一重大事件,在綜合性年鑒中還是可以保留的,但要注意把握好條目主體內容的角度以免重復,還要注意相同要素的準確統一;而對于如會議類的“單線性”事件就沒必要多次記述了。
年鑒內容選材的要求,“從題材的社會價值和存查價值出發,著重擇新擇特、擇大擇要、求真求實,力求可查可用。”⑥年鑒內容選材要全面,要有存史價值;應該做到既記工作成績、建設成就、好人好事,也記存在問題、重大失誤、災害事故;既記發展,也記挫折;既記經驗,也記教訓。任何偏重于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而缺載另一方面或另幾個方面內容的年鑒,都是片面性和單一化的表現,是不可取的,應當防止。同時,也要避免中心不突出,記述無重點,所載泛且雜,因為這樣也不可能顯示一方歷史發展的軸線和概貌,不符合年鑒的宗旨和要求。因此,在審查年鑒內容時,必須要核實主體內容的缺失遺漏問題。這就要求年鑒編輯人員要注重做好日常資料、信息的捕捉、搜集工作,對所審查修改的年鑒應記錄的大事、要事有全面的掌握,在具體審查修改中處理內容的缺失遺漏問題才能做到得心應手。
年鑒文字規范性審查修改,主要包括漢語拼音差錯,別字、多字、漏字、顛倒字,外文、數字、標點符號用法差錯,詞語使用不當,專業名詞術語使用不規范,語法、修辭、邏輯差錯,表達不貼切等問題。在稿件審查修改的實際工作中,年鑒行文中的主要錯誤現象是語句的歧義、缺少句子成分等,稿件中常會出現一些修飾成分過長、過多的句子,如“進一步健全以社會面、社區(村)、單位內部、復雜場所、區域協作為依托,黨委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公安機關為骨干、群防群治力量為基礎、科技手段為支撐、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點線面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結合、網上網下結合起來、覆蓋城鄉的全方位的治安防控體系”。此類長句就應盡量改為簡短的句子,以免出現歧義。因年鑒的大多數稿件由相關各單位部門提供,行文上經常會出現缺少內容主體或主語的現象。如某一條目開頭如此表述“2013年,會同相關部門開展教育收費的項目和標準清理工作。”此句沒有主語,作為條目的開頭語就使整個條目沒有了主體。此類問題的出現多因稿件大部分是各相關單位部門的年度工作總結,在年鑒的行文中出現此類句子就會使人摸不著頭腦了,審查修改中就一定要進行補充完善。
客觀性、權威性是年鑒重要屬性,這就要求年鑒行文用語要準確,不使用“大概”“可能”“差不多”“似乎”等含糊不清、容易引起歧義的詞匯。還有一些情況,也是年鑒字詞使用上的重復多余。如“對全省3.9萬多個事業單位進行全面清理規范”,此句中的“多”字是多余的;“3.9萬”本身就是一個小數并不是精確數字,在其后面再加上“多”字屬多余。年鑒稿件中常見的字詞錯誤,與其他出版物的大同小異。但由于年鑒內容的特殊性也會導致的一些高頻錯誤字詞的出現,以《云南年鑒》為例,地名上的高頻錯誤有“丘北縣”誤為“邱北縣”、“香格里拉市”誤為“中甸縣”等,特產上的高頻錯誤有“草果”誤為“蘋果”、“水豆豉”誤為“水豆鼓”等,民族名稱上的高頻錯誤有“傣族”誤為“泰族”、“傈僳族”誤為“傈傈族”、“怒族”誤為“恕族”等。
審查修改就是要通讀全稿,規范體例,改正明顯的文字差錯,兼顧內容檢查。年鑒稿件的審查修改也不例外,要堅持“無錯不改、有疑慎改、有錯必改”,要審查修改稿件中的各種差錯,弄清每一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核對最新的標準規范,考慮使用者的合理訴求,對稿件中政治性問題、閱讀價值、內容正確性、文字規范性等四方面問題做恰到好處的修改,真正做到“增值修改”,為把整部年鑒打造成為精品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