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部分,明確提出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表明了黨中央對于排污許可制度的高度重視,也代表著排污許可制度改革進入了新階段。
陜西省以全面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圍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清理整頓為契機,以“核發一個行業、清理一個行業、規范一個行業、達標一個行業”為原則,高質量推進固定污染源監管全覆蓋,大膽探索、創新嘗試全面核發和證后管理。通過試點工作探索、開展審計式合規核查與執法研究,圍繞企業守法和政府執法展開,逐步總結并設計出一套“人+制度+技術”的管理模式。企業承擔守法排污管理的主體責任,監管部門承擔核查與執法任務,通過各類監管措施促進守法,讓數據口徑歸一,數據質量歸真。
陜西省開展排污許可審計式合規管理試點實踐,不斷加大排污許可制改革推進力度,具體采取了如下的相關行動措施:首先,在發證后開展專項檢查。現場檢查人員使用“一張表”,快速發現產能、產排污設備設施、污染治理水平等存在的與許可證內容不符的問題。對以欺騙等手段獲取排污許可證的行為進行清理,對因疏忽等行為導致的許可內容質量問題進行整改。其次,建立證后合規核查制度。針對日常檢查難以發現的邏輯性問題,特別是超許可量排放等問題進行識別,建立證后審計式合規核查制度。提升企業按證守法管理的能力,夯實企業的守法責任,降低監管成本,提升監管效能。最后,開展審計式執法行動。在發現問題線索的基礎上,調取范圍更廣、更詳盡的監測數據、臺賬、設計手冊、票據賬單等信息,必要時開展執法監測,發掘環境違法的證據鏈。從審計式核查到審計式執法,增加排污許可制度的權威,增強排污許可違證處罰的震懾力,從而不斷促進企業合規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