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研 朱 赫 黃峰華 李曉晨 王 冠 解 丹 畢洪文*
(1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業遙感與信息研究所;2 黑龍江省畜牧總站;3 黑龍江農業科技雜志社;4 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
黑龍江省地處北緯43~53°,東經121~135°,與荷蘭、丹麥、美國北部各州及日本北海道等奶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同處于世界玉米帶和奶牛帶,面積遼闊,氣候冷涼,生物多樣性強,具有發展奶業獨特的優勢和潛力[1]。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優越,飼草、飼料資源豐富,可生產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和青貯、黃貯飼料,農副產品數量大、質量好、成本低,可為奶業發展提供大量的優質飼草、飼料資源[2],具有奶業發展得天獨厚的環境和資源優勢,是世界公認的奶牛養殖黃金帶。
黑龍江省是全國最大的高端乳制品生產基地,也是國內最大的奶粉及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基地。黑龍江省生產的乳制品30.00%投放省內市場,70.00%銷往其他省份,受地理位置的影響,產品運輸距離較長,外銷產品僅以高端乳制品為主。隨著乳制品安全水平不斷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產品不斷涌現、品牌影響力不斷提高、市場消費不斷增長,黑龍江乳制品受到市場廣泛認可[2,3]。
黑龍江省2019年奶牛存欄數107.60 萬頭,較2018年的105萬頭,增長2.48%,占全國總量的10.00%。2019年黑龍江省生鮮乳總產量465萬噸,較2018年的456.00 萬噸,增長1.97%,占全國總量的14.50%[3]。年產乳制品183.00 萬噸,同比增長6.20%,其中,液態奶產量129 萬噸,同比增長9.30%;固體及半固體乳制品35.1 萬噸,同比下降5.60%;嬰幼兒配方奶粉18.90 萬噸,同比增長11.00%,占國內總產量的28.00%,占國內消費總量的20.00%。2019年生鮮乳平均收購價格為3.60 元/千克,同比增長1.20%;規模化牧場奶牛單產較2018年提高100.00 千克,省內存欄100 頭以上規模化牧場奶牛單頭平均效益超過3 000 元/年,提高11.00%。黑龍江省乳制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46 億元,約占全國的10%,上繳稅金超過30 億元。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農業農村部等九部委關于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和胡春華副總理到黑龍江省專題調研奶業時提出的工作要求,2019年5月,黑龍江省政府印發《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從總體要求、加強優質奶源基地建設、推進奶業一體化發展、做優做強乳制品加工業、提升產業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政策扶持和措施保障六個方面提出22 條促進奶業振興發展的具體措施。
黑龍江省強化政策扶持和引導,旨在提高奶業生產水平。一是實施牧場改造升級項目。爭取3.15億元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用于實施牧場改造升級項目,支持設計規模4 000 頭以下的122 家牧場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生產條件、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及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等。2019年牧場改造升級項目在黑龍江省范圍內實施,年內扶持并改造升級210 個中小牧場,為其提高奶牛單產水平和生鮮乳質量,使奶牛單產水平提高超過100 kg,并組織開展5 萬頭奶牛生產性能測定。規模化牧場單頭奶牛效益達3 000 元以上。二是實施“糧改飼”項目。爭取中央財政專項資金1.66 億元,采取“以養帶種”方式在全株青貯玉米收貯環節對奶牛等草食畜養殖戶給予補助,全年收貯全株青貯玉米310 萬噸。三是實施苜蓿基地建設項目。爭取中央財政專項資金3 000 萬元,對5 萬畝苜蓿種植基地給予補助。
黑龍江省設定了“千萬噸奶”的合理發展目標,目標分兩步走:第一,到2020年黑龍江省牛奶產量計劃達到500 萬噸;第二,到2025年黑龍江省牛奶產量計劃達到1 000萬噸。目標實現主要依托黑龍江農墾和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綏化市等奶業主產區[2]。
2019年黑龍江省安排8 700 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奶業發展,引進高產奶牛10 000 頭,為5 萬頭奶牛開展了生產性能測定。2019年還實施了苜蓿種植和“糧改飼”補貼,扶持建設2.76 萬畝優質高產苜蓿示范基地,扶持生產300.0 萬噸以全株玉米為重點的奶牛青貯飼料生產基地[5]。
2.3.1 乳制品消費量增加
近年來,乳制品的消費量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顯著上升。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三線以下城市的乳制品市場銷售額增長率和市場占有率的增幅高于一線城市,且今后三線以下城市的乳制品消費市場更加廣闊。
2.3.2 進口原料價格優勢減弱
由于國際奶價的復蘇走強及2019年人民幣持續貶值的影響,進口原料大包粉價格與國內生鮮乳價格接近,短期內進口原料大包粉的價格優勢將越來越弱。
建議減少牧場數量,擴大牧場規模,為高質量牧草生產、奶牛發情監測、現代化擠奶設備等方面提供資金和政策保障,制定相應的引進人才機制。推動大中型牧場生產過程機械化,提高生鮮乳產量,在奶牛飼養各環節加大研發投入,降低生鮮乳生產成本。
建議黑龍江省乃至全國奶牛飼料原料逐步實現“去進口化”。我國奶牛飼料原料長期依靠進口,受近年來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這為乳品產業敲響了警鐘。建議加快我國牧草產業的發展,同時加大國產苜蓿的產業扶持力度。另外,在飼料方面尋求利用價格更低的農業副產品,建議奶牛營養專家開展技術攻關和試驗示范,利用科學技術推動飼料原料本地化生產。
提升生鮮乳食品安全標準,大力發展奶牛標準化養殖,鼓勵并扶持乳品企業自建奶源基地,以新鮮奶源替代復原乳做為原料生產高端優質產品,用產品質量來提升消費者的消費信心。規范復原乳在生產中的使用管理,市場監督部門要明確要求復原乳生產廠家必須在商品包裝醒目位置標注復原乳標識,并且定期開展復原乳類產品的質量檢測和市場監督檢查,強化液態奶產品的管理[4]。
在奶牛養殖中,建議對奶牛的政策性保險進行深入研究,盡量提高保險額度,降低保費,確定保費補貼的合理比例。另外,探索新的牧場商業保險模式,增加保險險種,增加奶牛活體抵押貸款,為牧場解決資金鏈難題,提高牧場的抗風險能力,利用貸款等金融杠桿助推奶業發展。加強人才、信息、金融、運輸、監管等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培育奶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籌建奶業產業信息化服務平臺,為奶牛養殖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社會服務,提升中小牧場管理水平,在不增加資金投入的情況下,為牧場創造更大效益。
3.4.1 刺激乳品企業兼并擴張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適當提高乳品產業集中度,通過政府引導和刺激性政策鼓勵乳品企業間進行兼并重組,推動地方乳品企業向規范化、規模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3.4.2 引導乳品企業探索新的營銷模式
近年來,我國消費者對乳制品的消費需求逐漸向高端化、便利化的方向發展。在購買方式上,電商渠道的銷售占比呈現出巨大的上升態勢,雖然目前與商超等傳統銷售方式相比,電商的市場占有率目前仍然較低,但隨著手機APP的應用普及,和線下物流水平的不斷發展,電子商務不久將會逐漸趕超商超等傳統購買方式,成為乳制品以的主要銷售渠道。
3.4.3 逐步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增長型轉變
在國內乳品產業由以前盲目的數量增長型逐步向質量效益增長型轉變的關鍵時期,努力建立起黑龍江省與全國乃至全球乳品產業市場深度融合的新型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建立標準化生產體系,加強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把控、生產技術創新、改善生產工藝,打造從源頭牧場到百姓餐桌的“全產業鏈自控模式”[5]。
政府部門結合黑龍江省乳品行業的生產實際制定了奶業發展目標,出臺相應政策刺激奶業發展。在政府部門的主導下,奶牛的養殖規模將有大幅度提升。
從市場看,受新冠肺炎疫情(簡稱“疫情”)影響,畜禽產業發展受到疫情全面沖擊,尤其是禽苗、仔畜補欄受到較大影響,畜禽產品供給可能普遍出現短缺,疊加非洲豬瘟的影響,畜禽產品價格將大概率出現較大增幅并保持高位運行。
乳制品需求增長將確保生鮮乳價格和奶牛養殖收益都維持在較高水平,彌補疫情給產業發展帶來的沖擊。
2020年初,農業的飼料生產、飼料原料供應、畜牧養殖環節、乳制品加工環節、乳制品消費終端等都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物流復工不足、交通不暢、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產品庫存積壓、消費者消費量下降等因素打亂了原有的生產秩序。
疫情對產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用工短缺、人工費用上漲、飼料價格上漲、鮮乳產能過剩、下游乳制品購買不力、銷售不暢等方面。
乳制品消費市場方面,疫情過后預計乳制品消費需求會有所增長。經歷了疫情,消費者對健康和免疫力的關注度會大幅度提升。乳制品是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的食品,這預示著中國奶業在經歷了疫情造成的困難背后也將面臨發展機遇。2003年的非典疫情過后,酸奶市場消費量增長了40.00%,液態奶市場消費量增長了20.00%。除了消費量的增長,消費者對營養的需求會進一步增加,選擇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消費者更加注重對乳制品功能性的需求,刺激乳制品品類創新。
牧場方面,穩定牧場生產,協調與飼草料供應商的供求關系,同時優化牛群飼養結構,注重生鮮乳產量和品質的提升。飼養中不做高產要求;建議乳品企業與上游牧場團結一致,做到不限收、不壓價、不減產;政府與乳品企業、牧場形成合力推進黑龍江省奶業振興。風險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建議乳品企業在生產技術方面加大新技術的研發力度,如智能化、物聯網、大數據等;產品營銷過程中要與消費者保持良好的信息溝通,從培養國民的飲食習慣著手,注意提高產品的品牌滲透力、增強用戶黏性。
疫情過后,要高度重視提升企業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能力,首先要保證突發事件面前企業資金鏈的安全;其次要適當發展保質期長的產品,如奶粉、干酪等;再次,協調好乳制品銷售與奶源生產之間的季節性差異;另外,消費者在疫情后也將大幅度提升對健康食品的需求和關注度,功能性乳制品會成為乳制品市場新的發展方向,應重視產品結構的合理規劃與產品創新,把握疫情過后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變化與市場的巨大潛力,關注新產品的開發,推動乳品產業與食品行業的高度融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