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云,馬玉花,張明亮,吳冬青
(商丘師范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中小學校外輔導市場已經發展起來,但是行業現存問題很多,高收費、報名容易退款難、授課時間隨意更改、教師更換頻繁、退款遭拒等問題相對集中[1]。中國家長選擇輔導目的在于提高成績或者準備升學考試,調研發現,學生自愿是參與的主因,而學生不愿意、可尋求學校教師幫助、質疑輔導的實效是不參與的主因; 學生參與校外輔導,家長非常滿意的僅有30.7%,主要擔憂的就是校外輔導的實際效果、教師的責任心和教學水平。圖1分別說明了家長對輔導機構的認可度和擔憂情況[1]:
圖1 中國家長對中小學生校外輔導的認可度及擔憂情況
校外輔導機構的主要目標首先要迎合家長和學生的教育需求,達到盈利的目的。大多數參加初中化學校外輔導機構的費用大約為每周200~500元不等,這個數字對于一般的工薪階層來說,這么大的額外的教育費用還是讓相當部分的家長苦不堪言,但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又不得不這樣選擇。然而中小學校外輔導機構依靠虛假廣告宣傳,或與校內教師建立利益鏈,高利潤吸引大批公職教師兼職,并與教師暗中交易,使在校教師出賣學生信息,甚至惡意誘導學生參加輔導機構。這不僅敗壞了學校風氣,同時也對受教育一代造成一定損害。上海市2017年對近7000多家校外輔導機構進行督查,發現約四分之三的機構辦學不達標[2]。欺瞞學生家長,胡亂收費。與其他消費相比,教育消費是由家長結合孩子意愿進行消費,孩子來享受消費成果,這種分離性導致家長無法直接體驗到輔導質量和輔導成效,只能憑借輔導機構和孩子的說法進行判斷。輔導機構抓住家長急于求成的心理,使家長認同初中化學成績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卻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隨意糊弄學生,照搬網上教材,一味進行初中化學知識灌輸,并不注重學生的長遠發展。即使家長上門討要說法,輔導機構也有自己的一套說辭,將自身責任推卸干凈,保證自己的不合法利益。
輔導結構的利益需求上漲,輔導初衷喪失原有道德。雖然創辦者意圖憑借自身能力,創辦高質量、高收益的輔導機構,但現實市場的營利性意味著輔導初衷實現過程艱難,資金鏈短缺導致大多數中小型輔導機構輕易放棄初衷,忙于追求高利潤。
追求利潤而忽視初中化學教師的教學水平。當今市場,學生受互聯網因素影響更多,不愛學習初中化學,化學成績低的人比比皆是,而校外輔導需求日益上漲,然而愿意在輔導機構任職的化學教師大多是剛出學校的畢業生和在校教師。供不應求的市場,導致許多輔導機構選擇剛出校或者愿意兼職的學校教師以及非師范的求職人士,真正有能力、經驗豐富的、教學水平高的化學老師并不會把一般的輔導機構當做選擇對象。時間和化學專業人才的緊缺告訴我們,雖然校外輔導機構的廣告宣傳中某某化學老師如何經驗豐富,但也無法否認大多數的化學教師都是缺乏經驗的新入職教師,師資質量成為該行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許多機構為了留住顧客,喪失主動性,經常給自己套上難以踐行的枷鎖,造成過度看重學生短期的化學成績的虛假提升,教學質量大打折扣。此外,參與初中化學輔導的學生身份多樣,輔導機構每日都要迎接不同身份的家長,其中一些家長無法正確擺放自己的地位,對輔導機構頤指氣使,孩子受父母影響在機構內作威作福,毀壞公物、破壞教學秩序現象嚴重。機構上至高層領導,下至紀律維護成員,缺乏管理能力,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身份,皆導致教學環境混亂。
校外輔導機構的化學教師分為專職老師和兼職老師,相對于兼職老師,專職老師的流動性更大,這不僅是小型輔導機構的常見現象,在大型機構也很普遍,造成該現象的原因在于擔任初中化學課程的教師福利待遇不完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即為領導對教師工資的自行設定,輔導機構作為營利性組織,上層領導對教師工資福利具有完全的決定權,多數領導會選擇在教學環境上加大投資,部分領導會選擇在教學資源上進行投資,很少一部分會選擇全部歸為私有,這種情況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化學任課教師工資的縮減;其二,化學教師的教學工作量過大,雖然外界普遍認為校外輔導機構的教師工資高,時間寬松,但實際情況是教師要踐行學校要求的教案準備、講課培訓、以及不斷研究教材、創新新題型,針對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同時還要接受學校憑借學生成績對其資質的評估,而制度的不完善造成日常瑣事不斷,許多專職化學教師的離職就在于不堪重負;其三輔導教師面臨身份的困窘,作為校外輔導機構,大多數家長對其定位就是年輕資歷淺,追求利潤,輔導教師很難獲得應有的尊重,也無伴隨的附帶資源;其四輔導教師自身利益很難受到法律維護,機構憑借一紙合同隨意縮減"五險一金"和教師工資,教師隨時都要面臨新的就業選擇。除以上因素外,缺乏職業歸屬感、能力提升不足、職業發展受阻等多重因素共同造成專職教師時常離職現象。
校外輔導機構提供的是非學歷的中小學學科輔導,這本身屬于教育活動范疇。新民辦教育法將校外輔導機構歸于民辦學校,即他們可以自己選擇輔導機構的性質,但是這項政策剛出臺不久,仍舊需要很長的磨合期,除了之前遺留的一批志在營利卻迫于法律登記身份為非營利性法人的校外輔導機構需要重新辦理手續外,也會牽扯出新的問題,任何制度的實施都必然要經過很長一段的實驗驗證。簡而言之,新民辦法雖然給創辦者提供了新的便利,但是它并不成熟,仍舊需要校外輔導機構自行在市場摸索前行[3]。
輔導機構作為校外教育的重要角色,牽涉多方群體,就政府一方而言,它再度暴露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無論是管理校外輔導機構開辦的教育行政部門,還是保護消費者權益和校外輔導法人登記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中國國情倡導依法治國,法律作為一把公正的標尺,承擔著極其重要的責任,但在校外輔導一事上,問題層出不窮:機構違法辦理,相關部門監督不嚴;政府制度不合理,阻礙市場良性有序發展;職責劃分不明晰,問題暴露后,政府部門互相推諉責任。校外輔導機構作為推進市場經濟的一方,同時還肩負推動全民受教育權的責任,政府在制定制度時一定要合適得體,促進良性發展,而不能過于嚴苛阻礙發展,也不能過度寬松,滋生違法現象,政府作為引導者,必然要于慎獨之下保證公平公正的執法。
大范圍的廣告宣傳和外界對初中化學校外輔導機構的片面理解,導致不少人士只為追求高額利潤,僅僅通過一些渠道簡單了解相關輔導機構的運營方式后便自行辦理。這些人無論是親朋介紹,還是被拉入伙,都看重營利性而忽視背后的公民責任,更嚴重的是玩票心態,不負責的創業取向,不僅僅給政府宏觀調理市場增加難度,也危害了參加初中化學校外輔導的學生及家長的權益。
此外,一些大型的初中化學校外輔導機構為擴大自身市場份額,對中小型此類輔導機構實行經濟打壓政策,但中小型輔導機構的高度分散性,使其體量龐大,意味著各類初中化學校外輔導機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這將會進一步促進校外輔導市場的逐利性。
父母在讓孩子參加初中化學校外輔導上并不吝嗇投資花錢,但是其收入的多少從根本上限制了這部分家長的選擇。家長收入較高者,存在追求品牌機構現象,雖然達到知識訴求,但機構投其所好問題嚴重,孩子仍舊要受到家長嚴格控制,這仍舊有礙孩子的身心發展;而收入較低的人,需求與現實的矛盾導致家長追求高性價比,總是期望低投入高回報,她們給孩子選擇低收費的輔導機構進行初中化學校外輔導,這些機構很多存在教學質量差、安全設施少、以及管理者自身的高度懈怠性,很大程度上起到的是相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