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香
議論文教學歷來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議論文的文體特點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文化傳承與理解”“思維發展與提升”“語言建構與運用”及其內涵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以這三個方面素養為目標,對相應教學策略進行系統設計,層層推進。
記敘文、說明文文體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師最容易進行核心素養教學的內容,議論文教學因其內容的特殊性和學段的局限性,一直少有系統性的關注。筆者經過多年初中教學實踐,嘗試依據“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具體指標,對議論文教學進行系統設計、反思總結,以期從實踐層面為推動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一、突出“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目標
“文化傳承與理解”強調學生能關注并積極參與當代文化傳播與交流,在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覺,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議論文是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揭示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文體。它能提高人們的認識,從而使人們了解和信服作者的主張和意圖。議論文大多是從社會現象、現實問題生發而來,往往針砭時弊,發人深省。如果說記敘文往往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那么議論文恰能直接激發學生對人生、對社會的思索。這正符合“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要求,也是當前初中議論文教學的首要價值。
在確定議論文精講篇目的時候,需要格外突出“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目標,對選篇的文化、思想價值有導向性編排。結合《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的需要,可對教材中的選文和課外文本資源進行意義闡發與價值重估,重新組織議論文教學篇目的講授順序和教學重點。
在講授文章的過程中,首要強調文章的思想內涵和現實意義,鼓勵學生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探討與反思,從這些文章中汲取更多精神力量,實現“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目標。
二、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的教學設計
(1)定篇講授,潛移默化。充分發揮精選篇目的思想指導作用,引導學生敢思考、會思考。如在講授《懷疑與學問》和《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兩篇文章時,強調懷疑精神和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或不滿足于一個答案,力爭去做一個擁有堅定的信心、敢于質疑、富有創造力的人。
(2)課堂生成,頭腦風暴設計。具體環節,引導學生對所學篇目的論點、論據、論證的合理性和邏輯性都加以審視、推敲,積極肯定與常規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引導其繼續探究。如對《小議“慎獨”》中的材料是否能夠論證觀點進行細致分析與探討,鼓勵學生對材料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使其更加嚴密地論證觀點。同時,也會結合所講篇目的論點、論據,引導學生從反面或多角度進行思考,進行簡單的課堂演講。如講解《敬業與樂業》時,可對曾文正的“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提出反例——拿破侖的“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組織學生對這兩句話進行深入思考,當堂發表自己的看法。此外,也可組織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針對社會熱門話題進行辯論。
(3)作業多元,綜合探究。可以對學生的作業形式進行精心設計,激發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布置“話題論文”,如“談談司馬遷或史記”“我也說三國”“說說豪放派或婉約派”等話題,讓學生對課內所學內容進行延展,鼓勵學生通過大量閱讀、查找資料和自主探究來形成自己的思考,表達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布置“隨感”,鼓勵學生參觀名人故居、文化場館,觀看話劇等,讓學生主動積極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用自由簡練的形式,隨時寫下自己的感想,珍視每一個思維的火花,養成愛思考的好習慣。
通過課堂講解名篇、組織學生質疑探究和課后給學生布置論文隨感等形式,教師在課堂內外營造活躍、獨立的思考氛圍,充分尊重學生閱讀探究的主體性,激發學生敢想敢說,為學生拓展思維、發揮創造力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三、指向“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教學點撥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層面,強調學生能在已經積累的語言材料間建立起有機聯系,能將自己獲得的語言材料整合為有結構的系統。議論文的基礎知識和閱讀方法對于學生掌握議論文文體特點和語言規律有著重要作用。所以,教師仍需對議論文基礎知識和閱讀方法給予相應指導,但這一部分的比重不宜太大,只需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情進行適時點撥。
適時,則需教師進行學情調查,主要了解學生對議論文的初步認識和在學習議論文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希望得到的指導和幫助。還可以設計一定題目了解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和基本閱讀能力:(1)確定論點;(2)明確觀點與材料的聯系;(3)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4)理清段落層次及句間關系。
《懷疑與學問》文章的論點在開頭借助程頤和張載的名言提出,中間的論證過程不容易理清楚,可讓學生勾畫每一段的中心句,把這些句子用關聯詞連接起來,文章的整體思路就出來了。然后再逐段分析,深入理解文章思路。《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論證結構看似松散,給學生的閱讀理解提出了很大挑戰。為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發揮現有的認知能力,可以把原文后半部分段落打亂后,由學生重新排序還原,在討論辨析的過程中理清文章論證思路,把握中心論點。這種嘗試打破了講授文章的慣有模式,活用文章,也給學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很大空間。
四、結語
語文課程是一門按照漢字和漢語的特點,通過學生在真實的母語運用情境中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培養他們內在的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同時使他們獲得思維方法培養他們的思維品質,養成基于正確價值觀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上述議論文教學策略從語文核心素養的三個不同方面加以論述,并有所側重,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些教學策略是綜合推進、相輔相成的。其教學效果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學生身上的綜合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