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現實主義影像呈現是對所有現實題材電視劇的一個基本要求。當代軍旅題材劇作為現實題材電視劇的一個重要分支,必然也要遵循這個重要規則。當代軍旅題材電視劇要在尊重中華民族傳統和生活的基礎上,展現軍事強國實力、彰顯國族精神。
在文學創作領域中,席勒最早使用“現實主義”這一概念,德國哲學家、革命家恩格斯也是現實主義的堅定倡導者。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憑空想象,是對浪漫主義大肆張揚幻想和偽飾的反抗。中國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但是,嚴格來說,中國的現實主義是五四運動時期的外來產物。這一時期,西方的現實主義傳入中國,也因此產生了中國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在電視劇中最應該遵循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的莫過于現實題材,而軍旅題材是現實題材電視劇的一個重要分支。
“國族”概念形成于歐洲,與國家的概念直接相關聯,是在近代才被廣泛使用的。“國族”概念比單純的“民族”概念更加寬泛,它超越單一的民族范圍和狹隘的民族情感,上升到一個關乎家國、關乎信仰的更高層次的境界。中華民族作為“國族”是基于政治而存在的,而其同一文化、統一信仰的形成除了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積淀外,還需要基于政治權威進行的宣傳。當代軍旅題材劇是宣傳國家安全觀的重要途徑,通過軍營這個在某種程度上有國族代表性的集體的展現,可以實現普通國民在觀念上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一。
當代軍旅題材劇需要現實主義風格的呈現,現實主義風格是準確彰顯和傳達國族精神的基礎。現實主義創作的基本要求是具備真實性和典型性。
真實性是對當代軍旅題材劇現實主義創作的基本要求。現實主義的真實性當代軍旅題材電視劇的創作者通過對軍營軍人和軍營生活的描寫,展現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無論是《我是特種兵》中對我國陸軍特種部隊的刻畫,還是《火藍刀鋒》對我國海軍偵查大隊的描寫,都是在充分尊重社會真實性的基礎上進行的,也正因為具有現實主義真實性,當代軍旅題材劇中傳達的觀念才能具有充分說服力。“缺失的真實”,是當下大部分當代軍旅題材劇存在的問題。表現之一是工具化的利用:把當代軍旅題材劇當成是宣講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工具,為了凸顯教化功能而故意扁平化、夸張化刻畫處理人物。表現之二是概念化的呈現:因為過分看重當代軍旅題材劇的思想教育意義,劇中完人形象的樹立、人物空喊口號都成為普遍現象,以致人物失去真實的鮮活性。
典型化是現實主義創作的另一個基本要求。現實主義典型化要求將典型人物放置于典型環境中加以展現。當代軍旅題材劇中的軍營天然成為一種典型環境,是大部分國民沒有體驗和經歷過的。在軍營這種典型環境中生活的軍人也天然具備典型性,提及軍人,人們都會聯想到剛毅、堅韌之類的詞匯。然而,這種帶有明顯固定化的典型性也容易成為創作的劣勢,導致當代軍旅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很容易落入模式化的窠臼。因此如何從刻板印象中尋找有新意的典型化成為當代軍旅題材劇的難點。典型人物的穿透力和震撼性是突破模式化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就是具備穿透力的人物,他身上的笨、軸、執著,都是具備典型性穿透力的表現。
軍旅題材電視劇一直是我國主旋律題材電視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電視劇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當代軍旅題材電視劇都以鮮明獨特的中國特色,不斷豐富著中國國族價值觀的內涵。
國族精神與英雄主義有著天然的親近性。軍事題材影視作品中最不缺乏的就是對于英雄人物的塑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一直是普通觀眾寄情的審美對象。董存瑞、黃繼光等英雄為國族大義而獻身的傳統英雄精神是當代軍旅題材電視劇同樣應該繼承和發揚的。但是和傳統民族英雄不同的是,和平年代的當代軍旅題材劇更多的是以平凡的個體、普通的戰士作為表現對象,如《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我是特種兵》中的“孤狼六人組”等。這些當代軍旅題材劇將一個個平民英雄刻畫的有血有肉,從平凡中見力量,從普通中見傳奇,都收到了新時代觀眾的喜愛。因此,當代軍旅題材劇應從人性內涵出發去塑造英雄人物。
人文關懷是現實主義關照現實的重要手段和目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當代中國在世界上的軍事地位不容小覷,一旦戰爭來臨,足以與任何國家抗衡。樹立軍事強國的威嚴是當代軍事題材電視劇的一個重要表現方面,但這并不是說要樹立假想敵、宣揚戰爭必勝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和”的概念,并逐漸演進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信念。在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上,中國歷來主張親善和睦,反對輕率地訴諸武力。因此,對當代軍旅題材的挖掘,不應僅僅著眼于國家之間或個人之間的博弈,或簡單表達反侵略的主題,而應該在弘揚和平的國族精神的引導下,充分展現現實主義的人文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