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福雁,方長英,馬容嬌
(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4)
錢學森在1984年致《新建筑》編輯部的一封信中提出“園林城市”構想。1992年,他呼吁將城市建成大型園林,在“人造山水、山水城市”基礎上落實城市建設目標。錢學森的“園林城市”構想對公園城市理念的興起具有奠基性作用,為推動城市化建設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探索公園城市理念內涵及實踐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公園城市基本特征。公園城市與“城市+公園”概念不同,不能根據公園數量、規模對公園城市進行評定,在評價標準中需納入生態價值、系統性、服務品質等內容。公園城市具有普惠性,可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質,它是將城市變為公園,而非在城市內建設公園。公園城市具有生態性、前瞻性,是改善人居環境的大工程,該工程建設活動無法一蹴而就,需根據城市建設動態、地區規劃、政府財力、民眾需求等因素靈活予以調整,旨在盤活綠地資源,增強綠地空間開放性,實現公園一體化城市規劃建設目標。公園城市最大特征是“銜接”,主要是指通過綠地資源統籌管控將公園建設與城市建設銜接到一起,需要農管、水利、林業、園林等部門相互配合、科學銜接,以大版圖系統工程為依托完成公園城市建設任務[1]。
公園城市理念背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區域不充分、不均衡的發展產生矛盾,為協調該矛盾需通過建設公園城市優化人居環境。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速,要積極解決歷史遺留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有關問題已然成為社會關注熱點,這就需要城市化建設模式轉型升級,用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城鄉協同取代經濟增長、規模擴張等傳統城市發展模式,通過公園城市建設發展解決城市化模式轉型難題[2]。
基于新時代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轉變,社會各界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導向開展實踐活動。公園城市建設作為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理念,其實踐路徑亦需以人為本,不斷強化城市基礎服務功能,使公園成為居民的娛樂休閑場所,豐富公園主題,凸顯公園特色,建設綠道網絡,陶冶人們的情操,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求。公園城市建設要同時關注鄉鎮居民、城市居民的需求,在城鄉統籌規劃建設中強調區域風景休憩機制規設的重要性,落實互促共生城鄉建設目標,使鄉鎮居民、城市居民生活環境同步得到改善,縮小城鄉差距,繼而在公園城市實踐過程中完成新時代城市化發展任務[3]。
在公園城市建設過程中需加強理念培植,以突出區域特色為基礎將培植理念擺在首位。
重視創新。為提高公園城市建設的科學配置質量,需加強創新實踐,用創新解決公園城市規設問題。運用BIM技術將公園城市建設信息數據錄入計算機系統;通過建模計算公園城市建設參數;借助三維立體圖直觀分析公園與城市的關系,協調二者建設矛盾;動態統籌與公園城市建設有關信息數據,立足大工程適時改進公園城市發展規劃,實現“城市即公園、公園即城市”建設目標。
統籌兼顧。統籌兼顧是公園城市建設發展的科學理念,強調兼顧各方、科學籌劃、協同發展、總覽全局,保障公園城市在實踐過程中區域發展、經濟發展、城鄉發展、生態保護、改革開放互不耽誤且互為依托,關注整體利益及局部利益、集體利益及個人利益、長遠利益及眼前利益。
生態文明。當前我國邁入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新時代,社會各界發展求穩保質,成功從工業文明過渡到生態文明,遵循社會、生態、人和諧發展規律,將三者和諧發展視為基本宗旨[4]。
公園城市實踐制度需因地制宜予以規劃設計,例如成都公園城市生態安全格局建設制度圍繞“六片、兩網、兩環、兩山”制定,追加小游園、微綠地數量,在公園城市建設中滲透成都文化,從“國際時尚、蜀風雅韻”角度出發賦予制度創新性,繼而在制度引領下保障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別具一格、科學高效。從公共服務、交通體系、區域特色角度出發,不斷改進配套制度,使公園城市建設制度更具有效性。
加快城鄉改革。縮小城鄉差距,提高鄉鎮資源綜合利用率,為將鄉鎮地區納入公園城市建設范疇提供保障。
健全融資服務體系。地方政府需將公園城市建設的財政投入納入周期性財政支出計劃內,保障階段性公園城市建設活動可順利展開。鼓勵社會資金流入公園城市建設領域,以PPP項目為依托擴寬融資渠道,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壓力,保障公園城市建設資金充足,打造居民共商、企業參與、政府主導的保障體系。
賦予保障機制多元性。激發各區域公園城市建設積極性,增強公園城市建設滲透性,同時提供法制機制、約束機制、監管機制、考評機制、市場引導機制、政策幫扶機制等公園城市實踐保障,為發揮良性循環、正向激勵、科學管控作用奠定基礎。
人們若想不斷優化生活環境、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需要參與實踐活動,成為歷史的創造者,在公園城市實踐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城市發展中擔負責任。
改變生活方式。當前,垃圾分類是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城市居民在愛護環境時要樹立正確消費觀,少用塑料制品、不買野生動物皮毛制品,避免在消費過程中破壞生態環境,在綠色消費觀加持下有效保護公園城市環境,踐行平衡、適度、綠色發展理念,在實踐中維護公園城市發展秩序。
轉變思維方式。樹立綠色發展意識,在生活生產中爭做綠色理念推廣者、踐行者、示范者,在社會群體中發揮帶頭作用,增強綠色發展意識影響力,提高生態文明理念滲透質量,在思想上支持公園城市發展。
加強宣傳推廣。有些居民對公園城市概念知之甚少,無法在公園城市實踐中作出貢獻,甚至存在思想意識、行為舉止違背公園城市建設理念的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需加強公園城市理念宣傳,使該理念得以滲透在家庭、學校、企業、社區等各個領域,通過宣傳教育引領人們探尋公園城市實踐新路徑,使居民能夠支持公園城市建設發展,發揮創新、監督、實踐效用,提高新時代公園城市建設發展綜合質量[5]。
新時代建設公園城市具有協調社會發展新矛盾、改善民居環境、在城市化建設中滲透生態文明理念等積極意義。這就需要城市建設以人為本,區域樹立公園城市規劃建設、統籌布局意識,因地制宜規設配套制度及保障機制,確保公園城市建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引領民眾參與到公園城市建設活動中,通過改變居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加強宣傳推廣,使公園城市理念影響力更強,助推各區域完成公園城市建設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