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驍
(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汽車與信息工程系,廣西 柳州 545004)
現階段,電子信息技術領域高速發展,對電子信息專業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1]。2015年2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2]。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到2022年,職業院校教學條件基本達標,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干專業(群)。
目前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生源主要來自普通高校招生、3+2招生、自主招生等方式,生源質量參差不齊。通過普通高校招生的學生數理等知識較強,3+2的學生在中專已接觸過相應的專業課程且實踐動手能力強,自主招生的學生學習興趣較弱[3]。部分高職院校將不同招生方式的學生混合編班,即一個班級里既有普通高招的學生,也有3+2和自主招生的學生。還有部分院校將不同生源進行不同編班,但教學計劃與大綱仍相同,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雖然大多數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學生就業率較高,但就業質量普遍不高。大多數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從事一線生產技術工作和專業不對口的其他工作,研發及管理崗位者較少。其原因在于當前全國各高校不斷擴招,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就業壓力越來越大[4]。一些用人單位好一點的崗位要求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高職畢業生要與其競爭存在困難。此外,高職畢業生急于求成、對企業期望值較高的特點導致高職畢業生跳槽率較高。
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生,不少新進高職院校教師仍模仿本科院校的教學方式,以純理論知識講授為主,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使學生無法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沒能達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為目的的職業技術教育宗旨[5],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率低下。實踐教學是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院校針對高職學生基礎差、底子薄等特點安排了大量實踐教學,卻忽視理論教學的重要性,雖然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但限制了學生的長遠發展。
傳統板書+PPT的理論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學生課堂玩手機成為“低頭族”的現象較為普遍,亟需開發新的教學方式。目前,多數高職院校該專業班級定額在40~50人,由于實踐類課程的特殊性,傳統大班教學的弊端凸顯。例如,在模數電實驗課、單片機實驗課、PLC實驗課中,教師無法對每個學生進行逐一指導,使職業技能訓練的學習效率大打折扣,導致學生職業能力不強。
多數高職校企合作存在淺層次、低水平等問題,存在不穩定性[6]。一方面,校內專任教師承擔著學校專業課程和其他業務工作,使得校企合作僅僅局限于掛牌。另一方面,極少有企業會安排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帶領學生頂崗實習,學生成為企業的臨時工,實習形式化。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各級部門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各大院校紛紛建立了創業孵化基地和眾創空間[7]。高職學生入學時基礎知識較弱,電子信息類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有些課程難度較大,導致學生專業知識不扎實。此外,雖然各院校已開設相關創新創業課程,但學生在校實際學習時間一般只有2~2.5年,加上社會經驗不足,能夠真正實現創新創業的只是極少數,使得眾創空間流于形式。
對于專業基礎課程,如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可采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叉的方式進行。例如,在學習完三極管共射放大電路后,可安排實驗類課程,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共射放大電路的工作狀態。對于專業核心類課程如單片機應用技術、PLC控制技術等可采取項目化教學,項目由易到難。教師在每個項目前將該項目涉及的知識先對學生進行講解,然后再讓其動手實踐操作。
雖然該專業涉及的理論知識深度不及本科,但高職院校學生依然難以掌握。針對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可制作微課視頻給學生觀看,幫助其加深理解。電子信息產業正快速發展,職業技能大賽、電子設計大賽、飛思卡爾智能汽車競賽等層出不窮,各院校可選拔表現優異的學生單獨訓練參加競賽,教師對其進行培訓,以此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
在校企合作中,企業應根據實習學生數量安排相應的企業指導教師,學生可根據自身擅長的技能選擇企業教師。實習結束后,學生要對企業指導教師進行各項指標評價,學校根據學生評價和企業教師所帶學生數量支付其相應酬勞。
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具有較強的應用與工程實踐背景,容易產生更多的創新成果。高校不僅要加強學生的基本技能教育,還要注重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素養的培養。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包括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這與創新創業型人才所需心理品質高度契合[8]。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要將工匠精神貫穿其中,使學生成為兼具匠人氣質和創新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
高職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工程實踐技能。當前高職院校在教學上還存在種種問題,從理論與實踐教學、校企合作、創新創業等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教學改革建議,以期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的工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