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 遼寧歌劇院(遼寧交響樂團)
藝術歌曲主要就是屬于現代室內樂這一類,作品本身或對它們的具體創作風格進行音樂詮釋,要充分的強調凸顯出這些作品濃厚的藝術文化內涵、詩意,還有精煉的藝術風格和內在質樸的美,所以我們往往會比較多的喜歡直接使用一些鋼琴對作品進行音樂伴奏,可以在一些家庭式的客廳或者是音樂演奏會的大廳內表演。中國近代的古典浪漫主義藝術歌曲,充分繼承弘揚中國五四運動的愛國精神。趙元任、黃自等等愛國作曲家為其早期的藝術歌曲創始人與主要的開拓者。依據我們國家歷史的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以及當代我們國家特別的中國國情,給予我們相應的歷史廣義性科學理解。但是筆者始終認為,我們還是應該適當地考慮已經為了推廣世人所知而制定的約定俗成的一些觀點一并進行一種理解,要適當地綜合考慮一些國際上的“共識”,才可以避免在今后的國內傳統音樂文化生活和其他國際交流中會因此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認識錯覺和誤解。也就是說對于傳統藝術歌曲這樣的中國音樂整體結構,不需要將它解釋得太寬泛。想要促進中國傳統藝術歌曲的開拓發展及在人民群眾的文化和生活中產生一定的影響,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藝術歌曲的創作者要不斷革新自我的創作理念和藝術修為。優秀的新創作之所以需要完全依靠各種客觀因素的配合,其中包括作曲家、詞人或者作家自己的主觀奮斗問題,還包括資金、組織勞動、演唱等一系列客觀因素的配合協助。
在 50—60 年代,人們對群眾歌曲、對民間音樂的認識似乎都帶有一定的褒義,而對像室內樂、藝術歌曲、抒情歌曲、輕音樂、流行歌曲等音樂的理解,則實際上賦予一些不太恰當的貶義。這就造成在 30—40 年代還發展得比較健康的中國藝術歌曲,而到了 50 年代后無端遭到一定的歧視和冷淡,在當時的報刊、音樂出版物中幾乎見不到藝術歌曲這種提法。那時對各種“室內樂”的創作,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問題就出在當時音樂界的某些權威人士認為“藝術歌曲”“室內樂”這些體裁只是一些為少數小資產階級服務的音樂體裁,不符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不值得提倡。所以,像美麗其格所創作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當時是作為一首優秀的“群眾歌曲”而獲得了全國群眾歌曲評獎的一等獎。60 年代時出現了所謂“抒情歌曲”的提法,當時還有人認為必須首先分清抒的究竟是什么階級的情,因而有些很好、很受群眾歡迎的抒情歌曲(如《馬兒啊,你慢些走》《送別》《花兒你為什么這樣紅》等),曾被有些人冠以“小資產階級情調”而挨批。實際上體裁的不同與作品的優劣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體裁本身沒有優劣之分,每種體裁中都存在優秀的作品和低劣的作品。過去在這一點上所得的深刻教訓仍值得重視。現在,有人看到中央領導同志提倡藝術歌曲,就認為提倡藝術歌曲就是提倡“主旋律”。這樣籠統地對一種體裁給予整個肯定的說法,筆者覺得是不太妥當的。
音樂體裁與唱法也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最好不要相混。在歐洲音樂發展史上,的確有些聲樂體裁是曾經與特定的唱法有聯系的,最明顯的就是歐洲基督教音樂的演唱(特別指合唱),就有其獨特的唱法,為此他們還專門建立訓練這種演唱方法的學校——圣詠學校。我國某些戲曲、說唱的品種,如昆曲、京劇、梆子、蘇州彈詞、京韻大鼓等也積累有各自對演唱的獨特要求。但是,對一般的歌曲體裁的演唱,還是不要同唱法問題硬聯在一起為好。具體說藝術歌曲是否就是只適合所謂“美聲”唱法來演唱?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以根據不同作品音樂風格的要求作不同的探討,這樣可能更有利于我們的工作。
可以在具有推廣價值的表演中恰當地推出若干新創造的作品。如果每年都能在我們的廣大人民群眾中推出幾首真正的能夠被稱得上是優秀、備受歡迎的美國藝術歌曲新創造性的音樂,那就很不錯了。筆者殷切地感到希望,無論對于創作或者是對于表演,都一定要認真高度重視、切實堅持人民群眾“喜聞樂唱”“雅俗共賞”的路線。我們應將充分調動各種方面力量的“大兵團作戰”與深入人民群眾的宣傳教育普及工作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經過幾年的奮斗,相信我們肯定會在繼續發揚和促進中國現代藝術歌曲的歷史事業上獲得更大的突破和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