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秀英 延邊大學
職業規劃是一個人針對自身的就業能力以及職業環境中制約因素等相關條件,為實現就業、擇業、創業等目標而確定行動方向和行動方案的實踐過程。[1]職業規劃能夠幫助個人探索自己、認識現實、提高自主性,降低壓力,提升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2][3]在國外,中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早已深受重視。比如美國從六歲開始開展職業規劃教育,新加坡開設了專門為中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網絡系統,日本對高中學生普及職業規劃選修課。
但是當代青少年對職業規劃的認識淡薄,自我認識不全面,定位不準,加之實踐不足,缺乏主動性等問題。[3][4]針對這些存在問題,有些研究提出了建立職業規劃體系和管理體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訓,搭建產學結合實踐平臺。
近些年,圍繞職業規劃的研究逐漸活躍,具有如下特點。第一,較多研究分析了學生的職業規劃現狀或影響因素,但是沒有分析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及路徑。職業規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的影響因素不僅包括個人內在的性格、興趣、能力、價值觀、心理因素,而且包括外在的家庭和學校環境,文化和社會環境。[5]職業規劃是在各種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下決定的。比如,青少年的個人特性與意識形態、學業成就、健康狀況、與父母的互動與溝通方式、教師的引導與激勵等都可以影響青少年的職業規劃。第二,強調大學生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和職業規劃教育模式的研究較多,針對中學生職業規劃的研究甚少。但是眾所周知職業規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需要早期的介入與引導。因為從小開始家庭的經濟條件、社會關系、家庭結構、教養方式、家長期望、親子關系都可以影響學生的職業規劃,[6]并且在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發展變化,因此本研究要結合發展觀點探討中學生的職業規劃。第三,朝鮮族中學生的職業規劃研究當務之急。延邊地區朝鮮族留守青少年問題非常嚴重的情況下,父母監督的缺失和親子之間親密互動的減少,導致學生對自己未來的不安和迷茫,隨之對自我發展的自信心相對減弱。隨著物質生活環境迅速發展,外界的各種誘惑,留守中學生對自己人生的規劃不夠健全。因此,為了朝鮮族青少年個人的未來發展和朝鮮族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探索朝鮮族中學生的職業規劃。
還有,中學生的職業規劃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由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各領域因素相互作用,并互動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產物。中學生的職業規劃是在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與周邊環境共同互動中形成的。本研究主要圍繞中學生的健康、學習成績、父母依戀、師生關系、共同體意識和心理彈性,分析其對職業規劃的影響。并且在發展觀點視角下提出朝鮮族中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具體介入方案和相應對策。
本研究中,對延邊地區朝鮮族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2019 年5 月,在初二和高二的班主任的協助下,充分說明研究目的之后,用隨機整群取樣本的方法,以班級為單位統一發放問卷314 份,共收回有效問卷290 份。其中,男生120名(41.4%),女生170 名(58.6%)。初二133 名(45.9%),高二157 名(54.1%)。研究對象的家庭結構看,一般家庭98 名(33.8%)、單親家庭102 名(35.2%)、其他家庭90 名(31.0%),從中可以看出延邊地區城市留守中學生居多的現象。
為了具體考察朝鮮族中學生職業規劃現狀及相關影響因素,本研究中參考韓國青少年社會調查問卷(KYPS)中的相關問項,主要考察健康、心理、社會能力等方面的情況。國外量表引進過程中需注意概念、語義、技術、標準、文化背景的對等性。[10][11]在本研究中這兩個量表的Cronbach’s Alpha 系數為分別為0.911 和0.732。另外職業規劃、共同體意識、心理彈性等信效度分別為0.824,0.774,0.794。本研究中對量表采用4 點Likert 計分形式,1 分表示“完全符合”,4分表示“完全不符合”。則健康狀態是單一問項“最近你覺得自己的健康如何?”,采用5 點Likert 計分形式,1 分表示“非常健康”,5 分表示“非常差”。學習成績也采用單一問項“目前你的學習學習成績處于哪一個水平?”,采用5 點Likert 計分方式,1 分表示“非常低”,5 分表示“非常高”。人口社會特征主要考察性別和家庭結構。性別,男(1)、女(0);家庭結構中與父/母同居(1)、與父母分居(0)重新處理數據。
本研究通過統計軟件SPSS24.0 進行了頻率分析及技術統計、相關關系分析、多元回歸分析。同時對10 名中學生進行了焦點訪談。
表1 各因素對職業規劃的影響
分析中學生未來職業規劃情況結果,“已確定”僅84 名(29%),“大致有想法”約占一半(47%),“未定”和無應答有70 名(24%)。這些說明,面臨升學和擇業問題的初二和高二的學生,尚未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大多數中學生對職業的規劃認識不足,自我認知不夠,因此有必要探討中學生職業規劃影響因素和相應對策。
為了分析各因素對中學生職業規劃的具體影響及其大小,本研究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F=12.968,p<.001)(見表1)。在模型中,投入了健康、父母依戀、心理彈性、師生關系、學習成績、共同體意識等變量,結果除了父母依戀和師生關系沒有顯著影響之外,健康(β=.106,p<.05)、共同體意識(β=.187,p<.01)、心理彈性(β=.258,p<.001)依次都正向預測職業規劃,反之學習成績(β=-.113,p<.05)對中學生職業規劃起到消極影響。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在朝鮮族中學生職業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干預策略。第一,健康對青少年的職業規劃起到顯著的積極影響,所以學校的體育課要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刺激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這將促成學生的健康體魄和姿態。第二,中學生的學習成績負向預測職業規劃,這說明學習成績越差對自己的將來職業越有想法,相反這說明學習成績高的學生只顧學習,進學是他們眼前的最大目標,但是對自己具體規劃欠缺思考,這與國外相比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學校和家庭正面指導學生的職業規劃,為此需要對學校教師和家長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根據學生的愛好、人格特性、周圍環境,讓學生多參與職業體驗,幫助學生制定恰當的積極進取的人生規劃。第三,共同體意識對中學生的職業規劃起到積極的作用。這說明愿意付出、服務他人的學生,自我認知高,對自己人生發展也有想法。為此,學校采用適合中學生特征的豐富多彩的加強意識形態的教育,教育形式和內容上需要創新,不要重復簡單地手抄報和觀看視頻,這將打消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第四,心理彈性是影響中學生職業規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這說明容易適應新環境,愿意刻苦的學生,對自己的未來也充滿希望。社會要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綜合素質,教會學生的溝通和處事技巧,面對困境時中學生可以利用自己能力和周圍資源,擺脫困難和阻礙,直至實現自己目標。
綜上,中學生的職業規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通過干預和激發相關影響因素,可以促進發展。職業規劃是在各因素的互動關系中發展變化的。比如,本研究中對中學生職業規劃的正面影響最大的心理彈性因素,心理彈性與師生關系和共同意識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因此為了促進職業規劃需要提升中學生的心理彈性,雖然師生關系沒有對職業規劃產生直接影響,但是心理彈性與師生關系之間存在相關性,因此通過學校教師的鼓勵、共同體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健康積極心態(心理彈性)的形成,最后有利于中學生的職業規劃。因此針對中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應該運用聯系和發展觀點,建立多元主體參與下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