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遼寧歌劇院(遼寧交響樂團)
關于當代中國小提琴音樂學派的思考和構想,其實一直都是跟著中國的小提琴音樂學科藝術進行民族性的探討和演變同行,也是當代致力于中國民族性藝術進步和發展的音樂家們長期共同重視和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雖然由于我們所關注到的知識層面或視野角度的不同,產生了一些不同的思考方式,比如說:中國還有一個小提琴的學派嗎?中國這個小提琴的學派所指的是什么?這個小提琴學派的歷史和文化根源是什么?它到底是如何發展形成的?到底是不是中國這個小提琴的學派還在進一步形成的過程之中?等等。但經過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探索、研究、積累和理論實踐,有關當時中國現代小提琴學派存在的問題,業界內已基本達成共識,那就是當時中國現代小提琴學派還只是處于形成的過程之中,而且其的形成和演變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社會群體和環境。
現代音樂藝術不斷進步和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之一就是現代藝術的不斷創新,努力去研究創造一套具有一定現代性的可以演奏自己少數民族音樂具有特色的一套作曲和演奏表演藝術技巧。其實,西方傳統的小提琴音樂藝術給我們帶來的僅僅是西方不同歷史時期的一種斷面性文化形式,而中國的小提琴需要繼承和發展自己的音樂藝術,使其更好地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精神之所以存在,只能說它走上了民族性之路。它既可以說是中國古典小提琴音樂藝術進步和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同時又可以說是各個音樂學派共同建立起來的基礎。
此外,中國傳統小提琴音樂學派的形成和發展也必須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價值觀作為其根本基礎,在其創作上和音樂表演藝術上既需要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風格的整體個性特點,又需要充分地具有某一種特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總體內涵。
1.小提琴民族化的先驅者馬思聰
馬思聰先生是中國現代小提琴民族化之路上的領跑者與先鋒。早在二十多年的抗日戰爭階段,他就敏感地認識到,人民一直都要求能夠聽到中華民族的聲音,他深刻感悟到中國人的作曲,應該是一種中國民族的風格,通過對馬思聰小提琴曲的研究,我們就馬思聰在中國現代小提琴藝術上的巨大貢獻情況可以簡單地做幾條概述:
(1)在把研究中國傳統現代音樂傳統民族小提琴的樂器演奏藝術技巧與現代民族音樂相有機地緊密融合的藝術發展實踐過程中,他們不由自主地探索開創發展出一套完全適合掌握中國現代民族音樂的各種表現形式和演奏規律的傳統小提琴樂器演奏藝術方法。他自己所寫和指揮創作的歌曲音樂藝術歌曲深深地有著植根于當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厚土壤,他的歌曲音樂不但既要飽含著當代中華民族的愛國深情,而且還要從音樂創作上也要充分發揮出和挖掘、體現當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風韻的當代小提琴和管樂器風格變化的各種藝術潛力,使其不斷升華發展成為這樣一部充分表現當代中國各族人民真實日常生活、情感及其獨特個性的美妙音樂藝術歌曲。
(2)他也可能是比較早將中國小提琴這種傳統音樂文化在近代中國內地推廣發展開來的一位音樂家。20 世紀早期,在當時我國的傳統小提琴還沒有被我們全國各族人民所廣泛接受和普遍熟悉的這種情形下,要以一種傳統西洋樂器來作為理論基礎而又去不斷尋求一種民族文化上的認同感無疑非常不容易的。馬思聰不僅以其獨特風格創作的眾多當代小提琴藝術作品從一定的客觀上講也彌補了當時許多中國當代小提琴家和藝術家的手工作品幾乎完全是一個空白的藝術局限性生存狀態,而且以他的不懈奮斗和努力,鮮明的體現了當時許多中國當代小提琴家和音樂家的一種藝術民族化和藝術審美化的追求。他通過自己的表演和實踐,有意地提高了創作技巧,不斷擴展中國小提琴音樂在整個社會音樂生活中的影響。
(3)他音樂作品中的許多演奏作曲手法來源于國外,但他從不削足適履: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在運用形式時不要太拘泥,不要為原有形式所束縛我自己的經驗是盡可能使音樂多樣化,我運用某種形式時總想多增加一點新的因素。歷史證明,多少年來許多音樂家的小提琴音樂創作也是沿著這條道路前進的。
2.民族化的客觀要求:民族審美需求
1949 年至今的七十多年里,隨著整個中國現代小提琴演奏藝術音樂團體成員隊伍的擴大規模不斷發展壯大,以及我國民族現代傳統音樂演奏工作室藝術事業的不斷蓬勃發展,加上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和當代中國社會音樂審美的日益需要,在一定的程度客觀上也直接促使了國內藝術家們積極地投入致力于開展中國傳統現代音樂小提琴藝術音樂的教學研究和藝術創作。
廣泛開放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對于小提琴音樂學派的產生及其形成與發展會給我們帶來的影響與啟示,就是小提琴音樂學派從相互隔離走向相互融通,從自立一家音樂學派到相互借鑒、彼此兼容,不論如何這都被認為是目前無法爭議的歷史事實。當然它并不一定意味著由于這種原因而直接導致其藝術品個性的消亡和喪失,應該說表演藝術的核心價值觀和內在魅力就是要去追求不同類型的藝術。因此,最后我們要總結的是中國小提琴學派的建立,是建立在民族文化這個沃土上,因為中國小提琴發展之路一定是中國式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