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馥 廣西廣播電視臺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進步以及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形勢下,電視媒體綜藝節目板塊進行了大量的創新,一批優質的文化類節目開始大放異彩,它們重拾傳統文化,提倡以“工匠精神”做好節目,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理念,既滿足了人們娛樂化的需求,也充分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強大吸引力。《一本好書》《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都是其中的翹楚。研究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特點以及節目導演綜合素質的優化路徑,有助于我們肅清不良的文化風氣,看到更多的好文化類節目,真正做好中國文化的弘揚和傳承。
堅守綜藝節目的高品質,努力向大眾傳遞正面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優質內容,不得不說當代文化類節目已經走在了收視率和文化傳播共贏的大道上。其能夠獲得成功主要歸功于以下幾個特點。
當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國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求開始覺醒,文化類節目的出現正好迎合了大眾的這一需求,文化類電視節目在一眾“泛娛樂化”“膚淺化”“同質化”的節目中以高品位、高審美、重情感的特點一騎絕塵,喚醒了人們對于中國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滿足了大家的精神需求。
優質的文化類電視節目打破了以往人們對于純情感類節目“煽情”“正統”節目字正腔圓一本正經、娛樂節目樂后無思的界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重情、娛樂、接地氣融為一體,例如《朗讀者》中邀請普通百姓解讀文化進行朗讀,讓社會各界的人們分享文字的美麗和真情,用打動人心的故事“寓教于樂”“寓教于情”[1]。
電視主要通過聽覺和視覺來傳遞節目內容,文化類節目中導演利用多種視聽語言、舞美設計等最大程度調動觀眾的好奇心與視聽覺享受。和大部分以熱鬧歡騰博取眼球不同,文化類節目將燈光、音樂、故事和知識、趣味、創新進行完美結合,注重在細節中表達節目內涵與情感,最終用內斂和文化贏得掌聲。
在對文化類電視節目基本特征有大概了解之后,我們需要認識到媒體融合新形勢下對文化類節目的新要求,以及大量綜藝類節目帶給文化類節目的競爭壓力。導演作為成就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扛大旗者,更需要認清形勢,肩負起提高文化類節目質量、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借助創新推動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可持續性發展。
導演文化責任感的強弱奠定了文化類電視節目整體價值導向的基調,面對強烈的市場競爭和名利誘惑,導演應當以理性、客觀的態度,拔高自身定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強調所肩負的文化責任感。站在整體統籌角度,將個人工作與社會文化的健康發展相聯系,突出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社會價值,打造其獨樹一幟的社會形象,提升影響力。
當前中國媒體市場跟風式現象嚴重,一旦出現市場反響熱烈的節目,一批同質化嚴重就跟風上市,且制作水平較差,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文化類節目導演需要不斷創新思維,無論是內容還是節目形式,包括舞美設計等,讓創新成為它們展現魅力的第一法寶,不斷豐富和完善節目文化內容、內涵,始終保持節目的發展動力。這需要導演具有發現美、發現人才并統籌協調資源應用的能力。
導演個人的文化素養決定了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文化層次,創新節目形式只能是吸引觀眾眼球的外在方式,提升節目文化高度,充實文化內涵,才是為大眾認可、社會認同的內在表現。提升節目文化高度需要不斷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與交流,不僅是導演自身,還需要求節目組工作人員一同學習,方能真正在節目中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完美融合,找準受眾對文化類節目的個性與共性需求,用特點顯著、文化內涵集中、情感充沛的節目打動觀眾,弘揚文化[2]。
人類的物質文明可以通過經濟提速實現,但精神文明的打造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在當下泛娛樂化的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是一種比較好的適合全民化推廣的提升精神文明程度的形式。節目導演綜合素質的提升不僅關系到其個人在行業內的發展,也關系到思想文化潮流的引領和社會文化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