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康健,劉立棟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哈爾濱 150001)
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其辦學主體是職業院校,而校企合作模式的辦學主體是學校和企業。與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相比,校企合作模式實現了雙主體辦學,滿足了以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與共營的利益訴求,打造了雙主體實踐平臺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模式。雙主體辦學是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專業、課程、課程標準、評價標準、培養流程等一系列與教學活動息息相關的教學文件,教育資源由雙方共同提供,讓學生實現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
校企雙方進行雙主體人才培養后,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目標就非常具有針對性,學生學習的具體內容和方向會根據企業需求作出改變,使學生走出校門后可以直接到企業就業上崗。雙主體辦學模式下,學生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直接就是企業特定崗位所需要的,與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相比,這種新辦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操作技能水平。但雙主體辦學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培訓的針對性極強,不利于學生轉崗。
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學校的實習設備要滯后于企業的生產實踐,導致學校要想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難度相對較大。而在“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下,由企業投資建立實訓基地、生產車間等教學場地,可以保證學校教學和企業生產同步,實現了企業和院校的雙贏。
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往往盲目進行專業設置,沒有考慮到市場需求,學生畢業時就業相對困難,甚至難以就業。而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模式緊密與市場相結合,對行業進行分析后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來確定專業設置及專業規模,使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達到平衡,解除學生的就業隱患。同時,還可以針對難以形成規模的專業設置大類專業,避免學生流失和教學資源浪費。
當職業院校與企業進入深度合作后,企業可以投資建設校外實習基地,也可以把企業的生產車間直接變成院校的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在真正的生產環境中去體驗,提升自身的操作技能,同時也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了解到自身所要從事的產業的真實情況,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提高學生對現代化生產設備的操作水平。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彌補了院校實習實訓場地中設備與企業接軌不嚴、設備老舊、更新速度慢等缺不足,為職業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助力。
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對企業的了解也較少,畢業后到相關企業后沒有歸屬感,而且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夠,到了企業后,一旦發現工作與自己心里所想的差距較大,很快就會提出離職,這對企業和學校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職業院校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后,學生在真實環境下實習實踐,對企業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提前進入工作角色,畢業后入企歸屬感強烈,更容易在企業工作生根。
目前,我國的校企合作僅停留在學校和企業的一紙文書上,這樣就導致在合作上存在缺陷,影響了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只有政府和行業協會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制定出合理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為校企合作保駕護航,院校和企業才能沒有后顧之憂,以實現校企合作的利益最大化。
近年來,我國職業院校開設的專業會受到市場大環境的影響,一些熱門專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均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但一些相對冷門或人數需求較少的專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就很顯得有些尷尬,甚至有的專業找不到能夠合作的相關企業,企業也不愿花費人力和物力投入到這類專業的校企合作中,院校對這類專業很多都是閉門造車,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及時將企業的內部信息與學校進行有效溝通,這對院校的人才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溝通能夠使院校及時掌握企業的需求信息,并根據企業需求對學生進行專項培養。在完善溝通機制后,學生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不必擔心自己是社會需求過剩的那一部分。有效的溝通讓學生在校內就能體會到企業的工作模式、管理方法和企業文化。
近年來,我國職業院校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已經取得了飛躍式發展,很多院校的“雙師型”教師占比也非常高,但真正了解企業并在企業工作過的“雙師型”教師并不多。雖然國家大力提倡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但因為授課任務重、企業頂崗勞動強度大、與企業溝通不暢等各種原因,真正到企業進行頂崗掛職的人員比例相對較少。此外,教師對企業不夠了解,在培養應用型人才過程中很難把握企業的需求,從而導致人才培養層次偏低。
教材是組織教學的重要手段,但專門針對企業需求的專業教材少之又少,而且實踐內容不足,針對性差。要想深化校企合作建設,就要撰寫針對性強、實踐內容多、符合職業教育發展需求的教材,可將大量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都融入到新教材中,這是“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