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琴 西南民族大學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化的建設也在飛速增長,單一的城市建設、規劃以不能滿足大眾的空間美學訴求。很多時候需要將藝術融于城市,有效的藝術可以促進城市的更新,激活城市的活力,從長遠出發更新擴張到人文化、生態化上。
首先,藝術和城市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其中,城市文化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展現出城市的魅力,并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當下最流行的是城市公共藝術,像城市公共藝術就是城市中人文氛圍和自然環境的一種高度融合,對于人們和整個社會環境來說,都是具有積極的推動和發展作用。任何一項城市公共藝術或者是其他形式的城市藝術、都要圍繞結合其固有的城市化,或者地區文化,只有這樣城市藝術才能將城市文化進行較好的體現。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張意識形態要建立在物質經濟基礎之上,藝術作為意識形態之一自然也不例外。經濟基礎決定藝術,藝術又反作用于經濟,二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成渝兩地打造“成渝經濟圈”,為成渝兩地的藝術創新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有了這樣的物質基礎,藝術發展也會走向繁榮,人們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也將走向和諧統一。
成都高新區在30 年來,秉承著“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勇創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理念,走上了高科技產業化和現代國際新城區融合共進的發展之路,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亦是四川天府新區重點區域。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成都高新區構建了網絡文化產業培育孵化體系,以及高新技術服務領域,在人才、土地、資金等方面都是資源優化配置,成都高新區已經在打造全域立體開放新格局,加速的融入了全球產業經濟版圖。
在經濟科技方面的優勢影響下,成都高新區的文化優勢也顯而易見。在成都高新區也修建了諸多美術館、博物館等,比如成都當代美術館、維岸畫廊、愛德貝拉美術館、文軒美術館等。像文軒美術館是非營利性民營美術館,對于大眾來說,可以更加豐富的了解藝術、關注藝術。像這樣的本土意義的美術館結合成渝高新區經濟的發展,反而更能夠得到政策支持,與文化觀光等結合,美術館也會發展更好,更好的實現其本土化發展。
重慶高新區的區位優勢明顯以及投資環境優越,地處兩山兩江之間的槽谷地帶,有天然生態公園。重慶高新區堅持注重生態,建設基礎設施,打造一批國際學校、國際醫院等,在交通上面完全保障了對外互聯互通需求。在產業結構方面,重慶高新區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技術服務等前沿領域,也打造了一批科技研發創新中心,打造環大學創新生態圈,促進了新科學技術的誕生和孵化。在重慶高新區有著重慶三大省級美術館之一的羅中立美術館,美術館不定期的舉辦藝術家的沙龍,舉辦普及藝術的講座,讓更多人走進藝術,將美術館潛移默化地進入市民生活,充分的發揮了藝術館的社會屬性。
總的來說,成渝兩地高新區建設發展迅速,是黨和國家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是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對于成渝經濟圈來說科技、產業以及基礎設施都需要進一步互聯互通,推動成渝兩地的產業協作發展、科學技術創新、深入開發開放,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深度合作,也包括成渝兩地的藝術創新發展領域。
當今社會整體環境下,藝術與經濟日趨一體化,除了經濟對藝術文化的影響外,藝術文化對經濟的發展也會有所影響。現在成渝經濟圈協同建立、聯盟發展經濟文化與科學技術,為成渝兩地的藝術創新發展提供共雄厚的物質基礎,相反當今社會藝術生產力的重要性正與日俱增,成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數。
成渝兩地藝術高校、藝術人才豐富,“成渝經濟圈”有很多很多著名的本土美術館,羅中立美術館、文軒美術館等,可以將“成渝經濟圈”打造屬于自己的藝術文化品牌。如2015 年召開了“蜀巴·文史翰墨”詩書畫印藝術展品牌建設研討會,傳承傳統文化,打造四川文化名片。還有上海雙年展,像上海雙年展這樣又具備藝術展示和文化傳播兩大功能,是非常成熟的知名度大的一個城市文化品牌,雙年展不僅可以帶動舉辦城市的餐飲,運輸等經濟的增長,也可以對城市形象進行宣傳與傳播。如果圍繞“成渝經濟圈”打造自身的藝術文化品牌,將是“雙城”新的文化名片,結合兩地高新區的高新技術、服務等,這也可能成為新的文化經濟增長點。
“成渝經濟圈”未來的目標定位將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的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相信在經濟協同社會協同下,成渝地區藝術創新發展可以跟進經濟的發展,實現藝術與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