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宇 卜桂玲 王 旭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自20世紀30年代美國提出工程教育認證的理念,到1989年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六國共同簽訂的《華盛頓協議》,至2016年6月,中國正式成為華協成員,工程教育認證已經發展成為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障制度[1]。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導向,培養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2],實現了育人和服務社會的雙重功能。在工程教育的大潮中,新的工程教育認證體系對地方型應用本科高校培養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是機械工程、采礦工程、車輛工程、電氣工程等工科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被列為重要的考察指標[3]。本文以呼倫貝爾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為例,旨在探索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基礎的《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在地方型應用本科高校中的課程改革方式[4]。
隨著高等教育理念的不斷革新,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近年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斷強化。慕課、翻轉課堂、混合式課程教學結合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將以學生為中的教學理念重新定義。學生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參與者,應將其需求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曾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必將在21世紀的教學改革中產生深遠的影響。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作為基礎,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從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上來,可以說,“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是工程教育認證的根本出發點。
成果導向理念是指以學生學習成果及達成度為導向目標,深入開展教學活動,即強調學生學習成果的明確性,學生在學習完成后,可將學習成果應用于實踐并達到一定的標準。成果導向理論要求在工程教育的過程中完成“正向設計,反向施工”的教學思路。以OBE理念為指導,將人才培養目標分解至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形成過程對成果的有力支撐。
持續改進理念要貫穿和滲透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它是一種動態的評估概念,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形成監控機制,對于重點的教學環節,需要明確其主要的教學質量要求,并提出對應的評價標準;其次,應當建立起畢業生的評價反饋機制,并進行多方聯動進行社會評價;最后,對于評價效果要能夠對專業建設及課程建設起到持續的促進作用。
呼倫貝爾學院《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的主要授課專業為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工程、采礦工程、車輛工程等非電類工科專業。主要涵蓋的授課內容包括電路理論、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和電機學四部分,學時均為48學時。這對不同的專業而言缺乏科學性。首先,專業之間的差異及不同的后續課程的內容使得不同專業的學生對本門課程學時的需求有所不同;其次,課程內容的統一化對于不同的專業并不適用,如車輛工程專業后續課程的側重點為數字電子技術,而機械工程的后續課程的側重點為電機學,教學大綱的設定沒有充分考慮到不同專業的需求。
由于課時的限制,大部分的教學課時分配在了傳統授課中比較基礎的章節中。這樣,新的具有工程實用價值的案例補充不進來,造成教學內容陳舊,不能與時俱進。由于課程的基礎性較強,與工程實際聯系不夠緊密,使得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工程應用能力較差。
基于專業基礎課程的課程性質以及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的特點,教學方法多以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為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高。同時,課程考核的主要方法采用基礎知識和閉卷考核相結合的方式,不利于學生學習的知識面的拓寬及綜合素質的培養。
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指南》為標準,組織相關的任課教師開展學習。邀請本門課程的教育專家進行指導,對課程內容和學時的設定展開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呼倫貝爾學院是一所地方型本科高校,學生生源理論基礎較差,課程的開展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以及學校的教學特色。課程內容爭取做到少而精,既保證基礎知識的學習,又保證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不同的專業開展特色的教學內容,如車輛工程專業注重數字電路的教學內容;近機械工程專業偏重電機原理的教學內容;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和采礦工程專業偏重電路基本原理知識的講解。離散的分配課時,做到課程教學大綱的差異化和統一化。
積極轉變教學態度,豐富和完善教學方法。教師并不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中心。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教學手段的革新,應果斷引入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們對知識獲取的興趣。電工電子技術教研組引入翻轉課堂和MOOC等線上教學的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利用線上的教學數據的統計,教師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知識點的難易設定,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等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呼倫貝爾學院地處偏遠,實踐教學條件較差,通過線上虛擬實驗的教學方式的實現,極大地彌補了實驗和實踐條件落后的短板。
學生的學習成果是課程體系設計的最終導向。《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作為非電類機械專業及近機械專業的基礎課程,其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實現應做到有力的支撐。首先,課程教研組應深入研討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基礎的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設定,并落實到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保證本門課程的考核與人才培養的考核標準的統一性;其次,大膽的引入工程教育的考核模式,改變傳統的單一的平時考核+期末閉卷考核的模式,引入開放式工程案例+實驗實訓多維考核模式,使得課程的考核方式更加立體。理論水平不再是檢驗課程成果的唯一標準,工程實踐動手能力與理論相結合的考核模式更加符合工程教育認證的標準。
持續改進的理念建立了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互動的新模式。課程教研組與學生長期合作就業的單位進行合作評估,通過對在華能集團、大唐能源集團、霍林河煤業公司就業的畢業生的專業能力的調研,詳細地分析了學生在工作中的理論和實踐短板,并針對企業提出的要求,有計劃、有針對性的修訂課程的教學大綱。此外,教研組還引入了地方企業中與課程相關的實踐案例,做到教與學的相互促進,形成了教師-學生-學校-企業的一個閉環的課程改進路線。最后,企業的參與也為課程的教學資源提供了基礎,課程某些章節的內容以企業的實際工程應用為基礎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
《電工與電子技術》作為機械類及近機械類專業的重點課程,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十分重要。任課教師應重點把握本門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首先,要以工程教育認證的標準來設定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對于基礎薄弱的部分高校而言,做到工程教育認證的標椎存在一定的困難,但在現有教學條件下,要盡量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條件;其次,線上線下結合的方法可以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和短板。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教育已經成為傳統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便利,打造新的教育模式,讓傳統的課程教學不再單一枯燥,是本門課程改革的又一發展方向;最后,革新教學考核模式。打破單一的考核模式,將工程應用引入課程的考核中來,拉近課程內容與企業需求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得學生學有所用是本門課程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