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河北秦鵬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建筑的要求越來越高。建筑能夠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許多便利條件,在開展建筑施工時,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就要積極應用綠色施工技術,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合理利用資源和能源,降低施工成本,打造節能綠色環保建筑,為人們營造更加舒適的環境。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綠色施工技術等應用范圍日益廣泛,在諸多環節中凸顯出其應有的作用。通過綠色施工技術可以對各項資源進行合理的調配,減少資源浪費或閑置的情況,還能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傳統建筑施工通常會造成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還會導致大量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因此,要高度重視綠色施工技術的應用。我國大力倡導節能環保,制定多項措施和政策,以保證我國的環境污染現象得到改善,并對現階段能源匱乏的問題進行改進,確保不可再生能源不再面臨持續消耗。在建筑施工中,使用綠色施工技術能夠節省許多能源,還能改進傳統施工所存在的不足。在施工中融入綠色理念,就能提高生態效益,還能提高工程的效益。管理人員可依據綠色施工的要求,對材料、設備、人員進行合理配置,達到事半功倍的施工效果,降低施工成本。
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由于混凝土的使用量比較大,還要使用大量的水資源,因此,為了減少對材料和水資源的浪費,就要融入綠色施工理念。要合理回收和利用廢水,這樣既能減少對其他水資源的使用,還能達到廢物利用的目的。要加大管理力度,將生活用水和施工用水分開。要落實節約用水的理念,由專門負責人對用水情況進行記錄和考核,減少過度使用水資源的情況。要采用先進的技術對雨水進行收集和利用,比如,可將其用于沖廁,還要加強對再生水資源的利用。為了滿足施工用水的需求,也可以利用雨水。
在建筑施工中,可采用墻壁節能技術減少房屋內的能源損耗,確保溫度更加穩定。在使用墻壁節能技術時,主要包括抹灰施工和粘貼保溫施工。為了滿足墻壁節能的需求,在進行抹灰施工時,要加強對材料質量的把關和控制,對水泥和石灰等材料進行合理配比與實驗,嚴格保障材料的質量,符合施工要求。要及時清理多余的雜質,才能發揮出墻壁節能技術的功效。
作為一種典型的清潔型能源,太陽能具有可再生功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在建筑施工中,可采用太陽能技術滿足人們對能源的需求,從而減少對傳統能源所造成的浪費。比如,可在建筑的外墻安裝太陽能電池板,通過將太陽能進行轉換,就能成為人們生活中所需的電能,還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用水和供熱需求。由于太陽能技術操作比較簡單,可以給人們帶來許多便利條件,因此,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
進行建筑節能施工時,要發揮出保溫系統的節能效果。在房屋建筑施工中,需在墻體的外層設置保溫層,選擇合適的材料,確保室內溫度得到有效控制。通常,施工人員會采用粘貼或噴涂法進行操作。要選擇恰當的保溫材料,才能達到保溫效果。由于保溫效果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減少不利因素所帶來的影響。施工單位要選擇綠色節能環保材料,還要確保其有較低的導熱系數,強度高,吸水率低,比如玻璃巖板、巖棉板。這一類型的材料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節能與保溫效果顯著。要選擇綠色施工技術,避免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雖然部分施工會采用粘貼法,但這種方式對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提出嚴格的要求。施工人員必須要充分了解外墻保溫技術的要點和注意事項,合理把控施工細節。要合理發揮出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作用,滿足人們的照明和供暖需求,這樣就能減少建筑對周邊環境所造成的破壞程度。
要結合建筑行業的要求和標準,合理選擇相應的環保設施。比如,要選擇變頻節能設備,這樣就能對電量進行嚴格的控制。要結合不同區域的需求,明確用電指標,對用電行為進行合理約束,定期對每個區域的電量進行核算,為相應決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參考依據。要加強對設備的管理,完善設備檔案,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確保設備定期得到維護與保養。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還能提高設備的工作效率。要根據施工需求,選擇具有恰當功率的設備,這樣才能減少資源浪費,還能有效發揮出設備的作用。
近些年來,人們對環境保護工作越發看重。在進行建筑施工時,必須要加強對環境的保護,確保各項資源得到科學有效的利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應用綠色施工技術時,必須要考慮到對施工現場和周邊環境的保護。在施工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懸浮顆粒,這些雜質會對人的身心健康帶來較大的危害,因此,必須要對各類懸浮顆粒進行有效的控制。可采用定時灑水法,避免產生粉塵。要根據不同的環境采取合理的處理方式,最大程度減少由于懸浮顆粒所帶來的危害。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建筑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加之我國對環境保護和能源節約提出嚴格的要求,因此,企業必須要積極應用綠色施工技術,打造綠色工程,才能充分適應市場與社會的要求。要進一步完善綠色施工技術,將節約能源和環境保護作為建筑行業的發展目標,這樣才能提高工程的效益,給人們帶來良好的體驗,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