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千騰,周沐融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201424)
“互聯網+”與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會傳統問題的解決,但同時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運用新技術解決社會問題,走出中國社會工作的道路自信。
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價值觀為指導,以科學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助人服務的活動。社會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促進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最終達成社會協調良性運行的目的。社會工作包括改造社會、改造個人兩大方向,其中改造個人的途徑包括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群體和為求助者提供幫助兩大類。改造社會的方法有政策建議、社會宣傳、社會行動等。社會工作的主要領域包括社區工作、兒童青少年工作、老年工作、婦女工作等。但是社會工作有更加遠大的使命,現在中國的社會工作面臨著使命感與認同感問題,就是如何使社會工作建設成一個有自己獨特地位、不可代替而不是可有可無的學科,即要求社會工作有自己的科學性與專業性。在此基礎上,中國的社會工作可以利用中國在人工智能與“互聯網+”領域的引領實現彎道超車,從而堅定我國社會工作與人文服務發展道路的自信心。
互聯網技術可以發揮其高計算速度、大儲存容量的特點,實現高效的信息交流與互換。這些特點體現在進行大數據分析、對信息實時持續跟蹤、促進各方信息溝通共享與交流、構建新的虛擬線上平臺等方面?;ヂ摼W技術的優點幫助社會工作發展,也就是“互聯網+社會工作”在發展社會工作自身的體現。多年的社會實踐證明,我國的社會工作存在著公眾對社會工作認知不清、社會工作組織與政府關系不完善明確、社會工作組織服務效率低、社會工作資源配置不平衡等問題,原因:認知不清。過去的宣傳方式多為海報、報紙等,很難展示社會工作對社會的實際作用,加上國內社會工作開展不完善,公眾會對社會工作感到陌生或產生誤解;關系不明確。社會工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政府在某些領域的職能,但政府對其監管與評估的能力與方式不佳,導致二者之間互動效率低,反饋不及時,無法理順政社關系;服務效率低與配置不平衡。由于社會工作信息平臺建設不完善,導致重復或疏漏服務,浪費社會工作資源與政務資源,且不利于社會工作在我國社會治理中的深度推進?!盎ヂ摼W+社會工作”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以上問題。關于認知不清問題,社會工作者及社會組織應該開發微信、微博、抖音等形式,采取生動新穎的方式展示社會工作者的所作所為,讓大家對社會工作有一定的認識,弘揚社會正能量。對于社會工作組織與政府關系不完善的問題,政府可以通過互聯網對社會工作組織進行監督與信息共享,減少社會工作與政府溝通的成本,提高社會工作組織發展與運行的效率,將更多資金投入到服務中。利用網絡可以更好地進行民意調查、社會評測,收集民情對社會工作開展效果的反饋,結合量化數據,更好地考核社會工作發展情況。資源配置效率低、不平衡問題,社會工作組織可以共享受助者與需要干預者的信息,建立共享、統一的數據庫與檔案庫,通過數據分析選擇出最需要幫助的對象,調配合適的資源。
社會工作的幫助方式有兩大類,即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群體和為求助者提供幫助。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群體時要分析社會群體的信息,從而確定服務對象?!盎ヂ摼W+社會工作”的模式將減少搜集分析數據的時間與成本,提高準確性,還可以通過社情調查與民意檢測,針對社會個體的動態發現社會運行的問題,從而實現“個體——社會”的橋梁式銜接,提出政策建議,促進人與社會的雙向協調發展。同時,互聯網還為社會工作開拓了新的工作領域與工作方法。
人工智能不同于機械臂與反饋機器之處,就在于它擁有學習能力,并且這種學習能力還會建立在無數數據案例上作出相應的反應。人工智能在醫療設備、穿戴設備、生物識別、信息分析與檢測、智能評估與決策等領域已初具雛形,并且在社會工作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應用成果,如智能輪椅、運動機械骨骼等醫療設備可以輔助社會工作,尤其是醫務社會工作的實施。同時,人工智能通過對社情輿情的監控與分析,可以為社會工作者提供數據化的社會動態來輔助其決策,且可以追蹤后續評價干預效果,對工作進行完善,甚至為構建預警社會危害發生的機制提供可能性。
“互聯網+”作為互聯網快速普及的結果,其挑戰更多體現在互聯網本身的弊端。在青少年與兒童問題上,互聯網的普及使對社會信息判斷能力相對弱的青少年與兒童更容易受影響,他們在接觸互聯網良莠不齊的信息與誘惑時畸形發展與犯罪的可能性會提高,而且青少年對網絡的依戀甚至上癮正在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人們將去網吧、抽煙酗酒、逃課失學等青少年社會問題聯系在一起,可以看出網癮問題更加明顯。同時,互聯網導致數字鴻溝的出現,老年人因為不會使用互聯網而更加被社會孤立,老年人的社會心理需求更不能得到滿足。但是老年人如果會使用微信、支付寶等APP,又將成為被詐騙的熱門對象,對老年人的生活產生影響,并且老年人對隱私數據的不重視很有可能造成其信息被濫用、盜用等問題。
人工智能的出現使許多傳統職業被淘汰,造成了新的失業現象與社會結構的變動,這就會引發社會對人工智能的倫理、地位、關系的討論與反思,公眾在面對人工智能的沖擊時也難免會感到不適應甚至是排斥?;跀祿蔚摹盎ヂ摼W+”與人工智能對于個人信息安全的影響更加強烈,當今數據泄露問題已經深深影響到公眾生活,家庭住址、對話、親屬關系等隱私問題不斷被竊取,造成社會公眾缺乏安全感,產生不信任感與恐慌感。人工智能倫理問題同樣值得思考,人工智能技術存在潛在的算法歧視問題,這就可能加劇現在已有的歧視,即人工智能在基于學習數據的基礎上做出判斷,這些數據本身是帶有歧視性質被編排的,比如人工智能的數據以窮富為依據進行對犯罪率的判斷,這就會加劇對低收入群體的數據隱私、安全、甚至是尊嚴的侵犯,這反而與社會工作的初衷背道而馳。
社會工作的目的是促進人與社會的相互適應,從而促進社會協調良性發展?!盎ヂ摼W+”與人工智能是促使現代化加速的兩個重要推動力,社會工作不僅要跟上這兩列快車,通過新血液改變與發展自己,從而更好地適應與優化社會,同時還要關注并解決這兩項技術帶來的新的社會問題。社會工作是追求以人為本的科學,在當今新技術沖擊科學技術、社會結構、人文倫理的情況下,社會工作既要發揮其科學性、藝術性、政治性的特點堅守陣地,又要采用新技術、運用新思維來實現學科“個人—社會”的橋梁作用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