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偉
(遼寧省葫蘆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遼寧 葫蘆島 125000)
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半封閉型內海,被遼寧、河北、山東以及天津所環繞。在我國眾多海域中,渤海屬于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海,近年來受經濟發展的影響,給渤海帶來了非常大的環境污染。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人口數量持續增長,城市工業化程度逐漸提升,大量的污染物進入海中,導致渤海生態環境質量惡化,渤海生態系統功能以及經濟服務功能減弱,生物多樣性持續減少,海洋災害頻發,呈現出荒漠化發展趨勢。加強對渤海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對于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導致渤海海洋生態環境污染的因素進行分析發現,陸源污染是導致海洋污染的主要因素。渤海的入海污染物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污染物的持續排放最終導致渤海的自凈能力與納污能力嚴重超出自身的負荷,對于工業化污染更是沒有任何容納能力。大量污染物的排放還會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的服務功能,進而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調查可知,2018年,渤海的排污口達標排放次數僅為監測次數的52%,在渤海設置的13個重點排污口中,超過90%的重點排污口海域環境質量不達標,屬于污染狀態。
目前,渤海近岸海域環境污染情況較為嚴峻,污染形勢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污染面積還在逐漸增大,難以治理。近海污染區域主要位于遼東灣、渤海灣以及萊州灣近岸,污染物的主要種類為化學物質污染,如無機氮、活性磷酸鹽以及石油等。其中,遼東灣是渤海海域污染最為嚴重的海灣,遼東灣中劣四類海水水質面積非常大,幾乎涵蓋了整個海域[1]。
由于渤海區域的岸線利用率較高,人們通常使用填海造地的方式促進當地經濟產業的發展,這導致濱海濕地環境生物逐漸消失,出現破碎化發展趨勢,人們在改變水資源的同時也導致了近岸水動力條件的變化,嚴重影響了海洋生物的棲息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態破壞。根據調查,我國渤海海域中的生物物種數量與其他海域相比是最少的,在生物多樣性方面也體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其生態系統結構不夠豐富,生態服務能力逐年減弱。渤海海洋原本具有6個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其中5個已經處于亞健康狀態,另外1個處于不健康狀態。
環渤海地區處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帶,具有最密集的港口群與城市群,是我國的工業基地之一。在環渤海經濟圈中,以港口為發展依托,不斷促進城市及周邊農村的經濟發展,不僅包括工業與重工業,同時還具有高新技術發展園區,具有較強的經濟發展優勢。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地位還會持續上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然而,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另一方面產生的結果是嚴重的污染問題,尤其是工業發展的快速發展,對渤海海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和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國家都越來越重視海洋資源的開發與發展。我國渤海地區的流動人口一方面促進了地區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對渤海海洋生態環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據調查,2008年,環渤海地區的常住人口就已經達到23 592萬人,同年人口增長達到7. 94%。除此之外,由于環渤海經濟圈的科技發展,教育資源豐富,越來越多的學生及人才涌入,造成人口的過度集中與持續增長,對海洋形成了很大的環境壓力[2]。
通過對我國渤海發展戰略的分析發現,我國對渤海的開發一直以來都將工作的重心放在資源開發與利用上,忽略了對海洋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在進行資源開發時,忽略了綜合規劃開發的度,在進行經濟建設時,放松了對污染物排放的凈化與治理,政府部門及相關企業的海洋保護意識較為淡薄。除此之外,環渤海區域部分企業為了短期利益,甚至將不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海水中,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污染。其實,大多數海洋污染問題發生的原因都是人們的保護意識淡漠,過于追求經濟效益,發展眼光過于短淺,所以人們應該提升環境保護意識,健全海洋環境倫理觀,不斷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3]。
目前,陸源污染是造成渤海海洋生態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通過調查數據分析可知,渤海承受的污水總量占四個海區總面積的1/3。渤海多數陸源排污口未經環境監測與治理,長期超標大量排放污染物,直接導致渤海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要想控制陸源污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進行總量控制。通過排污總量控制制度的完善與建立,對排污情況進行管理,測算出海域的環境容量,并將其作為排污控制的標準。其次,調整產業布局,堅持環境保護。工作人員應該加強對排污分類的研究,針對不同企業制定不同的排污計劃與收費標準,淘汰技術落后、浪費嚴重的企業,推廣清潔能源以及綠色生產技術,促進企業綠色發展,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再次,加強對污水的處理力度。對于環渤海區域產生的污水,技術人員應該加大處理力度,構建污水處理廠,實現對污水的有效處理以及再生利用。最后,加強面源污染的控制。對于農業面源污染,技術人員應不斷加強農業資源的節約以及農藥化肥的綜合利用,促進綠色有機食品的發展[4]。
海上污染是導致渤海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應控制港口以及船舶的污染。加強對港口及船舶的監督管理,制定突發污染應急方案,加強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防止海上污染的產生。應控制海上油氣平臺的污染。管理人員應不斷強化對海上石油平臺的監管,提高溢油應急能力,通過監測信息保障系統的構建,提高管理水平與質量。對海上養殖污染的控制。管理人員應加強對養殖業的管理與控制,對海上養殖活動進行科學管理與布局,采取生態養殖方法,改善海洋生態,發揮養殖的積極作用[5]。
渤海海洋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應樹立環境保護意識,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對陸源污染以及海上污染的控制,積極參與海洋生態文明保護宣傳活動,促進渤海海洋生態的治理與保護,不斷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