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曉霞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
2019年8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支持農戶養豬,取消超出法律法規的生豬禁養、限養規定”的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保供穩價措施。保供壓力之下,政策發生大轉彎,生豬產業從一味追求規模化發展,開始轉向鼓勵家庭農場。一場非洲豬瘟帶來了“百年未有之變局”,也掀開了中國畜牧業過去幾十年的“遮羞布”。
不知從何時起,中國社會開始鄙視小農,過去20年,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像中國這樣下定決心削弱小農。“落后”“保守”“偏見”是小農的代名詞,人們通常將“小農思維”與狹隘、不靈活、不開放、沒有希望和前途劃等號,并將“小農思維”之人稱為“俗”人。取而代之,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標準化被認為是現代農業的特征。
2015年以來,環保政策對畜牧業的影響極大。各地紛紛制定了劃定禁養區和區內污染養殖戶搬遷計劃,并層層加碼擴大化,且在實施過程中“一刀切”現象嚴重。非常不幸,“環保+禁養”粗暴的一刀切,切中的正是小農,大量中小養殖戶,導致他們因為不符合“環保標準”被迫退出行業。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一年大約有500 萬生豬養殖散戶退出養殖業,近10 年,約50.0 %退養的奶農也“躺槍”環保。
在經歷了只有更悲傷、沒有最悲傷的退養故事后,當此輪支持農戶養豬政策來襲,小農悲喜交加,是政府層面啟動的階段性應急措施?還是行業本身對彎路的糾偏?其實,透過現象看本質,從限制到支持農戶養殖,與其說是政策的大轉彎,不如說是后現代農業回歸農業本質的表現。“堅持農戶主體、堅持規模適度、堅持市場主導、堅持因地制宜、堅持示范引領”正是2019年9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等11部門明確提出“家庭牧場培育計劃”的五大原則。
毋容置疑,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畜牧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明顯提升。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18年,我國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61.4%,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49.0%,蛋雞和肉雞規模化比重均在75.0%以上。牛奶、豬肉、牛肉、羊肉等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均在98.5%以上。如果不是2018年以來這場百年不遇的非洲豬瘟疫情,一切似乎看上去都很美,畜禽產業正朝著“做大做強”的既定目標在有序發展。
正是這場“百年未有之變局”,讓我們有時間靜心反思我們當下的畜牧業發展模式。國人慣性思維“做大做強”,即無論是企業還是行業只有做大才能做強。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近20 年,我國畜牧業養殖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散養方式逐漸消失,蓬勃發展的是高度集約化、規模化的畜禽養殖方式。
不可否認,規模集約化養殖確實增強了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了生產效率和水平,提高了畜產品質量。但與此同時,規模集約化養殖也帶來了糞污消納難、疫病防控任務重等難題,密集養殖為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數量足夠多、密度足夠高的宿主以及環境條件等。尤其在當前我國防疫管理銜接不暢、疫情應急處置機制不完善、基層防疫體系建設薄弱的大環境下,規模集約化養殖較散養方式增加了更大的疫病風險和市場風險。
也許有人會質問,“你想回到小農畜牧業時代嗎?”“你想回到2008年之前嗎?”正如燃煤會帶來污染我們不會停止取暖,汽車會帶來交通事故我們不會停止開車。通過對小農和小農畜牧業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思考畜牧業尤其奶業發展本質和人類生活,尤其可以使我們重新反思當下奶業大規模、超大規模發展模式,以“豬”為戒,警示未來的奶業發展。因為誰都不能保證,這次是豬,下次是誰?
古往今來,農業代表著社會和自然之間的一個重要聯系,它與自然、社會以及那些親歷農事者的情感、利益和前途融為一體。正如一位荷蘭奶農所言,“身為奶農,我擁有自由,我可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時間。我們在戶外勞動,在勞動中有很多身心上的選擇與變化”。在國外,牧場不僅僅是家庭謀生的依靠,更是家族文化和精神的傳承。
小農農業充滿了對生物生命的尊重。早在1909年,美國農業土地管理局局長King考察了中國的農業,總結出中國數千年可持續農業的經驗,并寫成了《四千年農夫》一書,將中國農業長盛不衰的關鍵歸結于中國農民的勤勞、智慧和節儉,善于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善于綜合利用人畜糞便和農場廢棄物堆積漚制成肥提高地力。
在中國,小農的思維邏輯,一直秉承“地育萬物,量力而出”的理念,他們不會用“強制”方式達到生產的高利潤目標,而是在“精心照料”中盡可能實現高效益。在小農畜牧業中,自發的內部指標起著規范性作用,例如,一些奶農會像照顧家人一樣照顧奶牛,會根據一頭牛的生長過程和日常表現來確定最適合的飼料配給量。正如行業內犢牛媽媽孟秀榮所言“無論牧場大小,只要精心呵護,像嬰兒一樣照顧犢牛,都能做好犢牛飼喂管理”。
今天,當社會主流都在為資本進軍畜牧業而歡呼雀躍時,我們卻重拾小農畜牧業,也許很不入流;當現代畜牧業和規模畜牧業成為主要發展模式時,我們卻重提中小養殖戶的重要性,似乎很不應景。但是,“風疾知勁草,船小好調頭”,非洲豬瘟告訴我們:沒有中小養殖戶的生豬產業不能承受市場波動之痛!沒有中小養殖戶的奶牛養殖業如何能承受市場波動之痛?
簡單地頭疼治頭、腳疼醫腳的管理方式,換來的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了一個重大的主題——制度建設,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健康可持續的現代化產業管理需要一整套緊密相聯、相互協調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和制度設計安排。今天的畜牧業發展模式,是否健康可持續,需要重新認真審視和深入討論,多些不同聲音和爭執,短期看也許會使產業發展慢一點,但長期看可以讓產業發展更穩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