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尚好 南京理工大學
1.內容方面
(1)網絡內容類型多樣。隨著網絡收集信息技術的完善,網絡制作人通過各種渠道(微博話題等)了解用戶喜好,著重在節奏、密集情節點、戲劇張力、新鮮元素等方面下手,更好地適應用戶,且大多數話題與內容在傳統電視節目上不允許播出,這也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用戶的獵奇心理。更重要的是,隨著網絡內容的增多,其質量也在不斷提升,出現了一批好評如潮的網絡內容,加劇了用戶的遷移。
(2)網絡內容互動性強。網絡吸引用戶很大的一個亮點是彈幕和熱評功能,從最初的B 站的“彈幕文化”到現如今各大平臺均開設彈幕功能,網絡用戶對彈幕互動的熱情只增不減。而且網絡內容還可以做到邊播邊改,在得到用戶最新反饋的同時,可以及時地調整未播出內容,這不僅能夠留住和吸引用戶,還可以樹立良好的口碑。
2.技術方面
(1)首先隨著手機平板的發展,畫質效果的推陳出新,小巧便捷可隨身攜帶的特性又為網絡提供了非常必要的物質基礎。
(2)網絡內容制作周期短、成本低,且制作播放門檻較低,廣告植入回報率高。在短時間內可以完成內容輸出,數量龐大、類型豐富的內容有利于吸引興趣愛好不同的各類用戶。
(3)網絡更加靈活自由,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網絡技術的發達使得其快進、倍速、跳過廣告等功能非常符合時下快節奏的生活,用戶可以自由的選擇觀看內容和進度。
1.新鮮效應的喪失
1998 年開始電視綜藝節目與之前中國電視業的“綜藝”概念定義有所不同。首先這一波電視綜藝節目的終極訴求是電視節目的娛樂屬性。而之前的電視綜藝節目往往更加強調信息的傳達(如《正大綜藝》的世界真奇妙)、或環節內容本身的藝術性(如《綜藝大觀》小品加歌舞)。在此之前,中國電視觀眾的收視范圍非常的狹小,大部分都只能常年在電視上看到小品相聲加歌舞的晚會性節目。新的娛樂節目形態一旦誕生,新鮮效應馬上產生并隨之誕生轟動效應。《快樂大本營》所營造的“無須動腦,只需開懷大笑”似的娛樂方式簡單而直接,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但可惜的是,新鮮效應往往也是一種極不穩定的效應,特點是起得快,落得急。在如今各大衛視電視綜藝數量激增的情況下,觀眾在屏幕上看到大量雷同的節目甚至是雷同的環節之后,逆反心理隨之產生。
2.照抄照搬,原創力低下
內地的電視綜藝娛樂節目其創作思路與操作模式大多幾乎完全來自中國臺灣、日本及韓國電視綜藝節目。比如:早期《快樂大本營》的原型與諸多環節甚至是直接照扒《超級星期天》的節目形態,以及在國內大火的《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向往的生活》等等。內地電視媒體從業人員幾乎立即喪失了節目的原創動力,諸多節目環節老化以及原創環節生趣度不足,使得觀眾漸漸對這一類型的節目喪失了興趣。且不斷抄襲的事件讓越來越多用戶對電視綜藝產生不滿和排斥情緒,隨之流失一定用戶。
電視劇也同樣存在著此類問題。在一類電視劇熱播后,其相同類型電視劇便會在隨后三五年層出不窮。而如今較火的電視劇類型也和五年前基本無大的差異,“校園、家庭、古裝”基本涵蓋大部分電視劇內容。
1.在新媒體逐漸豐富強大起來的時代,“內容為王”始終是傳統媒體發展的核心要領,打造優質內容才能在市場上走得更加長遠。
2.對發展歷史較新媒體長遠的傳統媒體來說,在長期發展中累積起有著寶貴經驗的采編隊伍也是一大制勝法寶。
3.傳統媒體現階段擁有著新媒體難以達到的媒體公信力,有著較高的認同感和信任度。
1.內容
(1)了解受眾的需求。通過制作精良和迎合市場需求的優質內容保持現有受眾,且進一步開拓更多方向以達到精準吸引某一受眾的目的。
(2)打造內容銀行。維護好與新媒體內容發布者的合作關系,參與更多制作與發行。
(3)以內容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維護形象,保證傳統媒體內容的質量,增強受眾的忠誠度。
2.媒介融合
(1)開拓更多發行渠道,制作差異化內容。在“互聯網+”盛行的時代,傳統媒體的內容不能夠局限于電視渠道,主動融入新媒介才是生存王道,將專業性的內容與新潮化的媒介平臺結合起來,利用自身專業性與權威性帶動受眾更多關注,實現受眾增長。
(2)優勢互補。傳統媒體因其內容輸出與受眾接收具有時差,一定程度導致了更多用戶轉向即時性、交互性強的新媒體平臺,因此傳統媒體應適時利用新媒體優勢彌補自身劣勢,使用戶達到更強的參與感與體驗感。
(3)資源共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且已真正逐步落實。因此資源共享是兩種媒介都應保有的意識,不應一面談著融合,另一面縮手縮腳,要在信任的基礎上建立起雙贏的發展模式。
3.宣傳
在當前海量信息化充斥的時代,沒有宣傳的內容可能還沒進入市場就輸了,優質化的內容更應采用全方位的宣發手段進入受眾視野,只有具有一定的受眾基礎,其制作、發行與評價才會更加客觀和有意義。不僅在自身媒介平臺,還有如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等多元化的宣發平臺,再根據不同平臺的受眾差異進行內容的精準投放,以此使得傳統媒體又一次活躍在大眾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