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文學理論課程由于自身內容的理論性和抽象性,致使學習主體缺乏主動性,積極性,進而引發相應的教學問題。為此,教師可在開篇導入、例證化及過程化中采取相適應的趣味化教學方式,以此緩解學生的被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進而提升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學水平。
文學理論是對文學原理、文學范疇、文學標準的研究,要以文學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學批評實踐所取得的成果為基礎。文學理論課程由于強調理論性質,當前高校教師在教授文學理論課程時,大多數單方面強調輸出,教學方法單一,且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過程,理論性質強,致使很多學生厭學。為此,筆者以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為例,就文學理論課程如何實行趣味化教學進行探索。
以第十一章敘事性作品為例。什么是文學的敘事?簡單地說,就是用話語虛構社會生活事件的過程。敘事本身是一個再現。這里的再現與文學反映客觀現實不太一樣,就是通過敘事來再現一個事情。敘事本身具有時間性。作者很難把同一時間段的所有事物講完,字要一個字一個字說完,閱讀也要一個字一個字閱讀。敘事的時間性決定了讀者不可能了解同一時間發生的兩件不同的事情。評書的人遇到這種情況會運用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來表達敘事。敘事另外一個特征,“不在場”性,就是因為被敘事本身不在場,所以才需要敘事,因為“不在場”,所以才需要“再現”。
敘述內容包括故事、結構、行動。故事又包括事件、情節、人物、場景。在講述這部分內容時,可采取一些趣味化的方式引入,而不是直接講述敘述內容部分。筆者曾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當中,讓學生自己分析自己講述內容。教師開頭“一天,小明走進一座深林。”接下來,隨即選取大概十多位學生,每人先重復前面所有學生的講述,然后自己再添加一句內容。頓時課堂氣氛開始活躍。學生在重復前面學生的講述之后,都積極想象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要求學生首先重復前面學生的講述,是因為作為故事,應該體現完整性,而不是簡單的每句疊加,并且,隨著故事的逐步推進,內容逐步增多,也增加了敘述故事的難度。
這種形式就不是教師簡單單向地輸出講解,而是讓學生參與其中,自己更有針對性地去分析體會。
由于文學理論課程強調理論性質,如果單單講述理論,會逐漸降低學生的吸引力和認真度理解度,內容相應部分聯系生活實際和文學實例,以增加學生的熱情度理解度。
學生是年輕的一代,很能捕捉最新信息,而且對當下流行事物非常感興趣。比如在說到文學典型時,時下非常火的一部電視劇《都挺好》,在那樣一個典型環境中就出現了像蘇大強、蘇明哲、蘇明成和蘇明玉這樣一些典型人物。在分析文學典型時,舉此例,讓學生來說說這些人物身上各自有哪些典型特點,學生非常有興趣而且非常積極。在美國工作的老大蘇明哲回到國內,一心要挑起家庭重擔,卻力不能及不堪重負,致使妻子孩子與其不斷疏遠。一直啃老的老二蘇明成毫無悔改之心,貪慕虛榮一心發財,從而導致事業和家庭的雙重慘敗。最不受父母待見,十八歲起就和家里斷絕經濟往來的老小蘇明玉,曾發誓與這個家庭劃清界限,卻因親情牽絆,再次攪進了蘇家的泥潭之中,在蘇家的一次次危機中出手相助。最終,蘇家人明白到,雖然有血脈相連,但是一家人彼此間的溝通也不能忽視,終于實現了親情的回歸。
在談到文學真實時,談到與生活真實不同,與科學真實也不同。文學真實強調真實性。與生活真實不同,文學真實強調嘉定的真實,內蘊的真實。與科學真實不同,文學真實強調主觀的真實,具有詩藝性。以李白的秋浦歌作為詩例,具體分析。
絕大多數課堂都是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教師單方面輸出,學生單方面輸入,學生處于被動狀態。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與學生之間一起學習,一起討論。
如李清照的《聲聲慢》這首詞。在與學生一起學習到第十章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和文學形象的理想形態中文本言語層,文本形象層,文本意蘊層時,以李清照的這首詩作為例子,更能夠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文本層次的理解。
讓學生自己分別從文本言語層、文本形象層、文本意蘊層分析。語言層:聲調上的講究,用雙聲疊韻字:將息、傷心、黃花、憔悴、更兼、黃昏、點滴等雙聲,冷清、暖還寒、盞淡、得黑等疊韻,發揮詞之為音樂文學的特質;開頭七組疊字,包含恍惚、寂寞、悲傷三層遞進的意境,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下半闋又用“點點滴滴”兩組疊字。全詞讀來明白如話,聽來卻有明顯的聲調美。形象層:乍暖還寒、淡酒、晚來風急、大雁、黃花滿地、梧桐細雨、守著窗兒的孤單婦人…(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意蘊層:離亂的苦楚、憂患余生的悲哀;孤寂、凄涼、悲傷、哀愁的心境……將歷經喪亂、家破、夫亡之身世與飄零、孤寂、不幸之遭遇細致表出,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
同時,在處理這首詩時,還能讓學生以繪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作者的那種愁苦。
以第十三章文學風格為例。可以通過讓學生說出當代不同風格作品,展示圖片,不同風格的人物、不同風格的服裝,不同風格的音樂等。聯系實際,讓學生更能貼近體會。
文學理論屬理論化知識內容,相比實踐知識來講,枯燥很多,教師除了教授基本主要內容知識外,多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導向,緊跟社會時代腳步,與時俱進。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共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