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麗, 王 軍
(江蘇省徐州市兒童醫院神經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HIE)是圍產期常見的一種腦損害,主要由于圍分娩期多種原因導致的腦組織缺血缺氧所致。據統計,新生兒死亡占5歲以下兒童和新生兒死亡者的41%,其中死于窒息與產傷者占比約23%,且產傷可導致新生兒殘疾甚至終生不愈。而HIE是新生兒其后傷殘的主要病因,對家庭和個人的發展均可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新生兒HIE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不僅可發展為癲癇,甚至可能會出現智力障礙、中樞性視聽障礙等嚴重不良預后,且存在高死亡風險,需引起高度重視[1,2]。鼠神經生長因子(mNGF)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新生兒HIE治療藥物,可保護腦組織;鹽酸納美芬是一種高選擇性和特異性阿片受體拮抗劑,已被證實有腦保護作用[3]。新生兒HIE存在不同程度的腦電活動異常,但關于2種藥物聯用對新生兒HIE腦電活動及預后的影響尚鮮有報道。鑒于此,本研究特嘗試在支持治療的基礎上將鹽酸納美芬與mNGF聯合應用,并進行對照試驗探討該方案對新生兒HIE腦電活動、預后的影響,觀察其有效性與安全性。
1.1臨床資料:選取醫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04例新生兒HIE展開臨床研究,按照簡單、隨機化方法分為常規組與聯合組。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新生兒HIE診斷標準,即有明確的導致胎兒宮內窘迫的產科病史和胎兒宮內窘迫表現(胎心率持續至少5min<1000次/min,羊水3度污染)或分娩期間有明顯窒息病史,出生時重度窒息(出生1min Apgar評分≤3分,出生5min Apgar評分≤分,出生即刻臍動脈pH值≤7),出生后不久即出現意識改變、肌張力改變、原始反射異常等神經系統癥狀,持續時間≥24h,部分嚴重者可伴有驚厥、瞳孔改變等癥狀,前囟張力增高;②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宮內感染、先天性發育畸形、遺傳代謝性疾病等;②存在外傷所致的腦損傷;③伴有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疾病;④伴有顱內出血者。剔除標準:①研究期間主動放棄治療者;②中轉至上級醫院接受治療者。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本組104例受試者中共有男53例、女51例,分娩孕周37~42周,平均(40.10±1.71)周,出生日齡2h~6h,平均(3.09±0.45)h,出生體質量1870~4220g,平均(2435.83±113.85)g,嚴重程度:輕度:34例、中度42例、重度28例,病因:宮內呼吸窘迫60例、娩出時嚴重窒息40例。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基線資料對比
1.2方法:常規組均給予基礎支持+mNGF,①基礎支持治療:包括吸氧、控制顱內壓、改善呼吸循環、止驚、穩定內環境、應用腦細胞活化劑、亞低溫療法等;②mNGF:mNGF(未名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52,30μg/瓶)30μg肌肉注射,每天1次,持續1周。聯合組均給予基礎支持+mNGF+鹽酸納美芬:①基礎支持與mNGF的治療方法與常規組均完全相同;②鹽酸納美芬:鹽酸納美芬(靈寶市豫西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80816,1mL:0.1mg納美芬)靜脈推注,劑量為0.1mg/次,每天1次,連用1周。
1.3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腦電活動,所有患兒均于治療前后采用日本光電4418型腦電圖機進行腦電圖檢查,以觀察腦電活動變化,首先按照國際電極安裝法[4]進行單雙極導聯連接,記錄覺醒-動態睡眠-靜態睡眠周期的全過程,首次描記在入院后立即進行,末次描記在治療后進行,每次描記時間為30~45min,腦電活動異常狀態包括電靜息、爆發-抑制、低電壓、彌漫性波、單一節律放電等;②對比臨床療效,將治療后意識清醒、驚厥癥狀基本消失、肌張力原始反射顯著恢復、呼吸平穩、前囟張力基本恢復正常、瞳孔光反應靈敏、腦電活動基本完全恢復正常、臨床癥狀顯著減輕者記為顯效;將治療后意識狀態好轉、驚厥癥狀有所減輕、肌張力原始反射有所恢復、呼吸狀態改善、前囟張力有所恢復、瞳孔光反應好轉、腦電活動好轉、臨床癥狀減輕者記為有效;將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有效標準甚至病情惡化者記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本組總例數×100.00%;③對比藥物不良反應,基礎支持+mNGF常見藥物不良反應有循環障礙、血小板減少、低氧血癥等;鹽酸納美芬常見藥物不良反應有心動過緩、震顫等;④后遺癥預后:均隨訪6個月,統計癲癇、運動障礙、智力障礙、中樞性視聽障礙、多動癥的發生率。

2.1兩組治療前后腦電活動對比:聯合組和常規組治療期間各有2例出現危象,中轉至上級醫院治療,剔除本研究。治療后兩組電靜息、爆發-抑制、低電壓、彌漫性波、單一節律放電發生率均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后聯合組上述腦電異常活動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腦電活動對比n(%)
2.2臨床療效對比:與常規組比較,聯合租總有效率顯著提高,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臨床療效對比n(%)
2.3藥物不良反應對比:兩組各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均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且聯合組總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00%,與常規組的8.00%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藥物不良反應對比n(%)
2.4后遺癥對比:聯合組有1例癲癇合并運動障礙、1例癲癇合并智力障礙;對照組有4例癲癇、1例癲癇合并運動障礙、1例癲癇合并運動障礙合并智力障礙、1例癲癇合并中樞性視聽障礙、1例多動癥。兩組均無死亡。聯合組癲癇、運動障礙、總預后不良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5。

表5 后遺癥對比n(%)
新生兒HIE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腦電活動異常[5]。有研究發現[6],部分病情嚴重的新生兒HIE癲癇、多動癥、運動障礙、智力障礙等預后不良的發生風險高。因此臨床上針對新生兒HIE治療期間應注重改善其腦電活動,改善預后。
本次研究顯示,聯合組治療后異常腦電活動發生率均明顯下降,且均明顯低于常規組,可知對新生兒HIE在基礎治療、mNGF的基礎上聯合鹽酸納美芬治療可顯著改善腦電活動;聯合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可知鹽酸納美芬治療新生兒HIE可增強效果。新生兒HIE的基礎治療可控制臨床癥狀,穩定生命體征。mNGF屬于神經保護劑和營養劑,可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對神經再生和神經元功能的恢復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國內外研究學者均主張在神經營養的基礎上聯合其它新型藥物治療[7,8],以獲得理想的成效。鹽酸納美芬屬于新型內源性嗎啡受體拮抗劑,能與μ、κ、等多種類型阿片受體相結合,阻斷內源性阿片肽與外周及中樞神經的阿片受體相結合,減輕甚至解除內源性阿片肽對腦血管的抑制作用,控制氧自由基、一氧化氮和炎性介質的產生,改善局部微循環。鹽酸納美芬在新生兒HIE中應用也有助于改善細胞能量代謝狀態,糾正細胞內離子紊亂,減輕腦損傷,并且還可減少缺血缺氧誘導的毒素釋放量,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喬健等人報道顯示[9],在新生兒HIE治療中應用鹽酸納美芬,可顯著改善腦損傷相關因子水平。另外,鹽酸納美芬在新生兒HIE治療中應用還可阻斷應激反應,解除心血管系統被抑制的狀態,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輸出量,從而有利于增加腦血流灌注,并且對損傷的神經組織再生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而可發揮理想的療效。本研究將鹽酸納美芬與mNGF聯合應用于新生兒HIE治療中發現腦電活動狀態顯著改善,提示該方案可有效改善腦電生理活動,且療效理想。此外,本研究還顯示,聯合組總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常規組相近,可知該方案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本研究關于兩組預后的對比結果中顯示,聯合組癲癇及總預后不良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可知鹽酸納美芬聯合mNGF、基礎支持治療可顯著改善新生兒HIE的預后,尤其是對癲癇的發生風險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HIE實施基礎支持治療的同時聯合應用鹽酸納美芬與mNGF可顯著改善腦電活動,療效理想且具有安全性,癲癇及總預后不良的發生風險也可得到顯著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