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華, 鐘紅平, 李保存, 李亞梅, 王寬峰
(延安大學附屬醫院兒科, 陜西 延安 716000)
喘息性支氣管炎在嬰幼兒群體屬于高發疾病[1,2]。近年來,我國喘息性支氣管炎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根據相關研究結果報道,喘息性支氣管患兒中50%~70%疾病會出現反復,其中30%會因此發展為哮喘疾病[3]。喘息性支氣管炎其發病機制仍未得到統一認定,但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免疫功能與其發病存在一定關系[4]。人體腸道菌群失衡是喘息性支氣管炎常見的并發癥,該情況的出現可導致患兒的病情加重,治療的難度可因此加大。如今,改善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的病情,防止患兒因疾病的反復而出現哮喘的情況已成為臨床中醫護人員工作的重點。基于此,本文作者結合自身臨床實踐選取140例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與125例正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旨在研究免疫功能與腸道微生態的關聯性,意在為臨床中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提供相應的依據及思路。現將具體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140例,作為觀察組,另選我院體檢正常患兒125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兒中男68例,女72例,年齡0.8~3歲,平均年齡(2.0±0.3)歲;對照組男55例,女70例,年齡0.7~3歲,平均年齡(2.1±0.38)歲。兩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相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觀察組患兒符合喘息性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②患兒無呼吸道與消化道感染性疾病;③患兒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在《知情同意書》中簽字;④患兒無腹瀉癥狀;排除標準:①患兒其存在免疫功能缺陷障礙;②患兒身體各臟器存在疾病或是功能不全;③患兒在2周內使用過相應的治療藥物進行過治療;④2個月內發生過腹瀉并服用過相關止瀉藥物;⑤患兒患有先天性疾病。本文獲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3方法:收集兩組患兒清晨空腹靜脈血2mL與抗凝管中,使用離心機1500r/m離心10min后獲取上清液,放入-20℃的環境中保存備用。采用ELISA試劑盒(生產企業:上海恒遠生物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對兩組患兒CD3+、CD4+、CD8+、CD4+/CD8+等T淋巴細胞水平、自然殺死細胞(NK)、干擾素γ、白細胞介素-4(IL-4)、白細胞介素-10(IL-10)水平情況。取患兒清晨新鮮糞便0.5g進行檢驗,將無菌氯化鈉溶液加入糞便中,使用ATB半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生產企業:北京威澤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進行細菌鑒定。
1.4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免疫細胞水平、糞便中菌群占比進行觀察記錄,并采用Pearson分析上述指標間相關性。

2.1兩組患兒免疫功能指標情況:觀察組CD3+、CD4+、CD4+/CD8+、NK、干擾素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IL-4、IL-10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免疫功能指標情況
2.2兩組患兒腸道菌群情況:觀察組腸道微生態中腸道菌群雙歧桿菌、乳酸桿菌顯著低于對照組,大腸埃希菌與葡萄球菌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腸道菌群情況
2.3患兒免疫功能指標與腸道生態平衡的相關性:相關性分析檢測結果顯示:CD3+、CD4+、NK、干擾素γ指標與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呈現正相關;與大腸埃希菌、葡萄球菌呈現負相關;IL-4、IL-10與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呈現負相關、與大腸埃希菌、葡萄球菌呈現正相關,見表3。

表3 患兒免疫功能指標與腸道生態平衡的相關性
喘息性支氣管炎一旦患病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這對患兒的日常生活影響極大[5]。該病的發病機制極為復雜,臨床中治療時難度也相對較大。且該病會出現反復發作,這對日后支氣管哮喘的發病埋下了隱患。近年來,有諸多研究發現,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其自身免疫功能與腸道菌群失衡現象[6,7],從微生態角度進行分析,腸道菌群是一個復雜的微生態系統,在我們人體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抵御病原菌微生物入侵,限制相關病原微生物的生長,這對我們人體的免疫應答與影響吸收有促進關系。當患兒患上喘息性支氣管炎時,患兒機體處于應激狀態,腸道菌群可發生失衡,同時還可受到多種病原微生物的侵襲,造成腸道菌群的紊亂[8]。免疫功能此時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免疫功能與人體微生態的變化存在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9]。而免疫功能與腸道微生態在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中起到了何種作用是現今臨床中研究的重點,這在某種程度上可幫助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的治療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跟支持。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兒其免疫功能中CD3+、CD4+、CD4+/CD8+、NK、干擾素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CD3+、CD4+、CD4+/CD8+、NK、干擾素γ在人體免疫功能中屬于反應自身免疫性的主要指標,上述指標表達水平較低,表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較弱,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襲。IL-4、IL-10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IL-4、IL-10屬于炎性因子,當人體處于炎癥狀態時其可呈現高表達狀態,喘息性支氣管炎患者自身炎癥呈高表達狀態。腸道菌群占比中雙歧桿菌、乳酸桿菌顯著低于對照組,大腸埃希菌與葡萄球菌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雙歧桿菌與乳酸桿菌為人體腸道有益菌,如若上述兩種菌群在腸道的占比較多,人體自身的腸道功能則為良好表現,排便會較為正常,而大腸埃希菌、葡萄球菌為有害菌,該類菌群在腸道占據上風時,會出現腹瀉、腹痛、惡心、發熱等癥狀;本文中免疫功能指標中CD3+、CD4+、CD4+/CD8+、NK、干擾素γ與雙歧桿菌、乳酸菌相關性分析為正相關,主要是CD3+、CD4+、CD4+/CD8+、NK、干擾素γ在人體免疫功能中屬于反應自身免疫性的主要指標,上述指標與雙歧桿菌、乳酸菌呈現正相關則表示,兩者會隨著一方的升高而升高、或是隨著一方指標的下降而下降;主要是人體腸道有益菌如若占據較高表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人體有害菌的滋生,有害菌的滋生可導致人體免疫功能受損[10]。本文中觀察組患兒CD3+、CD4+、CD4+/CD8+、NK、干擾素γ與雙歧桿菌與乳酸桿菌表達均較低,這表明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免疫功能較低,且腸道菌群中有益菌占比較少。本文中IL-4、IL-10指標與雙歧桿菌、乳酸菌為負相關,與大腸埃希菌、葡萄球菌為正相關,主要是IL-4與IL-10為炎性表達因子,它們與大腸埃希菌與葡萄球菌次呈現正相關,主要是兩者會因一方相互升高而升高,下降而下降,與雙歧桿菌、乳酸菌呈現負相關則為,雙方會隨著一方指標升高而下降。主要是雙歧桿菌與乳酸菌是人體有益菌,它表現呈現高表達會抑制有害菌大腸埃希菌、葡萄球菌的繁殖,有害菌得到抑制人體免疫性細胞指標可因此升高,反之有害菌在腸道占據上風,有益菌的繁殖會得到抑制。
綜上所述,免疫功能與腸道微生態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兩者會受到對方影響,腸道中有益菌、有害菌會對相關的免疫指標造成影響,從而導致免疫功能異常。臨床中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應該首先對腸道菌群的紊亂情況入手,防止因體內有害菌的過度繁殖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導致炎性因子的過度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