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移風易俗“溫州樣本”為個案"/>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陳 秋
(溫州市社會科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對婚喪陋習、天價彩禮、孝道式微、老無所養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明確了“移風易俗”工作是“治理”各類社會“陋習”“不良社會風氣”,要通過持續的移風易俗改革來加強當前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因此,移風易俗工作是當前鄉村振興中鄉村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此外,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移風易俗其實質是一種社會治理方式,其治理的客體是包括民間“陋習”在內的所有不良社會“風氣”,學界有一個專用術語就是“社會風習”。
2016年9月,溫州被列為全國移風易俗試點城市,從殯葬習俗改革到倡導簡約婚禮到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婚慶喜事隨禮標準等,開始了移風易俗改革的專項社會治理,全面整治婚喪禮俗中的社會不良風氣、陋俗、惡俗。因成效顯著,被譽為移風易俗的“溫州樣本”。筆者以溫州移風易俗改革探索和實踐為個案,結合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從社會風習和社會治理視角來探究溫州移風易俗改革路徑,討論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改革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建議、對策,以助力當前社會多元治理共同體建設。
《辭海》將社會風習表述為一定時期流行的風尚習氣、是政治、經濟、文化和道德的綜合性的文化現象[1]1911。可以說,社會風習包含了社會文化現象,與風俗和民俗密切相關。這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相對穩定的風俗、民俗;二是流行的群體性行為、風尚習氣(下文論述的社會風習概念包含以上兩層含義)。 歷代社會精英都非常重視社會風習和社會風俗的建設,多從政治教化的角度關注風俗的傳承與移易,并將它作為治理基層地域社會良性運行的有效措施。同時風俗也被賦能政治,歷代統治者多注重通過移風易俗來對社會進行控制和治理,“移風易俗”也是士大夫階層自覺承擔的社會文化責任[2];近代民主革命時期,風俗改革更是實現革命理想的重要方式。如辛亥革命后臨時政府的移風易俗改革,涉及當時社會生活各個層面——改公元紀年、取消跪拜禮、禁止纏小腳剪辮子、改倡導男女平等,進而在著裝上推行中山裝,就是為了重新塑造身心健康的民眾以進一步實現革命理想。近代以來乃至現代諸多學者如陳寅恪、傅衣凌、李長莉和鈔曉鴻等,在其論著中提及“社會風習”也大都從風俗民俗和流行的群體性行為、風尚習氣兩方面來論述。如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論述元稹的艷詩及悼亡詩時用“社會風習紛亂變異之時”的措辭來形容社會文化變遷影響下人格變異問題[3],陳寅恪所指的“社會風習”顯然是指當時流行的群體風尚習氣,而不是相對穩定的風俗習慣[4]85;而傅衣凌的《中國通史參考資料》之“明代分冊”設有“嘉靖前后社會風尚變化”一節,大幅關注、論述明代社會風尚,包括了風尚和習俗[5]9;無獨有偶,李長莉的《社會文化史30年》專門辟出“風俗習尚”專題討論文化的變遷[6];鈔曉鴻的《生態環境與明清社會經濟》引民國十八年(1929)的《橫山縣志》卷三中的記載:“民情儉樸勤勞,只知務本,不知逐末;加以性情憨直,拙于營商,操藝諳于趨新競巧,故社會風習除少數讀書者及操作工匠商貿外,十分之九多屬農耕”[7]206。這里的“社會風習”顯然指普通民眾的謀生方式、習慣,也包含了現代民俗學分類下的“生活民俗”或者“生計民俗”。
另一方面,當代學界關于社會風習的研究多為史學上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近代以前的社會風習。如嚴昌洪的《西俗東漸記——中國近代社會風俗的演變》、李長莉的 《晚清社會風習與近代觀念的衍生》、楊念群的《論戊戌維新時代關于“習性”改造的構想及其意義》等;當代較有代表性的社會風習研究成果是冷樹清的《百年中國社會風習尋脈》。該著作對晚清至20世紀90年代的社會風習做了系統梳理,探討其發生、發展和演變,著重論述百年中國社會風習變遷的脈絡和演變規律,強調導向的權威性、示范的褒貶性、約束的廣泛性、懲戒的嚴肅性,旨在為凝聚社會共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提供參考。此外也不乏把社會風習與國家政治、社會核心價值觀、精神文明建設等聯系一起的分析研究的學術成果。
通過對前人研究的梳理可以發現,關于當前中國社會風習與移風易俗實踐的系統研究并不多見,借鑒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從社會風習視角觀察的溫州移風易俗探索和實踐個案,探究移風易俗“溫州樣本”的發生、發展,改革現狀、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對策、建議,或具有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城鎮化40年來,溫州經歷了舊城改造、征地運動、傳統村落合改建、新型農村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山鄉巨變,農村制度文化、禮儀俗規、民眾之間的關系隨著農村社會秩序的大調整也發生重大的改變。民眾日常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物資日趨豐富,收入增長,審美觀念、消費結構城鄉趨同化明顯。
社會風習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風習的演變、更替表現得尤為激烈。溫州城鎮化改革發展是社會風習演變的重要因素,其演變軌跡也印證時代發展軌跡。
1.風俗民俗層面的社會風習演變
城鎮化使溫州社會流動增強,婚喪嫁娶、居住、交通等日常生活民俗形式日益多元化,廣場舞、集體婚禮、文化禮堂生活等具有“俗”生活性質的元素注入民眾生活。各種大數據、信息庫給溫州傳統民俗注入新變遷機制,微信朋友圈拜年、網絡教育、網上掃墓祭拜等“新民俗”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然而新舊民俗更替加速,也演生出一些陋習惡俗。現代文明中的新型民俗主導著民眾生活,然而一些落后的、保守的陳規陋俗經過包裝、改頭換面出現在民眾生活中,延續其生長空間。
(1)民間大操大辦婚喪禮俗,鋪張浪費的惡俗恣意蔓延
“生不起”“養不起”“死不起”這類民間話語,是許多溫州民眾信手捏來的口頭禪。溫州民間婚禮,民眾的排場意識、面子工程催生了從婚禮策劃到汽車租賃、珠寶定制到服裝定制等一系列商業鏈,一場婚禮耗資幾百萬乃至千萬,背后是一個龐大的婚禮產業鏈。喪禮期間吃流水席、花巨資做道場、聚眾賭博,加上婚喪風俗中的人情“紅包”,宴請跟風攀比,都給民眾家庭經濟支出帶來極大的壓力,這些陋俗表現出的民俗控制力,讓整個民間社會不堪重負,同時也不自覺地將這些陋俗惡俗“發揚光大”。
(2)出現與現代社會治理精神相悖的陋俗惡俗
城鎮化發展30年,傳統溫州鄉土社會(組織)民俗在城鎮化社會建設中進入了功能再現的過程。地方勢力參與鄉村社會基層治理,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鄉村治理體系的多元化,同時也衍生出各種與現代社會治理精神相悖的陋俗。如“拜十兄弟”結盟團體,發展為村莊不同派系利益斗爭的“農村黑惡勢力”,進而操縱村委換屆選舉,出現賄選之風[8],破壞了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并影響了鄉村社會的有機團結、穩定與發展[9]。
(3)民間信仰儀式活動開銷巨大、日趨功利性
溫州民眾在民間信仰活動上出手闊綽,投入巨大。如改建村廟、籌備四季八節的集迎神賽會,一些農村一擲千金,甚至個別地方村級干部主動發動群眾推動信仰場所的修建來提升他們在村莊選舉、村級治理中的威望,這些都在無形中增加了普通民眾家庭經濟的負擔。
2.社會群體性行為和社會風尚習氣演變
社會風習以社會價值觀為核心,外化于政治、經濟、文化中的流行性群體行為,其應該包括黨風、政風、軍風、民風、學風和家風等[10]。
(1)孝道觀念和養老方式的演變。傳統溫州社會的養老是以“血緣為紐帶的代際協作”為基點,“下一代青壯年”為“上一代老年”提供“生活資料、心理關懷以及生活助理”,是“傳統孝道觀念”的集中體現。家庭有提供經濟和情感養老的傳統,但是很多家庭兄弟姐妹之間因養老費用分攤不均引發不和睦、反目成仇等問題,而老人死后各種奇奇怪怪的厚葬之風卻愈演愈烈,整個社會彌漫著輕養厚葬的不良社會風習。
(2)官場、職場、民場的“塞紅包”“人情風”愈演愈烈。 溫州的“紅包人情風”已經演變成非制度化的方式溝通著人際交往和公共關系,甚至替代正式的制度規則和正常的生活秩序,危害社會正義。當人情風演變為一種全民的生活習慣和“潛規則”,便會產生極強的破壞力量,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如在醫患關系中,醫生收紅包或者被塞紅包比比皆是。“人情風”的受害者同時又是“人情風”的始作俑者,破除人情風陋習迫在眉睫。
(3)教育領域中課外培訓有償補課之風、低齡留學之風甚囂塵上。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補充,本應該服務于家庭教育,但是變相、過度的培訓市場在競爭中屢屢中傷學校教育,并給學生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溫籍大學畢業生在外地就業創業比例(就業外流率)逐年增加的同時,“出國留學”逐漸從“官二代”“富二代”享有的“奢侈品”擴散到中產階層、工薪家庭,留學隊伍逐漸低齡化,加大了溫州人才流失的風險。
1.弘揚優秀傳統民俗文化
尊重、保護優秀民俗傳統文化,引導溫州社會公序良俗的創新發展。如引領溫州慈善模式的紅日亭慈善,是溫州獨特的民間慈善力量(1)1972年的夏天,幾位退休老人自發在紅日亭前向路人免費供應伏茶,拉開了紅日亭故事的序幕。如今,“紅日亭”不僅成為了溫州民間公益慈善的代名詞,更是成了一張亮麗的“道德名片”。夏送伏茶冬施粥,一做就是40年,每日風雨無阻,這不僅是溫州民間愛心慈善的縮影,更是溫州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體現。。在紅日亭模式影響下,出現了解救乞討兒童、募集善款為鄉村兒童提供免費午餐等民間慈善行為和項目。溫州民間慈善力量日益成為溫州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有效補充,成為溫州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社會化新傳統。
2.突出整治婚喪禮俗
改革殯葬制度、建文明喪葬儀禮。一是建立喪葬過程規范化制度。溫州喪葬禮俗改革始于樂清,2016年8月,中央文明辦堅持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原則,將浙江省溫州市、福建省泉州市、廣東省潮州市納入試點范圍,推動移風易俗試點工作向市級層面延伸(2)2017,樂清市召開全市喪葬禮俗整治動員大會,來自市、鄉鎮街、村三級干部近6000人參會,市四套班子全體領導出席會議,市委書記林亦俊做重要講話。全市喪葬禮俗整治工作戰鼓擂響,標志著樂清在移風易俗、殯葬改革方面進入全新的階段。。溫州開始自上而下的喪葬禮俗改革,把喪事大操大辦、占道搭棚、喪事擾民等行為列入重點整治對象(3)詳見樂清市政府發布《關于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喪葬禮俗整治工作的通告》(2017年6月),通告中對市民操辦喪事提出了“五個不超”,即喪事殯期不超過3天,特殊情況經審批后不超過5天(包括亡故和出殯當天);擺放的花圈、花籃、花匾總數不超過2對(4個);出殯鼓樂隊規模不超過13人;火化時,往返殯儀館的車輛和出殯(送殯)車輛不超過5輛;喪事活動期間,平時用餐不超過5桌(每桌限10人),酒席總數不超過20桌(每桌限10人)。;各個縣市區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制定整治喪葬陋習的規約,建立辦喪過程規范制度供民眾參考;出臺系列辦喪惠民措施,加快市縣兩級殯儀館守靈服務中心建設,推出具體舉措,如在喪事活動管理中把控私墳源頭、持續開展喪事用車市場專項治理等行動等(4)據溫州市文明辦內部資料,截止2018年11月,溫州市打掉以“白喜事”為掩護的涉賭團伙4個,查處煙花爆竹行政案件259 起,收繳煙花爆竹14 756余箱。集中整治喪事擾民現象,明確規定殯期,出殯禁放煙花爆竹,杜絕深夜奏唱鼓樂等擾民行為。依托青山白化治理3G監控平臺等現代科技手段,加強私墳“禁新” 日常巡查,實現禁新率100℅,共查處新建、翻修、修復私墳共計17 695座,推進“禁新改舊”青山白化綜合治理。全市共自行拆除新建、翻新私墳3 112座,完成私墳生態化改造8 163座。。
3.推進婚事新辦
溫州移風易俗改革始于殯葬禮俗改革,接著是婚俗之風改革,扼殺大操大辦之風,進而推進鄉風文明全域建設。提供公益場地、降低辦婚禮費用、推進婚事新辦;推行文化禮堂婚禮和集體婚禮(5)2018年8月《鹿城區移風易俗改革攻堅年行動實施方案》頒布。;計劃成立包含各婚慶商家的“簡約婚禮聯盟”,以“婚禮套餐”的方式籌辦新式婚禮;利用城市公園、廣場、鄉村文化禮堂等社會資源和公共場所,打造民眾共享的公益性的婚禮基地;推出區別于完全由家庭承擔費用的鋪張的傳統婚禮,打造新式實惠的婚慶禮儀一條龍服務項目,推進婚事新辦新傳統。
4.建立城鄉紅白喜事家宴中心
為配合政治婚喪禮俗改革,溫州市政府啟動社區紅白喜事家宴中心計劃,改造農村文化禮堂、居家養老中心等場所,推出宴席套餐制,制定家宴中心建設標準和管理辦法。
5.倡導民眾日常生活低隨禮往來
出臺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婚慶喜事隨禮標準(6)2018年8月10日,鹿城區率全省之先發布《鹿城區移風易俗改革攻堅年行動實施方案》。,提倡不隨禮或低隨禮人情往來;倡導升學禮、生日禮、祝壽禮、成人禮等各類人生儀禮不隨禮或者低隨禮,減輕民眾人情隨禮經濟負擔。
6.引導群眾自我教育和黨員干部垂范
規范領導干部操辦婚喪喜慶事宜,納入年度述職述廉和績效考核(7)根據溫州市文明辦資料,蒼南縣6萬名黨員簽訂承諾書,永嘉縣180名黨員準新人填寫婚事操辦報告表,全市老干部局專門下發文件組織全市離退休干部參與移風易俗工作。到2018年12月底,溫州全市共查處黨員干部違規辦喪129例,問責133人。。努力調動群眾積極性,發揮群眾自治能力,推進移風易俗改革。如市文明辦召集村老人協會長進行培訓,重點培訓“紅白理事會”的職能(8)“紅白理事會”的職能有,如何發揮移風易俗的作用,對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的具體要求等進行詳細講解,并將各村的老黨員、老干部、老同志、新鄉賢等納入紅白理事會,更好地發揮紅白理事會參與移風易俗改革的作用。。
1.移風易俗的社會心理機制(9)社會心理指人們日常的精神狀態和道德風貌,是尚未經過理論加工和藝術升華的大眾心態,諸如人們的要求、愿望、情緒、風尚等等。我國古代,朝廷設置專門機構,致力于“觀俗”“采風”,便是著意于掌握社會心理,以期“移風易俗”。成熟決定其成效
社會風習的發生、變遷與文化傳統、社會心理因素等相關聯。傳統社會婚喪嫁娶等人生儀禮中的人情往來,其基本功能是維系、增進社區的生活共同體的文化心理與情感。但是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從人生儀禮中的人情消費中逐漸演化出攀比、掙面子等社會心理,陋習惡俗由此形成。田野調查中發現移風易俗改革前溫州民眾的儀式活動,通常設有鋪張浪費的流水席,酒席每桌動輒千元甚至萬元(10)據2018年8月5日筆者對田野報告人陳王遒訪談,溫州樂清地區某些人家的豪華婚禮,酒席備茅臺酒兩瓶,加上山珍海味,一桌酒席價值上萬元。。一場婚禮或者葬禮置辦下來,酒席桌數達到幾十上百桌,總花費十幾至百萬元不等。根據溫州市統計局2018年的統計數據,溫州市全社會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1 412元,禮俗中巨大的花銷遠超過大部分家庭經濟收入所能承受的限度。經商的高收入家庭或許可以承擔講排場、比闊氣的人生儀禮開支,而收入偏低的家庭在民俗巨大無形的約束力支配下不自覺地加入鋪張花銷的隊伍,一方面加重了小家庭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則加重了民眾的心理負擔。可以說,溫州民間近年來大操大辦的陋習惡俗和人生儀禮中的巨額人情消費早已使普通民眾苦不堪言,民眾期待革除陋俗的社會心理已經成熟。這就為政府順勢而為進行移風易俗改革提供了可能,并直接決定政府推行移風易俗改革的效能。
2.政府“有形之手”適時發揮了社會治理的功能
政府“有形之手”適時發揮治理的功能是指“政府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正逐步從傳統的管控式管理轉變為協商式治理,從單向度的權威式管理轉變為多向度的互動式治理,從單一分散的事后處置式管理轉變為政社互動的事前預防式治理”[11]。即使推進移風易俗的社會心理機制已經成熟。但如沒有外力推進,不良社會風習不會在朝夕間自發轉變。社會風習(包括陋俗、惡俗)是一張巨大的網,其發展演變更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身處其中的個體難以從中迅速掙脫。任何個人或者小團體想獨自挑戰鋪張攀比、盲目從眾、跟風等陋俗惡習頑固積壓而成的不文明鄉風,往往遭遇來自地域社會的種種壓力,最后被裹挾其中成為“烏合之眾”。這就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適時發揮“社會治理”作用,助力民眾擺脫陋俗、惡俗等不良社會風氣的控制。
1.聚焦于以婚喪等人生儀禮中的陋俗惡俗,尚未觸及民俗生活各個方面
誠然,近年來溫州婚喪等人生儀禮中表現出的大操大辦、鋪張浪費非常典型,也是政府工作的重點,但是民眾日常生活中陋俗惡俗是均勻分布在其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的。2018年溫州市號召開展的全面移風易俗攻堅戰,已把隨禮等風習列入移風易俗工作內容,但是溫州民眾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陋俗不限于此。如信仰民俗生活中的許愿還愿、迎神賽會等都是耗資巨大的活動。在一些村廟的改建過程中,富人群體主動推高村廟建設的風氣也并未減弱,這些都是溫州移風易俗推進過程中需要關注的方面。
2.重傳統民俗變遷發展中出現的陋俗惡俗,輕不良的流行性群體行為、風尚習氣
當前農村開展的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就是因長期積壓成習的家族、擬親屬勢力拉幫結派,利用物質誘惑操縱農村基層組織賄選,宗族勢力聚眾鬧事,群眾不敢惹、鄉村干部不敢管,強拿強要、強買強賣,欺行霸市或坐地納貢、結伙哄搶等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不良社會風習未能得到及時關注、引導并治理的后果。上文提及的存在于溫州社會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不良風習,應在其尚未產生惡果進入“法律”的治理范圍之前,使移風易俗工作機制介入,用“風俗之治”彌補“法律之治”的不足,減輕政府治理的成本。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和鄉村振興工作的展開,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也日益多元化。在社會矛盾治理過程中,各種社會謠言在現代快速便捷的信息傳播渠道中恣意生長,起了催化、助長地方不良風習的負面作用,這也是溫州移風易俗工作深入推進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3.移風易俗過程中產生的新風習和新傳統遭到民眾質疑
移風易俗的客體如果僅限于傳統民俗變遷中出現的陋俗惡俗,而沒有延伸至社會整體的不良社會風習,容易招致民眾對移風易俗過程中產生的新風習和新傳統的質疑。“這樣改了還是傳統嗎?”是筆者在田野調查中聽到民眾表達頻率最多的一句話,甚至某些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也在質疑某些新規是不是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傳統全都丟掉。2017年4月溫州市組織了移風易俗的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0%的民眾支持移風易俗(11)2017年4月樂清市民政局實施的實地走訪調研和網上民意調查統計數據顯示,96%的受訪群眾希望辦喪費用在10萬元以下,78%的群眾希望出殯酒席控制在20桌以內。,尤其是對紅白喜事人情的治理。但在支持之余,民眾的困惑和擔憂溢于言表,如民眾對改革后的喪葬禮俗還是不是溫州的傳統葬禮等問題有疑惑,但不能得到全面的解惑答疑。目前職能部門的移風易俗工作思路僅限于對傳統民俗中的陋俗的治理,但未能讓民眾明白移風易俗也是一種新風俗、新傳統的創造過程,事實上。 “那些表面看來或者聲稱是古老的傳統,其起源的時間往往是相當晚近的,而且有時是被發明出來的”[12]。
溫州的移風易俗是從治理紅白喜事鋪張浪費的惡習開始,緩慢推進其他陋俗的改革。但是 “有形之手” 的移風易俗工作觸及范圍畢竟有限,從改革開放40年來溫州經濟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的發展變遷來看,存在著各式各樣的陋俗和新近形成種種不良社會風習,如果所有的工作都讓“有形之手”全面介入,又與當前倡導的多元治理共同體理念相悖。因此在集中治婚喪陋俗方面取得成效之后,需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移風易俗工作。如展開“我者” 的村志工程的建設,以村為單位動員村民深入討論、梳理“我村”的陋俗惡俗、社會不良風習,以利于移風易俗工作的深入開展。
政策制度的有效落實離不開社會的認可和支持,社會組織、團體具有貼近社會的特征,是聯系政府和民眾中間力量,社會組織、團體的參與、協同、配合是深入推進移風易俗的必要條件。社會組織、團體源自民間貼近民間,對民眾的實際需求了如指掌。移風易俗過程中社會組織、團體可以擔任政府推行社會風習改良政策的傳播使者、宣講人和執行主體,通過宣講移風易俗過程中產生的新風習和新傳統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助力良好社會人文環境的形成。
“鄉風文明、治理有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是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基礎”“鄉風文明建設要滲透到鄉村建設的各個方面,是鄉村建設的靈魂所在”[13];民俗的社會控制功能,決定了當前移風易俗改革一定程度上創新發展了鄉村社會治理的路徑。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僅要提高鄉風文明,更要建設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城鄉社區。移風易俗工作是服務于新城鄉社區發展、建設居(村)民的美好社區和美好生活的內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