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森
(廣西民族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群眾路線,簡言之,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的獨特創造,是馬克思主義真理在中國的創新發展,是結合中國具體實際的理論成果。回望我們黨近百年的輝煌歷史,始終貫穿其中的一條精神主線就是群眾路線。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堅持群眾路線贏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取得勝利的重要武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強調人民主體地位,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1]17
組織和發動群眾是黨的力量來源,也是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總結。在百色起義時期,黨堅定地依靠工農群眾,積極動員和組織工農群眾參軍參戰,充分發揮群眾路線這個重要武器,最終領導少數民族地區的工農群眾取得了百色起義的偉大勝利,創立了工農紅軍第七軍。百色起義的成功發動及其勝利是與黨的群眾路線在少數民族地區的貫徹執行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重新緬懷和銘記這個重大事件,探究群眾路線在百色起義時期的成功實踐給深入開展新時代群眾路線帶來的啟示。這實踐活動和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均具有重大理論指導意義。
1929年俞作柏、李明瑞倉促反蔣失敗。為了防止黨在廣西發展多年的“兵運”陷入軍閥混戰當中,黨果斷率軍前往百色。黨選擇在百色發動起義,到右江地區發展革命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原因除了百色的戰略位置重要外,最重要的是在左右江地區有了良好的革命群眾基礎,這為后來起義的成功以及革命根據地順利開展土地革命準備了重要的條件。
歷史上的右江地區,覆蓋了廣西西部3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許多的少數民族,其中以壯族、苗族、瑤族為主,但壯族占絕大多數。在右江地區生活的各少數民族過著悲慘艱苦的生活,土官制度長久地存在著。民國以后,舊的土官及其家族轉變為當地的地主劣紳。他們依靠舊勢力,對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收取高額的地租并且放高利貸進行剝削,強迫農民進行無償的勞役,要求佃戶每年要無償勞役15天,逢年過節還要給地主劣紳送禮。特別是生活在大山里面的瑤族群眾,沒有自己的土地,但依然深受剝削,長期受到地主劣紳、軍閥、封建舊官僚的壓榨,生活極度的貧困。廣大少數民族群眾對軍閥、地主、封建官僚等極度厭惡,反抗的決心特別堅定。廣西東蘭縣的壯族杰出青年韋拔群,看到被軍閥、地主殘酷壓迫的少數民族群眾,心中悲憤不已,懷著解救鄉民于水火的情懷,決定在家鄉組建反抗壓迫的青年組織“改造東蘭同志會”,該青年組織主要以受進步思想影響的青年為主,他們積極到群眾當中宣傳革命的主張,號召被壓迫的少數民族群眾起來反抗。自此,韋拔群在廣西東蘭縣發起的群眾組織開創了少數民族地區農民運動的開端。韋拔群在東蘭組建起農民軍隊后親自率領軍隊多次攻打東蘭縣城,由于敵人勢力強大,加上農民軍隊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以及武器的落后,多次攻打東蘭縣城均以失敗告終。1924年韋拔群為了尋求革命的道路以及正確的理論,與同樣受到革命進步思想影響的同村青年陳伯民到廣州學習。他們在廣州真正感受到革命的熱潮。他們共同參加了在廣州舉辦的第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廣州,他們接觸和學習系統的革命理論,了解到全國革命的形式,于次年4月返回右江地區宣傳革命理論并開展農民運動,先后舉辦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學習,號召進步的青年學習革命理論。韋拔群在宣傳革命理論的同時還注重培養農民運動骨干,在從廣州返回右江地區后的幾年,培養了500多名的農民運動骨干,使整個右江地區的農民運動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后來的很多農民運動骨干在武裝起義當中做了很大的貢獻,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黨的推動下,右江地區的農民運動繼續發展,農民革命軍也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廣大農村變成了群眾的天下。被先進革命精神所感染的群眾也有高昂的革命熱情。這就為右江地區創建革命根據地奠定了深厚而廣泛的群眾基礎。
百色起義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少數民族地區的一次光輝實踐,成功創建了黨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百色起義的成功除了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之外,也與黨堅定地執行群眾路線密不可分。黨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狀況和各少數民族的現實需求,通過積極宣傳革命主張、注重培養和使用當地少數民族干部并制定了有效的惠民措施,不僅維護了少數民族群眾的利益還得到了少數民族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使黨的力量大大增強,為百色起義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這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勝利實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無論是在百色起義的前期還是起義成功以后,黨都非常重視在群眾中開展宣傳工作。時任紅七軍的軍長張云逸就強調:宣傳工作很重要,我們工農紅軍,不僅要打仗,還要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2]在百色起義的準備工作中,黨把組織群眾和發動群眾作為首要工作。在宣傳的形式上,運用了極具少數民族特點的方式,讓少數民族群眾易于接受。其一,利用當地山歌、白話戲曲和銅鼓舞等形式,有效推動黨的主張。左右江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都有自己的語言特點和風俗習慣。黨把革命主張融入到這些形式當中,群眾更加容易記住和理解,不僅拉近了黨和群眾的關系而且也達到了宣傳的效果。1929年底,在東里村韋拔群召集村里喜歡唱山歌和跳舞的年輕人組建歌唱隊以巡演的方式到各個地方進行對歌,吸引了七八萬的群眾來參與,通過對歌的方式宣傳革命主張,也激發群眾的革命熱情。其二,利用印刷標語、漫畫以及發傳單等形式,讓群眾了解革命思想和革命發展形式。1929年12月印發《我們的主張》背面就附有漫畫和標語:“兄弟們!大家來打死壓迫我們的軍官!投向官兵平等的紅軍去!”[3]219紅七軍軍長張云逸說:“一條標語,看來很平常,但它體現了黨的性質、綱領和方針路線,對動員群眾起來打土豪分天地,建立蘇維埃政權,擴大紅軍,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4]144黨還非常注重對地方知識分子進行政策宣傳,通過地方知識分子可以把黨的政策傳達給老百姓,因為地方知識分子在老百姓心中得到一種信任。武裝起義在百色成功發動后,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政府明確設立“宣傳委員會”,專門負責向群眾宣傳黨的主張,時刻保持與群眾的聯系。黨正確的宣傳方式使人民群眾理解黨的宗旨,也贏得了少數民族群眾的信任和支持,讓革命的發展有了堅強的后盾。
左右江地區在百色起義之前,農民運動就在少數民族各地興起。農民運動的主體大多數是一些熱血青年。他們不甘于地主和軍閥的壓迫,自發地組織農民運動。農民運動的領袖具有很大的號召力和威望,以韋拔群、陳洪濤等最具代表性。他們非常熟悉少數民族實際狀況,又受過革命理論的熏陶,也憑借本民族血緣的優勢,擁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對于維護本地區的穩定和動員群眾具有重大作用。右江革命根據地是少數民族地區。紅七軍前委清醒地認識到少數民族干部是黨和政府聯系少數民族群眾的橋梁,是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標志,是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強有力的組織保證[5]34-35。一方面,任用少數民族干部。紅七軍創建后,重用韋拔群為隊長、任用陳洪濤為特委書記。在當時成立的蘇維埃政府中,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占2/3,并且蘇維埃政府下轄各縣的干部也是少數民族占大多數。另一方面,黨還注重培育少數民族干部。百色起義前后這段時間,黨在東蘭縣舉辦符合少數民族實際的各種培訓班,其中7場是針對各少數民族的,另外有2場是專門對瑤族干部的培訓。少數民族干部通過各類的培訓。不僅提高了管理的本領,還大大提高了少數民族干部的政治素質。
百色起義勝利后,為了發展革命力量和鞏固蘇維埃政權,為了滿足廣大少數民族對土地的迫切需要,黨在左右江革命地區根據少數民族的情況制定了一連串的利民措施。這些措施對凝聚群眾力量、加強農村的革命力量和推動根據地的建設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這些措施有:第一,關于土地政策的“分耕”和“共耕”措施。起義成功后,黨領導各少數民族群眾在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紅七軍分兵到各縣在開展游擊的同時協助蘇維埃政府進行土地革命。在根據地的土地改革過程當中,為充分考慮各少數民族的利益,防止土地革命一刀切化,黨首先在東蘭縣實行土地革命的試點,并將試點的經驗擴大到各少數民族地區。黨先后頒布《土地法暫行條例》與《共耕條例》使各縣能根據條例進行土地革命。鄧小平在總結左右江根據地的分地情況時指出:要根據少數民族的現實情況進行土地革命。有些瑤民不愿意下山耕種就分給山地,這就符合有些少數民族習慣耕種山地的習慣。經過土地革命,少數民族群眾真正成為了土地的主人,極大地激發少數民族群眾生產和參軍的積極性,也壯大了紅七軍的力量。第二,關于教育問題方面,推行平民教育。黨根據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情況提出“提高文化,普及教育,勞動兒童,免費入學,推翻舊禮教,創造好風俗”的教育原則[6]。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本民族語言和文化特點。為了能夠和各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交流和使他們了解黨的政策,并依據各少數民族群眾白天要勞動的情況,黨在根據地有針對性地開辦農民夜校,也對青少年群體開辦小學、中學等。教育所使用的經費由新成立的蘇維埃政府出資負責。為根據地各少數民族群眾免費提供受教育的權利。第三,關于民族問題,堅持各民族平等的方針。黨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廢除封建舊禮教,倡導婚姻自由,堅決抵制買賣婚姻,去除封建男尊女卑的思想,使根據地的少數民族群眾從思想上得到了解放。在參軍、參政、教育、土地等方面,各少數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傷害少數民族感情的行為。黨的民族政策在根據地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各族群眾在黨的民族政策影響下,革命覺悟迅速提高,革命熱情不斷高漲。他們積極參政、議政和參軍,擁護蘇維埃,幫助革命,掩護革命人士[7]56-57。黨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各少數民族的擁護,并深深地留在群眾的心中,所以在后來因紅七軍的主力北上而革命形式更加嚴峻的時期,少數民族群眾的革命決心依然堅定。最具典型的例子是在東蘭西山上的瑤族群眾,為了把糧食和各種補給送到紅軍手中,借上山種地為由,瞞過了敵人的檢查,有些群眾還為此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黨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民族政策是真正考慮到少數民族群眾的利益,是一項極具創新性的工作,也為新中國成立后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參考。
百色起義的成功可以說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成功實踐。黨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組織和發動群眾力量,取得了百色起義的偉大勝利,譜寫了壯、瑤等少數民族和漢民族共同戰斗的篇章。百色起義時期的群眾路線有效地組織和發動了群眾,為革命積蓄了力量,加強了黨同少數民族的聯系,開辟了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群眾路線。百色起義的勝利離不開桂西地區少數民族的擁護和支持。時代在不斷向前發展,但堅持群眾路線不能變。歷史的發展向我們表明:黨的最大優勢是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十八大以來,黨一再強調重視群眾路線,把走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好的方針政策都應該來自人民、順應人民的意愿、符合人民的所思所想”“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我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8]144群眾路線沒有終點,群眾路線也永遠在路上。通過對百色起義時期的群眾路線的解讀,對新時代的群眾工作具有如下啟示:
縱觀百色起義時期,黨的群眾路線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各少數民族的利益。它體現了黨的宗旨和性質。動員和組織群眾最重要的是滿足群眾的利益。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建設時期,黨堅持“一切工作向著群眾,要擴大宣傳,發展和組織工人”,因此能夠等到各少數民族的擁護與支持,使革命事業在少數民族地區蓬勃發展起來[9]68。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為人民謀福利是不能丟棄的。一個政黨要發展壯大,要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擁有持續的生命力。中國共產黨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能夠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群眾的立場。習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0]70,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強調要把提高人民的生活作為檢驗黨一切工作的標準。當前,面對國際國內經濟政治的復雜變化,黨面對的實際狀況也在發生變化,群眾工作也出現了新變化。黨在面對這些新變化的時候更應該牢記宗旨,更加堅定地以人民為中心,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更多的保障,處理好與人民息息相關的實際問題,讓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不斷增加人民的幸福指數。
古有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被實踐證明的真理。黨從弱小到強大,從幼稚走向成熟,黨能夠帶領中國取得矚目的成就,最關鍵的是黨始終重視人民的力量,始終把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工作的出發點。沒有群眾的支持,沒有群眾的力量,就沒有黨的強大。黨的發展歷史就是黨在實踐中不斷貫徹群眾路線的歷史,這是黨長期以來總結出的經驗。當前,黨帶領全國人民決勝全面小康,使中國的貧困發生率降到4%以下,為世界的減貧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這些變化對于老百姓來說,是真切感受到的,是黨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辦實事。黨應繼續保持群眾觀點,把老百姓的事情時刻牢記,讓群眾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傾聽群眾的心聲是黨貫徹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就是要充分考慮群眾的現實需要,解決好群眾最迫切關心的問題,尊重群眾的意見,注意傾聽群眾的心聲并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不斷拓寬群眾表達意見的渠道。拓寬群眾表達意見的渠道,可以有效地傾聽群眾的現實需要,避免聽取意見程序化,讓群眾把自己的心聲表達出來。隨著信息網絡的發展,民意表達的方式應該多樣化和便利化,讓老百姓能夠享有更多表達意見的方式。在百色起義時期,黨在貫徹群眾路線時就特別注意聽取少數民族群眾的心聲,不斷滿足少數民族群眾的現實需要。鄧小平要求黨員干部在做群眾工作的時候,要深入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了解各少數民族的現實困難,尊重各少數民族的民族風俗習慣。這一點對于如今黨拓寬群眾的表達的渠道具有啟示作用。
黨的十八大強調:“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廣泛協商,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11]7。健全協商民主制度,能夠了解群眾的實際需要,讓群眾的事情由群眾商量,并且能夠汲取群眾的智慧,同時也能夠激發老百姓的政治參與熱情。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12]7。使群眾能夠有序參加政治生活,讓群眾的現實要求不斷得到滿足,讓人民群眾廣泛、持續地擁有參與政治的權利。群眾監督是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重要方式。通過群眾監督能夠規范黨員的行為,保持黨員干部的純潔性,也能夠讓群眾對黨員干部更加信任,使黨員與群眾保持密切的關系,為決勝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實的保障。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12]1。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各族人民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利用本地區的地理區位優勢,用新發展理念推進全區的經濟發展,靈活運用黨中央、國務院給予民族地區的優惠政策,穩步推進廣西各項富農興桂工作,使全區經濟穩步向前發展,民族團結友愛,社會安定,邊疆安寧,邁入了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的新征程。
70年來,廣西各地區的人民團結互助,堅定地把促進各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發展作為重大的發展目標,并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民族團結事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第一,地區綜合實力的新飛躍。廣西的生產總值從早前的全國第22位上升到17位,并且擁有10個千億元級別的工業企業,在創新領域也有重大進步,發明專利增長率持續上升,與此同時,對外合作有新的作為,在廣西南寧市成功舉辦16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東盟成為廣西最大貿易伙伴。第二,城鄉面貌發生新的變化。廣西成為第1個開通地鐵和高鐵的少數民族自治區,99.8%的村連通了瀝青路,91%的縣城實現了高速公路通車。從這些數據的顯示可以看出廣西的城鄉建設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第三,各民族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地區加大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開發和扶持力度,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元,貧困率從70%降到3.7%,公共服務基本全覆蓋。廣西70年的發展過程中,各項政策處處體現黨為民謀福利的初心,人民也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福利,黨的各項政策措施走進人民,落實到實處,得到了人民的點贊。廣西的民族團結事業譜寫了廣西新篇章,同時也積累了解決民族問題的廣西經驗。新時代下,我們應珍惜完善并運用這些廣西經驗繼續推動民族團結事業向前進。
堅定地跟黨走。黨中央重視廣西地區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提出“五個扎實”新要求和“三大定位”新使命,為廣西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廣西70年來發展取得的成就,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新時代下,我們要更加堅定地跟黨走,把廣西的發展放到國家的發展戰略中去,確保黨的方針政策在廣西開花結果。
立足區情,走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為各民族謀福利。廣西地處中國的南部并與外國相接壤,不僅有陸地邊境線還有漫長的海岸線,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新中國70年來,廣西不斷探索自身的發展道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利用北部灣經濟區開發的機遇發展自身的經濟,落實新發展理念,做大做強自身企業,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各民族群眾。
堅持各民族交流,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70年來,廣西貫徹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并且挖掘本地區的特色文化,如連續舉辦20屆的南寧國際民歌節、“壯族三月三”以及“劉三姐”等,這些特色文化有助于地方各民族的交流。廣西還注重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和提升各族干部群眾“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和“五個認同”的思想意識,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