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航,鞏天秀
(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 150036)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世界經濟大蕭條,美國銀行業產生了大量的不良資產,導致上千家保險銀行和貸款機構倒閉。由于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過高,1997年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為了保障銀行業的安全,促進經濟增長,研究不良貸款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不良貸款是指銀行因放貸而帶來的風險損失,指借款人拖延還本付息達3個月以上的貸款被視為不良貸款。①介紹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成因及現狀,分析相關因素變動對不良貸款的影響。②了解我國不良貸款的現狀及現有的解決方式,分析商業銀行在貸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③結合我國不良貸款的實際情況,比較發達國家不良貸款的處理辦法,借鑒有效經驗,提出適合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合理建議。
有銀行外部的原發性因素和銀行內部的內生性因素。銀行外部的原發性因素包括借款人的因素、政策因素、行政干預因素等。若存在借款人逃廢貸款,政策調整使得銀行信貸壓力增大,或政府行政干預迫使銀行發放指使性貸款等,就會增加銀行的不良貸款。銀行內部的內生性因素包括決策失誤、信貸人員素質、貸款結構不合理、道德因素等。若銀行信貸人員不作為,甚至蓄意營私舞弊,違規違紀,就會產生不良貸款。
我國商業銀行自2008年剝離不良資產后,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均有所變化。2008—2011年,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呈逐年下降趨勢,2012—2015年有小幅回升。從不良貸款余額增幅看,2017年東北地區不良貸款存量增加了434.6億元,華東地區增加103.4億元。2018年年底,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0 254億元,不良貸款率達1.83%,我國的不良貸款問題仍不容忽視。
銀行在發放貸款前,會要求貸款人提供擔保、房屋抵押等證明,但這些證明很難保證銀行貸款的安全性。由于信息不對稱,銀行不能詳細了解每一個貸款人的資信情況,貸款人信用狀況良莠不齊,可能導致銀行的貸款無法收回。現有解決不良貸款的方式均屬于事后補救措施,起不到貸前防范作用,給銀行帶來了額外處理成本。
現有不良貸款的處置方式不合理,像資產重組和以資抵債,雖然可以彌補不良貸款帶來的損失,但銀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國在2005年便開始了信貸資產證券化的試點,但發展過程緩慢,再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在2009—2015年期間處于暫停狀態, 2016年才開始恢復。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水平過高時,會降低資金的流動性等。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注入的資金雖可以補充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但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金融風險,無法改善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若通過政府一味的救助,商業銀行會越來越脆弱,喪失自我調節與恢復的能力,降低民眾對銀行的市場預期。
對不良貸款的管理,已有的呆賬準備金制度“勢單力薄”,我國目前并沒有專門的法律制度來約束不良貸款,商業銀行無法根據有效的法律條款確認不良貸款。對于已確認的不良貸款,由于國家對執行不良貸款的司法力度較低,使得商業銀行的各種追收、催繳手段收效甚微,法律缺失與司法力度不健全給商業銀行在不良貸款的處理上帶來很多麻煩。
為有效解決不良貸款的發生,商業銀行采取了多種處理不良貸款的方式,包括:①資產重組:對于無法還款的企業,商業銀行會參與公司管理,通過整合資源、完善制度等方式,使其具有重新還款能力。②以資抵債:商業銀行與貸款人簽訂協議,當債務人到期無法償付貸款時,銀行取得貸款人有效資產的處置權,以此彌補不良貸款的損失。③政府注入資金:當銀行不良貸款率較高時,中央或地方政府向商業銀行注入資金,緩解其不良貸款情況。④呆賬準備金核銷制度:實行貸款五級分類法,商業銀行根據貸款的不同等級提取呆賬準備金,用來核銷銀行的不良貸款。
進入互聯網時代,我國的電子商務領域得到蓬勃發展,2019年的天貓雙十一單日交易成交額高達2 684億元,第三方支付機構中有大量的支付信息和信用評價信息。若商業銀行加工、整合第三方支付信息,并納入銀行征信系統,構建網絡數據共享平臺,有利于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健康發展,使銀行充分了解貸款人的資信情況,從而構建一道貸前防線,提高商業銀行貸款的安全性。
資產證券化是近年來發展最迅速的金融工具,它可以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通過結構安排、要素分離等手段,重新形成有價值的現金流入。當前,我國已經具備了不良貸款證券化的條件,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較高時,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將部分流動性較差的貸款打包上市,借助二級市場把暫時不能收回的錢轉變成可用現金,從而減少不良貸款的存量,促進商業銀行貸款證券化的發展。
當銀行不良貸款水平較高時,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如意大利的政府擔保方式。這種間接救助能夠緩釋銀行的風險,改善民眾的市場預期,發揮政府信用在穩定預期和處置風險中的作用。另外,由于政府擔保的嵌入,降低了風險成本,使不良貸款具備一定的收益性,因此,對改善銀行資產負債表、資本金補充和提升市場價值均十分有利。
完善不良貸款的法律程序,主要是加速不良貸款的確認與處置。2015年下半年,意大利開始了銀行不良貸款的改革,債務重組只需75%的債權人同意;抵押品處置最長時效降至195天;貸款撥備損失改為立即抵扣等。在處置不良貸款上,應借鑒意大利豐富的經驗。我國應盡快完善不良貸款的相關法律制度,確認與核銷不良貸款,推動資產負債表的進程。
解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首先,要強化不良貸款的防范意識,將第三方支付信息納入征信系統,構建不良貸款防線;其次,尋求新的解決出路,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工具,可以有效解決不良貸款的存量問題;再次,借鑒他國經驗,引入政府擔保模式,積極發揮政府穩定市場的預期作用,為商業銀行的穩定運營提供保障;最后,完善不良貸款的法律法規,加快不良貸款的確認與處置,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從根本上杜絕信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