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秋玲
(湖北工程學院 政治與法律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1]所以,青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學者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學界關于青年價值觀問題的基本思路從關注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培育轉向促進其生活化,即研究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內涵、旨趣、困境與方法等。
作為分析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路向,“生活世界”理論糾正了以往割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青年生活的必然聯系的缺陷,將二者有機地關聯和通約起來,成為研究青年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概念。然而,透過現有研究的檢視發現,學者們主要采用哲學思辨方法,由解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性,得出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生活化的理論認知。如有研究揭示了馬克思生存論視域下價值世界與生活世界在本質上的本源共生性——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2];指出日常生活不僅維持了個體再生產,也為社會生活精神領域的再生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是價值觀形成的根基[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生活培育的學理根據是日常生活本體論地位的凸顯和強調[4]。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生活世界的特點、瓶頸因素和解決路徑等現實問題的研究結論,也是基于理論的整體定性分析得出的。上述見解為后續探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但都缺少從社會學、文化學、人學等多學科的視域去系統思考和實證研究,尤其是以生活世界對青年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因素作為實證考查對象。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和測度生活世界對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因素及其程度大小。
1.生活世界的內涵。“生活世界”是胡塞爾晚年最有影響力的理論成果,是作為解決歐洲科學危機而提出的一個具有普適性的概念。在胡塞爾看來,科學危機是生活危機的表現:生活意義的喪失。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學失去了其真正的基礎——生活世界。因為生活世界對于科學世界有奠基性和本體性:生活世界是“是一切經驗的歷史基礎,先于科學給我們描述的自然世界,或科學世界”[5];“客觀科學只是生活世界中一種特殊的實踐,科學的認識以生活世界的明見為基礎。科學家也是具體的生活世界中的具體的人”[6]。生活世界有“日常生活世界”和“純粹生活世界”。前者是現成實在的客觀“生活周圍世界”;后者則是純粹和澄明的先驗主義的世界,它是作為科學基礎的生活世界存在的根基。但是,生活世界最終只是胡塞爾追尋和建立“先驗哲學的最終形式”即先驗現象學的一個成就。因為尋找普遍的和無歷史的先驗主義基礎,是胡塞爾現象學的最初基點和最終歸宿,是“整個近代哲學的隱秘的憧憬”[7]。
胡塞爾以后的現象學家以及現代西方哲學家摒棄了其純粹的先驗哲學立場,生活世界理論的豐富意涵在他們那里得到不同角度的挖掘和發揚。海德格爾以人的日常生存樣式為基點來展開對此在的生存論哲學分析。他的基礎存在論可以說是人類生活實踐存在論的。哈貝馬斯認為生活世界事關文化、社會和人格的再生產,生活世界的失敗就導致意義的喪失和無所適從、失范和沒有團結,以及種種心理病癥。[8]列斐伏爾、赫勒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把生活世界稱之為“日常生活”,并把日常生活作為基礎性的概念來闡發其哲學理論。列斐伏爾認為日常生活包含了有差異和沖突的一切人類活動并塑造了人類及每個人之存在的社會關系的總和[9]。赫勒從內涵、構成、特征的維度闡釋了日常生活的理論及其對于人類的重要性。這些關于生活世界的哲學范疇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互區別與聯系的意義,即它們指向點各異卻都強調生活世界的基礎性、屬人性和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活世界思想蘊含在科學的實踐哲學觀中。“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10]78,馬克思從實踐出發去反觀、理解現實生活世界,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對于馬克思而言,現實生活世界是在實踐活動基礎上生成和建構起來的現實具體的人與世界的統一整體。綜上所述可知,生活世界不是簡單的哲學概念,而是一個意義叢生、復雜的概念。但無論是胡塞爾、還是哈貝馬斯等西方哲學家和馬克思,他們對于生活世界理論的闡述,都包含著可以相互融通的內容——“人”和“日常生活”活動。總體來看,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論在理論闡釋的深度和變革性方面都超越了胡塞爾等人。據此認為,對生活世界內涵的界定和描述,應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綜合借鑒吸取各西方哲學家的合理概念內核,不能將其理解為胡塞爾的主觀先驗世界,也不可將其等同為哈貝馬斯等論域中的世界。生活世界是根植于人的實踐而構造出的人的世界,包含人類的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領域,以及物質生產、處理社會關系和科學文化發展等實踐樣態,是人與物、物質與精神相統一的世界。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生活世界的嵌入。嵌入是指某一事物印刻于它事物的事實,它表明此事物與它事物之間的聯系以及聯系的程度。[11]“嵌入”本是波蘭尼在《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經濟起源》一書中首次提出來的一個經濟學概念,旨在反映經濟與政治和社會問題之間緊密相連的關系。后來,隨著格蘭諾維特對嵌入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所做的重大推動,嵌入概念逐步擴展到更高的理論層次和眾多其他領域,如:社會學、組織研究、政治學、管理學等。從嵌入理論角度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落實決不是宥困在狹小封閉的圈子中,而必然是與整個廣泛的生活世界地帶互構互為的。
嵌入理論認為任何事物既作為個體事物存在,又作為普遍聯系的事物存在,它們以各種各樣的復雜形式嵌入到社會結構之中,并與結構中的其他事物處于有機的聯系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生活世界是共生共存的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是一種邏輯的必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嵌入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移入,而是一個全面地將自己嵌入到生動真實的生活世界中的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由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內容、關系、結構和功能組成的有機整體;從價值構成的角度看,每個層面的價值主體、價值客體和價值中介是其具體的構筑要素。大學生的生活世界是一種具體的特殊的生活世界,它是大學生具體的日常生活學習實踐所處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場所,具體內容豐富,包括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知識技能學習和培養、人際交往、社會活動等。真正實現前者對后者的嵌入,就是要悉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諸要素、內容、實質、結構,深切嵌進實存的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生活和實踐生活場域,以促成二者的協調、平衡和良性互動并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成長和意義生成。
3. 大學生生活世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因素。大學生生活世界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究竟有哪些因素呢?在參閱和綜合了已有的研究后,本研究認為主要有大學生的個體特征、社會關系網絡、所處的文化環境以及新媒體傳播等因素。具體分析如下。
大學生個體特征。社會學理論認為,社會成員或群體因各種原因會形成相區別的特征,并由此在社會角色、生活境況、思想觀念等方面呈現出一定的差別。當代大學生內部已然分化為不同的群體和個體化興起的事實,可能會影響大學生從生活世界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研究選取性別、城鄉背景、學科基礎、經濟條件作為子變量進行研究,以揭示處于不同屬性下的大學生,在生活世界中如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關系網絡。社會學中的社會網絡理論已經作為一種研究范式引入到德育中。該理論認為行動者并非如同原子個體,其行動嵌入在社會網絡之中。可見,社會關系網絡會對大學生的觀念和行為產生效力。選擇社會關系網絡作為影響變量,研究社會網絡整體規模、集體象限規模(大學社團與組織)、友伴關系等,對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的影響。
文化環境。文化環境是指影響一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偏好和行為的風俗習慣和其他因素。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會塑造出人們的基本信仰和價值觀。因此,受特殊文化環境浸染的大學生會孕育出與之匹配的價值觀。揀選傳統觀念、信念、信仰、宗教及現代文化樣式作為影響變量進行研究,闡明其對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
新媒體傳播。當代大學生是“純正”的網絡化一代,是伴隨著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技術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是數字時代的“原生代”[12]。新媒體的發展產生的將是一個豐富、多元化的人類社會空間,因而,必定直接影響當代大學生的生存生活及思想價值觀念。采選網絡、手機、數字媒體作為影響變量,分析其對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來的影響。
本研究的調查數據來源于課題組2017年3月至4月對湖北省不同地區的6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所做的個人問卷調查。主要調查大學生的個人特征、大學生所處的社會關系網絡、文化樣式和環境、新媒體傳播對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的影響。此次調查采用整體隨機抽樣方法,共回收有效問卷1891份,回收有效率為96%。參加此次問卷調查的大學生中男生723人,占有效問卷人數的38%,女生1168人,占有效問卷人數的62%;城鎮戶籍的學生492人,占26%,農村戶籍的學生1399人,占74%;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527人,占28%,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1364人,占72%;人文社科類學生635人,占33%,理工類學生1115人,占59%,軍警類學生14人,占1%,文體類學生127人,占7%。
1.大學生個體特征因素。受特定時期特定社會環境的影響,90后青年是一個內部分化的群體;90后青年的差異性不僅體現在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價值取向等方面,還表現在城鄉之間、不同地域之間、接受教育程度和水平之間的差異。[13]因此,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差異分化在所難免,并進而影響大學生在生活世界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的作用”調查中,選擇贊同“作用很大”的,女大學生為44%,男大學生為50%;軍警國防類大學生為50%,人文社科類大學生為49%,理工農醫類大學生為42%,前兩類學生的贊同度略高于第三類學生,這可能與國防生軍警生的思想道德優良、政治條件過硬,人文社科類學生相對豐富的人文知識素養有關。在有關“生活世界的內涵及構成”的調查中,數據顯示,人文社科類學生的認識最清楚明確,人數最多,占43%。在“對大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哪種方式最科學合理”的調查中,選擇肯定“將核心價值觀嵌入大學生生活世界”的,城鎮戶籍的大學生占21%,農村戶籍的大學生占24%;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占35%,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占32%。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生活世界聯系緊密嗎?”的考查中,認同“非常緊密”的,城鎮戶籍和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大學生分別為38%和39%,而農村戶籍和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大學生分別為41%和49%。這表明,不同家庭經濟狀況和來自城鄉的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程度的認識有稍微的差別。農村戶籍和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大學生對生活世界和核心價值觀的聯系更加關注和認可。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生存生活環境存在一些問題,如生活學習壓力、心理適應、就業困境等。
以上調查結果反映出不同屬性的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學生生活世界關系的認識存在差異。
2.社會關系網絡。“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0]60。根據馬克思這一經典的理論,每個人都是處在一定的現實性社會關系網絡之中并集中表現了相應的社會關系。大學生既是興起的獨立化個體,也是可以依照文化層次等可變因素而歸類的特定青年群體:他們既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又依附于各種團體,并且必定和團體成員產生實際的關聯。
關于生活世界影響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因素中,調查數據顯示,高達69%的大學生選擇“社會組織網絡和友伴群體網絡”。在具體的子變量調查中,“社會組織網絡中有哪些要素會影響大學生認同和踐行價值觀”,選擇“學校教師同學”“家庭父母親戚”和“黨團組織和各類學生社團”的人數比例依次是79%、70%和61%。在進一步的調查中發現,父母的學歷是初中和高中的大學生最贊成用嵌入生活世界的方式來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例為41%和36%,遠高出父母是本科和小學學歷的大學生的贊同度,其比例是8%和13%。為什么父母的學歷層次居中的大學生更支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生活世界?這可能與他們的父母渴求改善生存生活狀況的態度和愿望有關。“在接受和認同價值觀時什么社會組織對你的影響最大”,69% 的認為是“大學生社團和學生會”, 60% 的認為是“黨團組織”,21%的認為是“民主黨派組織”。在“友伴群體能否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調查中,30%的認為“有直接影響且影響大”,60%的認為“有一定影響且影響適度”,9%的認為“有微小影響”,只有2%的認為“沒有影響”。
上述調查結果說明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個人(教師、同學和父母)和集合單位(如家庭、部門、黨團組織和社團),對大學生在生活世界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較大的影響。
3.文化環境。個體所秉有的價值觀根源于一定的文化世界,是在現實的文化生態環境中生發、培植并建立起來的。在當前中國社會形態中已經形成和出現的多元文化樣式、社會思潮以及在人們的生活中世世代代起作用并流傳下來的文化傳統,都會對生活世界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直接的影響。
問卷調查顯示,認為“多元文化和社會思潮”是一個直接顯著的影響因子的大學生為71%。對于促進傳播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類型,80%以上的大學生選取了 “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 34%的大學生選擇了“大眾文化”,27%的大學生選擇了“精英文化”。在當代中國內外存在并流傳的各種社會思潮如普世價值論、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極端主義、道德相對主義、民主主義等,一方面拓寬了大學生的理論視野和知識,有助于他們吸取多元思想資源和形成開放的心態,另一方面由于它們內含的缺陷和弊端而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科學的價值觀的確立帶來沖擊和挑戰。調查發現,大學生認為歷史虛無主義、民族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思潮最能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負面沖擊和影響,選擇的人數比例分別是38%、37%和36%。認為宗教文化和西方文化會阻礙認知與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分別是56%和39%。
這些調查數據表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優秀傳統文化能顯著地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知、認同以及踐行,而多元社會思潮和宗教文化、西方文化則起著阻礙作用。
4.新媒體傳播。當代大學生生活在新媒體全面興盛并日益取代傳統媒體的時代。網絡化、數字化的新媒體技術和理念得到快速推廣和普及,新媒體傳播深度影響并改變著當代青年的生活習慣、行為模式、思想觀念。
調查顯示,認為“網絡、手機、數字媒體”會深入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的人數比例高達60%。具體地分析其中的積極影響方面,認為“各種新興媒體海量的信息能夠增長大學生知識,擴大視野”的人數比例是73%,認可“網絡等媒體的開放性能夠拓寬傳播核心價值觀的渠道”的人數比例是64%,認為“新媒體便捷化的特征可以使大學生提高學習和傳播核心價值觀速度和效率”的人數比例是47%。而關于新媒體的負面影響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大學生認為“新媒體中充斥的一些低俗、惡搞甚至極端的內容”“海量的碎片化的新媒體信息”“新媒體中復雜的意識形態斗爭”和“個性化戲謔化的新媒體話語”等因素確實會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來實際的沖擊和消極影響,這些選項的選擇人數比例依次是69%、61%、50%和44%。分析以上數據,可以得出結論:新媒體的傳播具有雙刃劍效應,既可以在知識、渠道、速度方面促動大學生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可以以其海量性、碎片性、即時性特征對大學生產生較為嚴峻的挑戰和沖擊。
本研究基于問卷調查的數據,運用定量統計分析方法,對以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的結論。生活世界對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因素,其影響程度從大到小依次為:文化環境、社會關系網絡、大學生個體特征和新媒體傳播。具體地剖析,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極其顯著的正面影響,歷史虛無主義、民族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思潮則有較大的負面影響。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子變量,父母的政治面貌和職業、黨團組織和友伴群體具有重要影響。大學生個體特征中的變量因素,性別差異和學科差異的影響不大,不同的戶籍和家庭經濟條件則有較大影響。新媒體傳播既有重大的積極促進作用,也有一定的消極阻礙作用。
據此,需要重視各種因素,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嵌入大學生生活世界。
一是要重視大學生價值觀分化和差異特征。根據不同性別、學科背景、戶籍、經濟條件等等,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生活世界知識的傳授,使其深切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內涵、必要性、作用與意義;同時,要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生活世界嵌入的實踐機制,創新制度與組織格局,擴充資源、載體和內容,促進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活世界中的自我建構。
二是要有效發揮社會組織網絡和友伴群體網絡的功能。要深入挖掘教師、父母、同輩群體及友伴群體的積極效應,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政黨、社會團體、大學生社團和學生會等組織共同體,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充分釋放社會組織和群體的正面效能。
三是要整合并修繕多元的文化系統。將多樣性的文化因子組成一個生態,并根據不同種類文化的性質、特點及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反影響,取其精華而發展,棄其糟粕而抵制,促其進步作用,抑其反面作用,建立具有內在整合性和修復性的文化系統,以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
四是要引導并促進新媒體的健康發展。在遵循新媒體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強化媒體功能和屬性,堅持內容建設為根本,推進適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內容生產,并探索匹配的合理與多樣化的話語表達模式,建立現代化的立體傳播體系,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形態和傳播樣式,構筑科學有效的制度體系,提升監管水平,確保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思想輿論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