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孟友 臨沭縣青云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國農村經濟逐漸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較大的成效,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農民素質、農業生產水平、農業科技等方面依然還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優化的地方。加強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探析,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社會價值。
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階段,因此農村經濟發展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狀況具有深刻的影響,提高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支持手段,制定科學合理的金融監督手段和方法。我國的金融融資有兩種方式,城市金融的發展比農村金融更加迅速,因此會加劇我國城鄉融資以及經濟發展的差異。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步伐加快,我國農村經濟也進入了轉型階段,但是由于農業缺少相應的資金和設備很難進行進一步發展,我國農村金融支持還很難滿足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
我國作為最大的農業生產大國,農村問題是我國的根本問題并且也會影響到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支持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關系。農村金融支持是國家對農村經濟發展所做出來的幫助,不僅僅是從農村經濟需要出發更是從農村金融服務等方面對農村經濟進行正規的金融支持。金融支持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手段,同樣的農村經濟發展也會影響到農村金融支持,單純的依靠國家政府對農村進行幫助和金融支持,是遠遠不能夠提高農村經濟發速度的,因此,農村需要自身提高經濟發展速度才會進一步促進國家的金融支持政策。
在新的條件背景下,要想讓農村經濟得到健康穩定的發展,則應當對傳統的農產業結構進行大幅度的整合。現階段,農產品市場競爭正趨于猛烈中,而農村因對農產品市場沒有一定的認知度,而致使農產品的種類過于短缺,結構單調。比如,如果只是種植玉米、小麥的村莊,那么盡管其年產量可以得到一定保障,但只要市場對這些農產品的需求量減少。抑或是發生價格下降的情況。那么整個村莊的收益會受到影響,乃至農村經濟亦會如此。因此,面對于產業結構的單調。其必然會讓農村經濟迎來一些挑戰,會對農村的經濟水平提升產生一些阻礙。
近幾年來,眾多農村青年均紛紛進入城市打工,而留在農村的勞動力一般是婦女、老人、小孩,而這也意味著生產力的大幅度下降。追蹤其因,是因為大城市可以給出身于農村的青年更大的發展前景,以及帶給他們更為豐厚的收入。而站在城市的角度上。農村經濟發展步伐慢,而外加農村青年其對于傳統農活掌握度不高,使得農村勞動力下降現象嚴重,而這樣一來,也就意味著生產力的降低,這無疑對于農村經濟的提高是有一定弊端的。盡管國家對于這方面也給農村頒發了一些惠農支農政策,但根據當下現況,依然難以有效擋住農村青年進城務工的步伐。
對于農村的經濟發展而言,優良的設施依然是一個重要因素,其可以為經濟的提升創建有利的條件。因此要想讓農村的經濟得到穩定前進,則第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保證農村基礎性硬件設備構建在同步其經濟發展節奏的前提下,去讓農民的整體收入有大量的提高,從而為農村的經濟水準增強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按照新階段形勢,農村在基礎性硬件設備構建方面還需要加大力度。如互聯網交流、供水供電、道路交通等相關服務方面均沒有與農村經濟發展計劃進行同步,具體而言,網絡構建、道路交通等落后均會對農產品向外銷售產生嚴重影響。
正所謂規劃先行,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而言,也需要建立一個科學完善的發展體系,這樣才能確保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國家制定了相應的惠民補貼政策,比如:林地補償、農產品補償等,然而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要堅持大局觀念,從細節入手。一方面,要加大企業在農村落戶,這樣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與發展機會,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勞動力回鄉創業就業,為農村經濟發展夯實人力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資源的整合與傾斜,將教育資源、醫療資源與就業資源不斷向農村傾斜,加大城鎮與農村之間的對接與溝通,號召企業與社會組織深入農村開展互建互助,不斷拉動農村的經濟發展。
還可以根據當地資源和環境的特點以及地理位置的優勢調整結構。政府應該對農業進行政策分析,明確農產品的總量和市場的關系,遵循市場的基本法則,選擇保護和培育生產的方式,加強科研的建設。目前我國農產品的優質率偏低,提高農產品質量還有很大的空間,通過提高優質率,可以提高產品的產出率,從而使農村集體經濟取得好的經濟效益。
加大對于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并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這對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將會帶來積極的效果。由于每個地區的地理位置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資源含量不同,文化習俗也不同,所以在制定的時候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農業方面的硬件軟件設施,還包括農村道路建設,水利工程、教育資源建設等看起來跟農村集體經濟建設沒有直接關系,但卻對于有間接重大影響的因素。
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建設對我國經濟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農村金融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不斷改革創新。地方政府要建立有針對性的管理規劃,搭建好實現共同富裕的平臺,從而實現地區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