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飛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邁克爾·波特在八十年代針對企業的競爭管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面提出了五種競爭力分析模型。波特強調企業運營要把自身經營能力與市場環境相結合起來,但過于重視競爭忽略了企業間的合作等其他關系。道格拉斯·C·諾斯教授詳細闡述了制度變遷理論。他認為只有當收益高于預期成本時,才能促進實現制度的變遷。在學者們對經濟理論的不斷探索與研究下,制度效率理論也得到了豐富與發展。資本通過采取貨幣和商品的形式,不斷改變自身剩余價值增值。資本雇傭并剝削勞動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且對一定數量的無酬勞動有一定支配權,通過自身運動實現增值。在十四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才正式出現“資本”這一概念,在我國對資本的研究發展中從未從我國歷史實際中脫離。而資本也始終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下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必須順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經濟體制改革后出現了國有資本這一概念,國有資本指的是經營性的國有財產,在經營領域中國有資本與國有資產相比,相對科學一些,兩者在我國歷史發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市場經濟確立之后“資本”概念才被采用。由此可見,資本是為未發生的時間段提供消費的服務或者是構成越來越多的資本,但是未來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因此,我們說資本是具有風險性的。在社會主義經濟學中,人們通常用資金或者資產來代替資本的概念。對于很長一段時間進行經濟研究來說,我們發現資產、資金不能全面的表現出資本的內容,只可以代表其中一個特點。尤其是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資產和資金都要用價值運動的形態來表現,但是價值運動不具備資本運動的條件限制,必然使得公有制的企業放棄價值增值,缺少對利潤和成本兩個概念的認識,同時投資也不追求回報,一系列問題也導致了低效益問題的不斷出現。對于國有資本的形成和發展的理論分析,從十八世紀一直到二十世紀,大部分的新古典經濟學家相信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可以自行調節資源的分配,從而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后來的綜合派認為,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市場因為無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因此絕不會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市場失靈”。導致這種現象的因素有很多。存在這樣的情況時,國家就必須進行經濟上的干預,而國有資本的投資就是最有力的工具。古典學派是最早探究出資本增值作為支撐的經濟基礎,也首次提出“生產資本”的含義。后來,人們又把收入和資本相關聯,并且進行探究分析。最終,西方的經濟理論認為資本并非是歷史性范疇,而是生產性要素。西方世界的學者在研究資本時,總是把它和生產要素、得到未來的財貨相關聯。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資本的使用領域也在不斷變大,突破多重障礙,它也不再僅僅存在于物質生產之中。資本范疇的概念也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需要研究的名詞之一。“公有資本”自黨的十五大提出之后,經濟理論界便研究的更多。在這一基礎上,資本有兩種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分別是資本和資本品,資本屬于價值的形態,其實物形態是資本品。對資本范疇的重新界定,我們通過考察其歷史發展,認識到一個問題,資本雖然不可以認為原先就有,也并不是永遠存在的,而且肯定也不是特定的歷史范圍,而是在人類不斷的發展歷史上,根據徹底不相同的社會經濟形式所共同擁有的。因此,每個社會形態都是存在資本的,社會主義社會也不例外。而且從歷史唯物主義的方向觀察,人們對于資本的研究無一例外都是在所處時代的特殊環境下得出結論,都會有局限性。看重資本的實物性,那么它就是指資本資料、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若強調其階級性和社會性,那么它是象征一種標志,是指資本家通過剝削勞動者得到的剩余價值和資本的所有權。但是我們也必須考慮到資本的特別屬性,也就是社會性,因為我們畢竟是生活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之中。資本也是相對獨立的,它不受社會制度的限制,不以主觀意識而轉移,具有客觀存在性,在這里我們稱這個屬性為資本的一般屬性。在此,我們需要定義資本的范疇。在社會經濟生活之中,資本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它可以制造財富,也可以使得價值增值,它象征著一種具有特別的屬性的價值運動形式和生產方式。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資本同時具有一定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國聯公司實現了新加坡的資本增值,實行分類管理,根據不同運營主體采用不同管理制度,采取合同管理的方法,國家極少干涉企業決策,由法國政府各部門、議會及審計院三重監督,以便及時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處理,法國具有完善的法規制度體系。英國國有企業分為政府直接管理、個人國有企業、公私合營國有股份公司。英國所有國有企業都必須遵循議會至上原則,采取政府—國家企業局—國有企業模式,董事會在企業內部的重要角色,政府任命董事會,兩者間形成了國有企業的紐帶。美國沿襲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分別是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美國國會對每一個政府公司做專門規定,明確各方面權利與義務,減少政府干預;聯邦與地方國有企業分別有不同層次機構管理,這樣的管理方式更適合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美國國有資本的運營。綜合以上幾個國家資本運營方式,綜合而言國有資本可以分財政部主導、部門主導、政府專設管理部門這三種運營模式。我國需要建立一個能夠監督國有資本運營的機制,我國的國資委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建立起一系列較為完備的監督制度與機制以及完善的金融政策體系。在做大產業規模、做活金融市場的同時,應該引導金融資源流向實體經濟,完善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機制,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供強大動力。推動金融資本有效進入環保、清潔能源、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嚴格審查資本流向,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的資本準入,迫使企業主動改造落后產能設備,進行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應明確地區間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包括地理位置、生產要素分布、資源稀缺性、經濟結構等狀況,實行地方差異化發展策略。制定適合自身的綠色經濟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有助于帶動和協助工業城市進行技術創新,并能充分發揮優質低碳省市的示范和擴散效應。根據不同區域間的金融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完善差異性的存款準備金制度實施方案。將存款準備金制度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掛鉤,有助于均衡區域間的金融資源分布,促進區域金融協調發展。
金融發展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具有動員儲蓄,配置資源,風險分散,激勵、監督與約束等四大基本功能,是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重要媒介和推動力。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金融業在改革中也得以穩步健康發展。從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來看,1998-2018 年,我國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均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是存款規模上升幅度明顯大于貸款上升幅度,這意味著以貸款余額比上存款余額表示的金融效率在逐年下降。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 年1 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161.93 萬億元,同比增長11.6%;本外幣存款余額201.2 萬億元,同比增長8.3%。從融資規模存量來看,我國社會融資總規模發展迅猛,由2002 年的2.0112 萬億元上升到2020 年1 余額末的256.36 萬億元,上漲127.46 倍。從金融機構數量來看,2018 年末我國共計擁有4588 家銀行業金融機構,22.86 萬個銀行營業網點,除了傳統的開發性、政策性和國有商業銀行,還擁有68 家信托公司、69 家金融租賃公司、41 家外資法人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我國金融中介體系已演變為多層次、多類型、分工協作,互為補充的金融系統。同時,金融發展模式逐漸向綠色金融模式轉變。結合各地方特有的地理優勢,加快打造各城市群綜合交通體系,統籌規劃建設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構建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體系,有助于區域間的經貿合作。打破區域之間融合發展的行政壁壘,實施區域之間利益分配可行性政策措施,科學布局產業項目,實現跨區域重大聯合科技研發、重點成果轉移轉化以及重要產業協同的目標。鼓勵金融機構履行其社會責任,發揮獨特的專業能力,加大對技術創新型項目的融資支持。金融機構應認識到其在推動技術進步,提高綠色全要素生產率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應對可再生能源開發、清潔技術的研發等高新技術產業給予相應的優惠利率,推動企業自主創新。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綠色金融的協調發展。綠色金融發展程度的加深有助于增強技術創新和環境治理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促進作用,當下應該擴大綠色信貸市場,如發行綠色債券、設立綠色基金等創新型綠色金融產品,鼓勵商業銀行對高新技術企業提供綠色信貸優惠利率,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環境污染治理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充分發揮金融發展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