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華 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
內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強調在一個單位(組織)內部形成良好的規劃、調整、約束、監督機制,使崗位之間相互監督且制衡,以保障工作流程的合規化、資產的安全完整性。良好的內部控制,有助于幫助單位(組織)有序地調配各類資源,提升運營效率,強化各項規章制度的建立與執行,促進規范化運營,防范風險。
風險防范(Risk Prevention)強調事前開展充分的評估,有針對性、有目的地對潛在風險進行防范,以削弱風險造成的損失,減少單位(組織)的損失。全過程的風險防范,將其融入單位(組織)運營的各個環節,有助于共同構建風險防范體系,提高運營效率、減少損失。
內部控制與風險防范關系緊密,前者強調操作環節的合規化,通過崗位設置實現相互約束與制衡,后者強調對潛在風險的識別、評估與應對。對于任何一個單位(組織),在有序運行過程中,內部控制與風險防范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發揮著促進業務流程規范化操作、嚴格授權審批制度、減少和及時化解潛在風險的作用。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慈善捐贈對于推進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甚至成為其科研、醫療經費的重要來源,例如,美國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在2019 年約接受了183.2 億美元的慈善捐贈,同比增長8%。面對巨額的慈善捐贈,各國亦相應地出臺了規定,如不得用于營利活動,捐贈予商業利益分離,公開捐贈資金使用等,旨在規范醫療機構接受捐贈的行為,防范內幕交易、舞弊行為[1]。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體制改革推進,國家與社會公眾對醫療重視程度提升,越來越多的社會、民間資本對公立醫療隊機構進行捐贈,如設立基金會用于某項醫療科研攻關、用于貧困患者醫療救助等。相較于國外醫療慈善捐贈而言,我國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接受捐贈的金額相對有限,例如,北京協和醫院發起的基金會自成立10 年來,共接受捐贈約2393 萬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2018 年接受捐贈488 萬元。通常,醫療衛生機構接受的捐贈分為資金捐贈予醫療物資捐贈。
在醫療改革背景下,為促進公共醫療衛生機構財務運作的規范化,財務部出臺了多部管理辦法,特別是針對慈善捐贈發布了《衛生計生單位接受公益事業捐贈管理辦法》,旨在規范和約束捐贈、管理、使用等行為。以下,結合實地調研的情況,對潛在的風險點進行梳理:
從受贈主體的角度來看,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具有受贈主體的資格,但需要強調,內設部門、個人并不具有受贈主體資格。從募捐主體的角度來看,公立醫療及內設部門是并不具有發起募捐的主體資格[2]。由此,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在接受捐贈時,必須明確受贈主體資格,以避免在存在違規接受捐贈的行為發生。尤其是醫療機構日常要加強管理,約束內設部門、員工的行為,嚴禁直接接受捐贈,從而自上而下形成敬畏意識,規范自身的行為。
《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了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接受捐贈不得涉及商業利益,以避免涉及內幕交易、利益捆綁等問題[3]。公立醫療機構在接受捐贈時,必須準確地判斷捐贈的公益性與無償性,例如,在捐贈資助環節嚴禁存在利益往來,尤其是要關注醫療器械、藥品采購服務掛鉤,是否存在影響公平競爭條件等。公立醫療機構在接受捐贈的過程中,需要全過程地關注廉政性,除了在事前關注此項捐贈是否影響公正性的情況,在捐贈物資、經費管理中還需動態關注。
近年來,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改革持續推進,這對其日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隨著慈善捐贈的增多,醫療機構明顯存在著管理經驗不足的缺陷。例如,在接受外界捐贈時,往往由醫療機構的領導人或是經辦人決定,未啟動集體決策機制,難免在后期捐贈物資、資金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包括未及時進行物資登記入庫便被相關部門領用、資金未及時轉入機構對公賬戶等情況。又如,在整個捐贈、管理環節可能由于流程不完善,操作不規范,而導致機構內部辦公室、財務部門、倉儲部門等職責不清,缺乏交接、驗收、領用臺賬。
近年來,財政部出臺了關于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規范的一系列公告,接受捐贈的物資、資金等將統一納入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并進行管理。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可能存在:在接受捐贈環節流程不規范,未及時將捐贈資金入賬,甚至形成“小金庫”,未做到專款專用、專賬核算,可能面臨著資金違規挪用、貪污的職務侵占風險;捐贈物資未及時入庫便領用,可能存在著資產盤點賬實不符、會計信息披露不完整的情況,給財務管理工作造成影響。
當前,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接受捐贈日益頻繁,只有對接受捐贈行為及管理進行嚴格規范,才能夠促進自身發展,提高捐贈資金的使用效率,提升醫療機構的核心競爭力。由此,結合醫療機構在接受捐贈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點,提出強化內部控制、提升風險防范的具體策略:
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應成立捐贈管理工作小組,制定相應的制度體系,規范接受捐贈的全流程。構建完善的組織架構,由捐贈管理小組牽頭,全面管理捐贈工作,同時,小組成員中要選派財務、監察、內審等部門的人員參加,嚴格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強化內部控制,組織開展捐贈受理、風險防范工作。加強信息公開等日常事務,使得整個接受捐贈、管理過程在公眾的監督下。由財務、內審等部門,定期對捐贈資產進行盤點與審計,加強風險管控[4]。捐贈管理小組定期進行捐贈資料的裝訂、存檔工作,以便后期的管理與監督,在接受捐贈時立即將捐贈資金、資產進行入庫,由財務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定期盤點,明確各部門的工作職責。
近年來,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可能使得一些負面信息無限放大,進而引發社會公眾輿論風險。作為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需要嚴肅監督機制,特別是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上及時發布接受捐贈的清單、使用情況等,構建暢通的溝通渠道,使捐贈者能夠動態跟蹤捐贈資金、物資是否使用在指定的用途中,保障信息的透明性。特別是隨著社會公眾對公益性捐贈資金使用的關注度較高,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在接受捐贈、使用捐贈環節,更需要保持謹慎的態度,對于重大項目的支出引入集體決策機制,通過信息平臺公開每一項開支,做到有賬可查,能夠追根溯源。
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接受的捐贈包括資金與物資,捐贈資金的管理強調落實每一筆資金的出入有授權審批,而捐贈物資的管理相對更為復雜。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在接受捐贈時,要做好物資驗收、出入庫登記,加強質量與數量的核實,尤其是一些醫療藥品的有效期較短,在分配、撥付、使用時更需要強化物資時效管理,促進捐贈物資使用的高效性與安全性。捐贈的大型醫療設備往往作為固定資產進行會計核算,入庫時需要登記為“固定資產”,撥付至內設部門時要有交接單,定期進行盤點、計提折舊,及時跟進設備的維修與保養,對于被替代的設備、無法使用的設備,應及時進行固定資產清理,清晰做好會計核算,確保賬目清晰、準確。做好捐贈物資的全流程管理,科學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使用效率與效益。
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接受捐贈的行為與財務管理緊密聯系,強化內部控制制度體系、設置關鍵崗位分離制度,能夠有序提升捐贈資金、物資的管理水平,提高醫療機構整個財務管理水平。接受捐贈的資金、物資統一納入醫療機構中進行管理,無疑增加了財務管理的工作量與難度,加強財務人員、內審人員的培訓,提升專業素養,樹立合規意識,強化風險管理能力。
在醫療改革持續深化背景下,社會公眾對醫療機構的良好運行、管理水平關注度日益提升。對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慈善捐贈,展現了和諧社會與人文關懷,強化捐贈資金、物資的內部控制,有助于提高公立醫療機構的公信力與競爭力。通過構建完善的組織架構,公開捐贈資金、物資使用過程,加強出入庫管理,強化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能夠實現對授受捐贈行為的全過程管理,從而提升捐贈資金、物資的使用效率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