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釗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2020 年3 月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指出“加快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讓“新基建”再次成為熱詞。數據中心作為科技創新和技術應用的實體,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是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然趨勢和國家競爭力新內涵的集中體現[1]。
全球范圍內各大國際互聯網公司紛紛加快布局建設各自的數據中心。這些數據中心現已遍布全球六大洲,主要位于全球各區域中心城市和經濟發達的大型城市,其中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增長迅猛,已從2016 年的300個左右迅速增長至2019 年的500 余個[2]。
新型數據中心主要布局于中心城市。亞馬遜云服務在全球運營55 個可用區,并將在中國香港、瑞典、巴林和美國的4 個區域建設12 個可用區,布局中東、北歐、東南亞等地。微軟已在全球50 個區域建立了數據中心,可覆蓋140 個國家和地區,近期還計劃在瑞士、南非以及中東等地建立數據中心。IBM 在六大洲 19 個國家和地區運營 60 個數據中心,并正在投資擴大其數據中心版圖。
三大電信運營商是國內數據中心建設主力軍。中國電信是國內最早“走出去”的電信運營商,在中國境內擁有400 多個數據中心,在境外擁有13 個自有數據中心和300多個合作數據中心,數據中心遍布亞太、美國、歐洲、中東和非洲等地區,形成了云網融合的全球化布局。
在互聯網企業方面,阿里云在全球共有19 個數據中心和56 個可用區,覆蓋亞太、美國、中東和歐洲地區。騰訊云已在全球25個地理區域內運營51 個可用區,為企業提供集云計算、云數據、云運營于一體的全球云端服務。華為云全球布局23 個地理區域,45 個可用區,提供高速穩定的全球云聯接網絡、貼近客戶的本地化服務。由于華為擁有全球領先的5G 業務,使其云數據中心極具優勢,是業界唯一懂云和5G 的IT 公司。
據Gartner 統計,截至2017 年底全球數據中心共計44.4 萬個(其中微型數據中心42.3 萬個、小型數據中心1.4 萬個、中型數據中心5732 個、大型數據中心1341 個),預計2020 年將減少至42.2 萬個。
我國數據中心布局漸趨完善。西部地區數據中心占比逐步提升,截至2017 年底,西部地區在用數據中心機架數全國占比由2016 年的20%提高到22%。一線城市數據中心緊張問題逐步緩解,截至2017 年底,北京、上海、廣東三個數據中心聚集區的機架數占比由2016 年的42%降低到37%[3]。
數據中心現在正在面臨數十年來最巨大的變革。數據中心行業努力滿足按需所制的行業需求,不得不適應新的工作負載,滿足更多的帶寬和基礎設施多租戶的需求。
從數據中心遷移動到云,高密度的計算發揮了很大作用。憑借現已推出先進的虛擬化技術,我們能夠在每個服務器運行更多的用戶桌面和應用程序。這種類型的多租戶簡化了機架環境,更加方便管理。另外,它還可以幫助企業變得更環保[4]。
軟件定義型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創造了網絡的新途徑。通過虛擬化的網絡層,數據中心已經能夠創建跨越全球的高度連接的網絡環境。此外,人們能夠通過同一個網絡控制器創建數百甚至數千虛擬連接,進一步增強了云連接能力。
隨著數據中心業務遷移到云平臺,提供云服務,數據中心環境已成為新的資源需求重點。因此,數據中心開始部署更高效的技術支持更多用戶,運行成本更低廉。然而,經濟成本的考量也讓位于綠色環保技術。許多數據中心供應商都在密切關注如何提高其冷卻和電源效率。
數據中心行業應用廣泛,上下游產業鏈完整。數據中心產業鏈主要由上游基礎設施、中游專業服務及相關解決方案(云服務商為主)和下游最終用戶構成。
上游基礎設施:主要為建設數據中心的硬件供應商,包括IT 設備(服務器、交換機、路由器、光模塊等)、電源設備(UPS、變壓器等)、土地、制冷設備、發電設備和基礎運營商提供的帶寬服務等。
中游服務商:目前國內主要為運營商數據中心和網絡中心的第三方數據中心,提供集成和運維服務,目前運營商數據中心依然占據較大份額,但隨著網絡流量的爆發和增值服務需求的提升,第三方數據中心快速發展。
下游最終用戶:所有需要將內容存儲/運行在機房托管服務器的互聯網企業、銀行等機構單位、政府機關、制造業、傳統行業等。5G 商用和應用創新驅動流量持續增長,消費端云游戲、云視頻直播和VR/AR 等帶動流量增長,政企端遠程教育、遠程辦公、遠程醫療和工業互聯網需求崛起。
數據中心建設作為新基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數字型企業給予充分關注,積聚優勢力量,盡早找到產業鏈突破口。這為企業盡快克服后疫情時期經濟下行不利環境,走出自身有競爭的良性發展之路提供了可行路徑,也必將極大推動全社會的數字經濟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