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文山學院藝術學院 王怡丹 文山薄竹鎮(zhèn)老回龍中學
吳冠中是現當代著名畫家,其油畫風景獨具特色,兼寫意性、裝飾性、時代性和東方特色,是將中西繪畫融合比較成功的范例。研究他的作品,對中國油畫發(fā)展將會起到推動作用,讓學習者領會以新視角去發(fā)現美的意義。接下來我們通過對吳冠中藝術探索與風格變化的歷程的梳理,試圖去發(fā)現大師成功背后的選擇與必然。
20 世紀后期的中國美術漸漸擺脫了狹隘封閉的模式,開始走向國際化,畫家們把藝術放到整個社會文化背景中去研究。這一時期吳冠中的繪畫也反映出中國藝術顯著的面貌與特點:既保持了中國繪畫傳統的精髓,又將學到的西方繪畫語言將兩者融合成一體。留學法國時,吳冠中受蘇弗爾皮畫風影響,對西方藝術品位、造型結構、色彩力度等有了深刻的認識。回國后由于文藝整風,吳冠中的繪畫風格只是單純的自我表達,但立場觀點不被贊同:吳冠中從西方現代藝術中取回的“幾頁經卷”,完全不適應新中國的藝術實際。[1]于是畫家在1950 年代到1980 年代初致力于風景油畫創(chuàng)作,并在形式語言上開始油畫民族化的探索,是中國美術界最早倡導“形式美”的重要代表。
如果對曾經留學歐洲的中國畫家常玉、林風眠、吳大羽、龐薰琹等人作過認真研究的話,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巴黎求學這一關鍵時期對吳冠中的影響。但他的繪畫風格很明顯不同于學成后留在異國的畫家們,比如他的老師趙無極和同學吳大羽,他們的作品雖殘存著“中國傳統”的文化意向,但主觀意識受西方傳統繪畫思想影響較深。吳冠中的作品也有別于那些留學后選擇回國創(chuàng)作的畫家,如劉海粟,這些畫家回到國內極力推崇中國傳統繪畫博大精深的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如徐悲鴻、吳作人等。這時期吳冠中作品中國內與國外繪畫風格交替出現,有時是國外寫實油畫與國內意境水墨的結合。但交替不等于融合,歐洲繪畫寫實再現的技法限制了畫家對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和審美理想的追求。吳冠中通過大量寫生、創(chuàng)作,探索油畫民族化、繪畫的形式美、抽象藝術等,并提出“筆墨等于零”的觀點令國內畫界震驚。在寫生中,他著力于中國傳統的意境美的滲透與描畫,借助西方色彩的語匯和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方式——不斷調整轉移寫生視角,挑選出不同角度的景色通過主觀整合,構建出一個看似真實的虛擬畫面效果,這種方法與西方傳統寫生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油畫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畫中尋求現代化,吳冠中一直為尋求中西繪畫的融合而身體力行。
吳冠中的繪畫如《漢柏》《蘇醒》《古宅》《憶故鄉(xiāng)》等以追求色彩、塊面、點線等組合的形式美為主,逐漸畫風從形式美的構成因素上升為作品的點睛之筆,而點、線、面、塊等之間的運動節(jié)奏及規(guī)律成為繪畫的根本,從而進入抽象層次,黑白灰、紅黃綠、點線面成了吳冠中作畫的基礎,如《中國城》《圍城》等作品。20 世紀50 到70年代,吳冠中在失去創(chuàng)作表達自由的痛苦中,選擇了風景創(chuàng)作寫生,拿著畫筆走遍中國各地。他把客觀事物所處的實際空間真實的表現出來,然后移動畫架尋找適合點進行局部寫生,虛境通過實境來表現,實境在虛境的基礎上加工而成,這樣的作畫方法差不多進行了30 年,到了1980 年代,畫面日益簡練,注重神態(tài)的描繪,表達的感情與油彩、水墨間的聯系也更廣闊了,吳冠中的藝術風格也成熟而臻于佳境。40 余年的創(chuàng)作中,可以看出吳冠中在油彩與水墨間交叉運用的得失,并可以確定出從具象到抽象的軌跡。由于題材外因與性情內因的千差萬別,捕獲的方法必須不同,這就是對同一題材畫家分別用油彩或者水墨來表現的緣故。
吳冠中在中西融合的風景油畫探索中,帶給學習繪畫者諸多啟示:第一,創(chuàng)新意識是創(chuàng)作的核心,創(chuàng)作需要不斷超越前人,對真實景象藝術性的提煉創(chuàng)新。在學習繪畫時,不要局限于油畫或中國畫的基本特性,這只會造成在繪畫技巧和思維上的禁錮。第二,在對周圍景物的感知過程中,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景物的感受是不同的,吳冠中認為第一印象不一定是最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直接的。在寫生的過程中,吳冠中為了保持最好的畫面感選擇不同的角度來刻畫景物,如錯位、嫁接、替換、夸張等都可以是畫面的創(chuàng)新方法。第三,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根源,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喜悅、悲傷、憤怒等,抓住這些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傳表現出來,這就是藝術創(chuàng)作。吳冠中也說過畫家應該沖動的、跟隨自己的感覺去畫,拿著畫筆記錄下所有的感覺。第四,發(fā)現美、捕捉美、創(chuàng)造美是畫家應具備的能力。吳冠中的很多作品中都有美的組合,比如說小橋和流水的詩意美、點線面的節(jié)奏美、黑白灰的對比美等,學習者在繪畫過程中也需要通過理性的經驗分析和感性的靈感把握發(fā)現自然中復雜多變的形式美。
正如吳冠中所說:“無論東方或是西方,無論什么社會制度,總會有許多藝術工作者忠誠地表現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永遠是推進人類文化發(fā)展的主流。”[2]保持文化自信,堅守民族傳統,同時向所有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學習,那么,有一天我們的文化、我們的藝術才會兼容并包而真正變得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