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小硯 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共搜集了38 個區屬部門、12 個黨群組織、9 個鄉鎮、8 個街道辦事處,一共是67家單位的編制數和空編數。全區共有編制數3583 個,空編數673 個。
截至2019 年12 月,H 區在職在編的公務員(參公)人數為1275 人(包含機關工勤),事業單位人數為1725 人。
截至2020 年5 月,全區在5 年內招錄新進人員1175 人次,通過退休、辭職、區內調出、在職死亡等下編制817 人次。
公務員35 歲以下占比42%,年齡36-45歲,46-55 歲占比61%。相比較而言,事業單位的年齡結構層次略優于行政的人才隊伍。
截至2020 年5 月,全區共借用借調工作人員197 人,公務員48 人,事業人員149人。借出區外共21 人,占比10%,借用超過兩年以上的有7 人,借用人員中男性共111 人,占比56%。從借用單位來看,編制單位流向的借用單位是省級部門6 人,市級17 人,掛職2 人,區內借用172 人。在區內借用人員中,組織部、區委辦、政府辦、各類專班是借用借調人員的重要流入部門。
鄉鎮的各項考核任務較重,問責力度嚴,相比之下,正向激勵少,反向問責多,容錯機制不健全,部分鄉鎮干部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主動擔當作為不夠,基層減負未能完全落實到位,導致鄉鎮普遍存在人手緊缺的現象。
基層缺乏晉升的激勵機制,年輕干部長期被上級主管部門借用借調,造成單位的發展動力不足。干部選拔任用機制不健全,造成中層干部選拔任用和后備干部儲備工作的推薦、考察等程序不完善。人才培養、管理和使用的激勵機制不健全,干部積極性、創造性沒有充分發揮,致使工作創新性、開拓性能動不足。
雖然各類招考錄用干部數量逐年增加,但總量仍然偏少。干部隊伍的增長速度,遠遠低于社會需求,各行業都普遍反映人才匱乏,尤其是鄉鎮村建所、法律專業,農業、經濟等專業性人才,專業性嚴重緊缺,基層條件艱苦,相應的福利待遇難以留住人才。
高層次人才偏少,副高以上職務人員僅占7.3%。專業結構不合理,教育、衛生系列專業技術人員到達總數的83.9%,而基層工程、農業、經濟系列專業技術人員緊缺,甚至出現有崗無人的現象。
H 區干部職工高層次人才主要集中分布在農業農村局、生態局等中心城區單位,除了分布不合理外,尤為突出的是區域分布不合理,出現專業技術人員向中心城區聚集的局面,造成鄉鎮及邊遠的事業單位人才急缺。導致基層干部出現了嚴重的“用人荒”以及用人“斷層”。
工作人員安于現狀,不及時更新業務知識。每年度的繼續教育培訓流于形式,沒有更好地和當地所需的技術培訓相結合,造成培訓缺乏統籌安排,實效甚微。干部自學能力不強,致使干部職工對理論知識和上級方針、政策學得不深,領悟不透。干部教育培訓方法不多,走出去請進來渠道不廣,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未做到按需施訓,致使干部理論知識不能及時得到豐富,能力水平不能及時得到提升。
努力做好人才開發,擴大基層人才總量。一是及時對空崗的事業單位進行補員;二是抓好人才培養,適應H 區經濟發展結構調整需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大力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人才培訓,逐步完善帶薪學習、定期進行、崗位培訓、在職進修為一體的培訓保障制度,提升專業技術人才的整體素質和能力;三是抓好人才引進,科學以單位實際崗位需求為基礎,通過“綠色通道”對高層次和急缺的專業技術人才,有計劃的引進和安置。
專才專用,避免人才浪費,保障基層干部在相應的崗位上創造出更多的業務價值。一是嚴格執行事業單位聘崗實施辦法,使得基層干部最大限度發揮人才作用;二是在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的過程中,對緊缺性人才和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實行“不設定開考比例”和到崗后兌現相應的福利待遇,使得基層崗位留得住人才。更需要對人才選用機制進行創新,一是要重視外聘人才的選拔,二是要重視單位內部人才選拔,通過有效的結合,從而更好地提升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效率。
以開發性項目和發展經濟實力來吸納專業技術人員的就業,夯實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基礎。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項目依托,實現兼職、短期聘用、定期服務、項目開發、科研合作、技術入股等形式,柔性與專業技術人才實現跨區域合作,建立長期的契約式的協作關系,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實現項目、資金、人才、技術的有機融合。
長期在基層工作的干部易產生消極心理,認為既然“進城”遙遙無期,那干好干壞都一個樣。一直在機關工作的干部易產生優越感,容易不思進取。干部的交流一方面能讓干部經受鍛煉,另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干部的內在動力,讓干部在不同部門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建議工作年限達到一定年限時,鄉鎮干部與區級部門干部之間可進行輪崗交流。
政府應加以政策扶持街道轄區辦,公共環境服務的非營利組織。委托專業社會工作組織或中介組織承擔,政府專業管理機構對這些組織提供的服務進行考核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