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艷艷 鄭州商學院
新文科建設鼓勵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共建課程建設體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貫徹立德樹人;系統培養,多樣人才;文理交叉,知行合一的原則。跨專業共建課程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以學生就業方向為基礎設計課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
共建課程是指,課程內容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跨院部專業的相關知識,專業知識之間是并列關系,因此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跨院部專業的師資共同參與建設的課程,共同參與建設的內容包括:課程體系開發、課程教材研發、課程標準設置、課程資源共享、內容講授、教學輔導、實驗實踐及效果評價等[1]。
共建課程一般不涉及純理論課程,主要以綜合性實踐類課程為主。綜合性實踐類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知識掌握的全面性、應用性、融合性。使學生的知識體系與未來實際崗位需求更加契合,掃除崗位知識盲區。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Z校的創新、品質辦學理念,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要求。結合學院實際,積極推進校內共建課程建設,以打造多元化課程為抓手提高教學質量,以學生就業方向為基礎設計跨專業共建課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根據Z校辦學總體思路以及課程建設總體情況,不斷深化改革,實現跨專業共建課程內涵式發展,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跨專業共建課程質量建設為核心,以師資隊伍建設為基礎,提煉跨專業共建課程特色,建立健全跨專業共建課程體系。利用3-5年的時間,打造一批在省內具有特色、競爭力的優勢跨專業共建課程,短期內,建成校內特色精品跨專業共建課程;中期內,建成省內精品跨專業共建課程;長期內,建成省內知名、特色鮮明、高質量的民辦高校本科跨專業共建課程[2]。
2020—2021年,通過調研、論證,完成跨專業共建課程的中長期建設規劃,每學年建立3-5門跨專業共建課程,建立跨專業共建課程教研室,完善跨專業共建課程體系建設。
2021—2022年,引進相關跨專業共建課程的雙師型人才、高層次人才、著名企業家,充實教師隊伍,將跨專業共建課程建成在學校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課程。
2022—2023年,持續提高跨專業共建課程質量,評選出3-5門校級精品跨專業共建課程。
2023—2024年,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及教學條件建設,將跨專業共建課程建設成為省級精品課程。
2024—2025年,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堅持改革和創新,打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多元化跨專業共建課程,努力將Z校跨專業共建課程建設成省級以及國家級重點課程。
以現代高校教育理念為先導,明確跨專業共建課程建設的重點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作用,相關專業交叉融合,各院部加強合作,共同育人,以教學內容改革為核心,制定切實可行的建設規劃,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和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完善教學文件,積極推進教學方法、手段及課程考核考試方式改革,實現教材建設,教學資源建設。
1.各學院應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對標國內外一流高校,精簡優化課程體系,根據自身師資、教學資源等條件填寫《跨專業共建課程申報書》。
2.跨專業共建課程申請人一般應具有副高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具有博士學位,確有學術影響、教學水平得到公認的教師可適當放寬。鼓勵打破院(部)或學科界限,開設有特色的跨專業共建課程。
3.教務處組織校教指委對《跨專業共建課程申報書》進行評審。將評審結果提交相關學院,協調相關學院對課程進行全面梳理,明確課程的歸屬和師資安排。
4.教務處組織開課。跨專業共建立項課程納入學院必修或選修課程序列,根據開課情況,至少每學期能夠開出一門跨專業共建課程,主要面向全校大三至大四學生開設,每門課程32學時(2學分)。
5.跨專業共建課程的考核及成績管理依據《Z校課程考核成績評定與管理辦法》實施;工作量計算及課時酬金以教務處及人事室核實核發為準。
6.每學年立項擬重點建設3門—5門跨專業共建課程,每門跨專業共建課程建設周期為2年。
7.經費支持。學校對立項課程給予相應經費支持,根據開課時間分期(立項和結項)撥付。
8.教務處負責對跨專業共建課程進行中期檢查和結項。驗收未通過的課程,允許延長6個月的建設期;延期后驗收仍不通過的課程,取消“跨專業共建課程”,終止對課程建設經費的投入。
跨專業共建課程的開設要以實際應用上的知識交叉為依據,要充分論證關聯性專業知識在實際崗位中的交叉程度,合理規劃關聯性專業知識在課程中的設置,將相關知識進行緊密融合,切忌簡單堆砌。每門跨專業共建課程要在計劃開課的前一個學期向教務處進行申報,提交課程說明,包括:課程名稱、共建單位、授課方式、課程內容簡介、課程大綱、課程教師簡介、考核方式等方面。審核通過后方可在下一個學期進行開課。實際開課須與課程說明的相關情況保持一致,如確需變動,須履行報批手續。跨專業共建課程的課程開設及學分學時嚴格按照人才培養方案設定中執行。跨專業共建課程的各項課程標準由專項課程組根據課程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可實行一課一方案。
1.制定前瞻性的跨專業共建課程發展規劃和人才培養方案
跨專業共建課程建設要主動適應省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關注地方經濟發展對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動態需求,掌握本地區相關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變化及專業人才培養供給情況。Z校應根據當前以及未來的人才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跨專業共建課程發展規劃,制定具有鮮明的針對性、靈活性和適應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模式以及課程內容體系,為創精品、出特色做好重要的上層設計工作。
2.有完善的跨專業共建課程教學標準
加強學院與企業之間、學院之間交流溝通,明確課程目標、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課程考核等課程具體要求;遴選適合跨專業共建課程使用的教材并逐步合作開發本校教材,依據市場需求對跨專業共建課程內容進行課程設計,教學目標符合市場及崗位需求,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及價值目標細致、明確、可量化考核。積極探索教學內容及體系改革,嘗試采用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和考核方式方法。
3.深化跨專業共建課程教學內容
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跨專業共建課程教學內容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夯實跨專業共建課程基礎知識,深化跨專業共建課程學習內容,加強實踐環節,強化學生實踐鍛煉和職業能力訓練,提高學生綜合知識素質和就業能力。
4.改革跨專業共建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
以現代高等教育思想為指導,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倡導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能力,積極鼓勵行動導向,任務驅動和情景導向、案例分析等教學模式改革。在科學開展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利用好校園網平臺,教學資源平臺,推動師生網上交流互動,提升學校跨專業共建課程教學信息化水平。
跨專業共建課程實行專項管理制度,由課程所涉及的教學單位,派出相關專業教師進入跨專業共建課程專項課程組,課程組選出負責人,對涉及開設該課程的各教學單位負責。課程組成員教師的工作任務,由課程組負責人抉擇分配。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跨專業共建課程建設的關鍵。一是各院部培養跨專業共建課程的教師隊伍;二是引進高素質高學歷的專業教師;三是積極從企業引進有豐富從業經驗的優秀人才,擔任跨專業共建課程專兼職教師。最終建設一支專業素質高、改革意識強、教學理念先進、愛崗敬業、“專兼結合”的優秀教學隊伍。
共建課程按照學校課程評價機制,由課程所涉及的相關教學單位共同參與課程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實行動態管理,對教學效果差的共建課程,限期整改,對不再有開課價值的共建課程將引入退出機制[3]。
跨專業共建課程實施方案是學校共建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和行動指南,事關學校辦學特色形成和辦學水平提升,學校上下應高度重視,精心謀劃,認真組織實施,確保各項建設目標和任務圓滿完成。
緊緊圍繞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中心,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強學習和借鑒,使全體教師了解和把握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同時,深入調查研究,進一步明確人才市場需求,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思路,加強跨專業共建課程與社會的結合,推進跨專業共建課程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牢固確立跨專業共建課程的重要地位,把跨專業共建課程建設列入工作重點,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教育事業發展要求出發,加強組織領導,科學制定實施方案,細化主要任務和目標,并確保落實到位。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溝通與協調,狠抓落實,為跨專業共建課程建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優質服務[4]。
圍繞建設目標、任務和舉措,多渠道籌措資金,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支持重點跨專業共建課程建設。要充分發揮人才、平臺等優勢,積極爭取政府部門、行業、企業等方面的支持,拓寬融資渠道,支持學科專業的發展和創新,促進跨專業共建課程教學基礎設施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學基地建設。
健全跨專業共建課程評估機制,不斷提高跨專業共建課程教學質量,健全激勵約束機制,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推進績效管理,強化管理效能。要結合實際,選配專職人員,負責跨專業共建課程建設的管理、組織和協調等工作,確保建設成效。
現階段是Z校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跨專業共建課程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要強抓機遇,精準定位,創新改革,開拓進取,努力開創學校跨專業共建課程建設工作新局面,為把學校建設成為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奮勇前進!
1.充分利用各學院教學資源,實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就業結構和人才市場變化的選擇,培養出適銷對路的高素質人才,提升學生就業競爭的綜合實力,達到增加就業機會的目的。
2.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激勵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學生個性學習要求,使學生在校期間能聆聽到交叉專業的課程,對學生多方面獲取知識創造更好的條件。
3.在更高的層次上推動和促進各學院教學改革,為進一步推進學分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