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濰坊學院
商業銀行對金融體系有重要作用,是我國金融體系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商業銀行經營的核心資產——信貸資產的風險性極高,信貸資產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銀行自身經營、生存、發展,以及金融秩序的穩定。不良貸款率一直以來被廣泛關注,用來衡量商業銀行經營風險、盈利能力和競爭力,是一個重要指標之一。不良貸款比重過大極大制約了銀行信貸投放能力和積極性,影響了銀行的盈利性、流動性與償付能力。
國內外學者對不良貸款的研究中,大多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考慮,宏觀因素的選取,普遍有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失業率、利率等宏觀經濟指標,微觀因素普遍選擇銀行規模、銀行盈利能力、資本比率等。多數結果表明宏觀經濟與不良貸款呈負相關,微觀因素中銀行行為特征對不良貸款也有顯著影響。李雙(2005)分析了不良貸款外生性因素,其中包括了經濟周期、所有制類型、銀行服務區域的經濟發達程度、銀行業的壟斷程度。Messai 和 Jouini(2013)以 2004-2008 年期間三個國家(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85 家銀行不良貸款數據為樣本,研究宏觀經濟變量和銀行特定因素對不良貸款的影響。另外,劉妍(2014)選取了房地產行業為研究對象,采用了 2006 ~ 2012 年宏觀經濟數據、行業數據指標,通過季節調整后,消除季節因素,進行回歸分析,建立了不良貸款率模型,以分析不良貸款率的影響因素。
2007 年到2016 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水平呈現“先雙降,后雙升”的變化趨勢。其中,2007 年到2011 年,處于“雙降”態勢;2011 年出現反彈;2013 年到 2016 年,處于“雙升”態勢。其中,各機構中大型商業銀行占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最多。行業不同,不良貸款分布也不同,制造業不良貸款余額最高,批發和零售業次之。
銀行內部經營狀況關系著貸款發放規模,是不良貸款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我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機制不完善,缺乏自我約束機制,貸款審查不全面,甚至審查缺失,這造成銀行內部管理缺失,引起不良貸款的產生。商業銀行對不良貸款形成認識不到位,風險監測機制不健全,且存在重貸輕管的現象,銀行管理者作為銀行的決策者,決定著貸款的發放,其風險意識對決策至關重要,會影響不良貸款的產生。
宏觀經濟是金融機構經營的外部環境,如銀行、企業等都處于宏觀經濟下。宏觀經濟狀況好壞對金融機構的影響十分明顯。宏觀經濟形勢對銀行不良貸款沒有直接的影響,往往都是通過微觀個體產生間接影響。
1.經濟周期
銀行經營具有親周期性,即當宏觀經濟運行處于上升階段時,企業經營狀況好,有意愿且有能力還款,與此同時,商業銀行有擴張信貸規模的傾向,進而推動經濟持續高漲,甚至過熱;而當宏觀經濟下滑時,企業經營狀況不好,償還貸款能力下降,不良貸款增加,同時,商業銀行收縮信貸,這便抑制了消費和投資,加劇了經濟衰退。
2.經濟政策
不同的經濟形勢下,政府會采取不同的經濟政策,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不同的經濟政策會造成不同的不良貸款率。貨幣政策主要是調控市場上貨幣供應量,財政政策主要通過財政分配來刺激消費和投資,直接影響總需求,兩者實施主體不同,都會對宏觀經濟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不良貸款率。
3.政府干預
由于我國經濟體制經歷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具有特殊性,政府和商業銀行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其行為會受到政府的干預。即便現在已經完成體制轉變,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資金去向在一定程度上仍受政府影響,不能完全根據經營原則、價值規律來決定資金的去向。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制造業不良貸款率持續上升,且高于商業銀行總體不良貸款率,這說明行業因素在各影響因素中占一定地位,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影響十分重要。
制造業直接體現了一國的生產力水平。我國是制造大國,商業銀行在制造業信貸規模大,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將直接影響商業銀行信貸質量。當經濟處于繁榮階段時,居民消費能力增加,對產品需求量大。企業為滿足社會需求,會從商業銀行貸款以擴大再生產,進而收益增加,貸款違約風險降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減少。當經濟處于蕭條或衰退階段時,則相反,居民消費能力隨之下降,需求降低,企業為了適應這一變化,便會減小生產規模,相應地,收益減少,還款能力下降,違約風險增大,不良貸款增加。目前,我國制造業市場機制不完善,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機械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下,產能過剩,產業轉型升級等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制造業發展水平,且正在向商業銀行蔓延,導致不良貸款增加。
因此,銀行內部經營狀況、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發展狀況都是影響不良貸款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