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雪霜 重慶工商大學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教育的兩大場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皆不能培養學生成才。信息化、網絡化改變了教育學習環境,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大學生教育面臨嚴峻的考驗。目前家校聯動重視程度不夠、合作隨意性大,計劃規范性差,流于形式。結合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趨勢、新要求,提出高校家校聯動工作建議。
大學生教育主要由家庭、學校、社會組成,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員對新生一代實施的有目的、有意識的影響作用。高校教育通過專門的機構和教師隊伍對大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標、有組織的傳授知識、提升能力素質的教育活動[1]。社會教育是社會活動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2]。家校聯動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教育的兩大陣地,目前存在兩種教育相互獨立各自為政的情況。家庭和高校對于學生的教育工作從自身的需求和條件出發,鮮少溝通配合,缺乏緊密銜接。大學生在校期間基本由教師負責,家長對子女的在校情況、心理狀態等知之甚少,而每年寒暑假幾乎脫離學校的管理。學生自制能力有限,自我調節能力不強,教師和家長獨自教育,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學校和家庭對家校合作的認識存在差別,兩者之間合作少,溝通不順暢。目前高校家校合作最常見的表現是:學生在生活學習上出現問題時,教師聯系家長,告知其情況。當涉及學生利益時,有些家長會聯系學校。也存在家長“辦事無門”,教師吃家長“閉門羹”的情況。當學生出現問題時,家長會指責學校教育不到位,教師認為家長不上心。
目前家校聯動的研究尚未形成可以復制參考的理論體系,難以發揮預期作用。存在家校合作項目準備不充分,組織機構難保證等狀況,缺少反饋機制,弱化了教師、家長的參與積極性。任何活動從確定目標到作出決策再到制定計劃最后實施落實,都需要系統的推進,無序的合作讓家校聯動停步不前。
目前高校家校聯動處于理論研究層面,基本模式尚未形成,高校實踐工作存在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進入大眾教育階段,然而在不少家長眼中,大學依然是象牙塔,高中畢業就意味著家庭教育的結束,因而進入大學后疏于對孩子的管理教育。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存在不同程度的師資不足的問題,生師比普遍較高,減少了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家長不了解大學的管理模式,無法監控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加之觀念意識的陳舊,造成了家庭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
家校在思想認識上缺乏真正的合作,不管是高校還是家庭都存在對家校聯動的認知不足,即對家校聯動工作的內涵、意義和規范等的理解不到位[2]。而其認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并制約具體工作的開展。大學生家長沒有參與和監督學校的教育管理,學校也沒有有效把家長納入教育體系,因而家校聯動不足。
家庭和學校共同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康成長、成人、成才,家庭教育具有連續性,高校教育是學生即將踏入社會前的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階段,二者在時空上具有互補性。高校教育具有系統性、計劃性、科學性,而家庭教育具有針對性和權威性,而目前學校和家庭未能各司其職。
在家校聯動中,高校應該發揮主動性,讓家庭參與到學校對學生的培養管理中,整合校內外的多方資源,形成合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家校聯動建議。
進一步完善家訪制度。注重家訪形式的多樣性、時代性,采用“傳統家訪”與“網上家訪”相結合。一方面校院領導、輔導員、班主任、專任教師等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家訪,面對面與學生家長互通信息,既深入了解學生也使家長知道學生在校表現,掌握一手資料,進行歸納分析,有利于今后的培養教育。另一方面,高校生源來自全國各地,數量龐大,因而教師可以打電話、發郵件、寫信、QQ、微信等與家長聯系,詳盡有效的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及時進行家校信息的溝通。
進一步健全校訪制度。高校學生的日常管理一般由輔導員負責,而一名輔導員要服務的學生較多,傳統家訪約束因素較多,而網上家訪也具有局限性。為彌補這一不足,可以鼓勵家長訪校,既能熟悉孩子的教育環境,也能向教師了解學生在校情況。家長訪校有學校邀請和自主來訪兩種形式,前者可以利用新生入學、學生運動會、新年晚會等重要契機,召開家長座談會,邀請家長參加聽課,進行深入交流,增進家庭對學校以及 學生在校情況的了解。
完善其參與育人載體和平臺建設,讓家庭和學校聯動育人工作有載體、育人工作有平臺,高校都對家校聯動進行了探索和實踐,每所高校情況不同,不管發展怎樣的平臺都應該因校制宜,根據自身的校園文化、辦學定位等實際情況,可以“線上發展創新,線下傳承經典”線上線下融合,拓寬教育路徑,家校聯動提升教育品質[3]。
線上平臺的建設主要依靠新媒體。依靠QQ、微信、短信等現代溝通工具,利用互聯網構建家庭與學校之間無時空限制的溝通渠道。學生在校的情況,教師可以第一時間反饋給家長;子女在家的表現,家長也能及時的告知老師,將大學生教育維持在良性可控范圍之內。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心理健康輔導老師等積極加入,及時傳達學校和家庭的相關信息,進行教育事項的溝通交流。家長、教師可以分享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和心得,相互反饋情況,提高教育效能。
線下平臺主要依靠傳統方式。依靠“家校兩地書”“溫馨電話”“家長座談會”等傳統方式讓每位家長都有機會了解家庭在高校教育中作用,家庭在教育子女中扮演的角色,讓學校了解家庭教育的困惑、家長的意見等,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無縫連接。在平臺中,高校和家庭共同探索怎樣建設先進的育人模式,打造家校教育的新特色。
家庭和學校在育人工作上既相互補充又不可替代,高校教育具有完備性、嚴厲性,開設的課程具有綜合系統性,教育方法靈活多樣。而家庭教育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基礎上,針對性較強,而且子女對家長有較強的信任感,便于情感的交流和錯誤的批評指正。
高校可以科學的指導家長如何實施家庭教育,例如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如何規劃大學生涯、如何面對情感困惑等,幫助其明確大學生四年心理變化歷程,促進良好家庭教育氛圍的創建,促成家校聯動的協調統一。而家庭是學生成長的基地,家長具有與學生長期共同生活、相互了解熟知的天然優勢,因而家長在熟悉理論知識時更能幫助學生,充分發揮家長的各方優勢和資源支持學校教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家校聯動教育工作成效并非立竿見影,可建立長期的跟蹤測評機制。高校結合學生工作,建立一套在校生家校聯動工作內容數據系統,跟蹤學生參與家校聯動教育環節、教育活動等,既是從側面反映家庭參與學生教育的信息臺賬,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全程記錄,評估家校聯動工作的數據基礎來源。結合高校校友工作,對學生離校后的工作情況、生活情況、學習情況等進行跟蹤,建立一套學生畢業后家校聯動成效的跟蹤信息系統,有利于家校聯動工作進行反饋、修正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