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榮 山東省汶上縣統計局汶上街道統計站
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無論是政策的重點還是經濟基礎、地域環境等都存在了很大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如何對區域的服務業競爭能力水平進行評價就成為相對重要的一個研究課題,文章就此展開分析。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當今世界正逐步進入“服務經濟時代”。事實上,服務業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主導產業,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均在70%以上,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達到6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國家也達到了43%的平均水平。研究表明,不僅就業結構,而且各種生產要素結構都是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向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有序流動。人均GDP達到6000-8000 美元之前,制造業是拉動經濟快速發展的主導力量;而人均GDP 達到6000-8000 美元之后,服務業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服務業在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中起著中心作用,服務業的效益也決定了社會的進步(G.佩里切利,2002)。而且,在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應保持與制造業相適應的增長速度才能在制造業進入下降拐點之后,支撐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從世界經濟發展演變特征看,一國的產業結構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發達國家服務業的產值比重從20 世紀60 年代的45%-55%穩定上升到1995 年的65%-75%;就業比重則上升更多,從35%-50%上升到60%-75%。目前美國、日本及西歐主要國家服務業占GDP 的比重均在70%以上。1999 年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占GDP 的比重也上升到48.1%,服務業就業人數占國內就業總數的30%-55%。世界平均水平在60%左右,印度也接近50%。服務業正在成為世界范圍內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主要原動力,其興旺發達已成為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全球經濟進一步呈現出從“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
比較優勢理論只是從靜態角度研究區域產業選擇和專業化生產方向,從靜態角度研究了區域產業競爭力的來源。但是,現實經濟社會不是靜態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生產要素流動和區域市場變化,以及地方政府對區域發展環境的改造,區域比較優勢特征會發生改變。因此,一個區域必須根據比較優勢選擇產業發展定位,從靜態和動態相結合上尋找更加有效的產業發展路徑,營造產業競爭優勢,才能不斷增強產業競爭力。自從20 世紀80 年代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有關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的研究已逐步展開,國內外學者在這一領域從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等角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仇方道,朱傳耿,2003),認為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比較優勢是競爭優勢的基礎(穆榮平,2000),一個區域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往往易于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相反,沒有比較優勢,也很難形成競爭優勢,即使暫時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優勢,也很難持續保持下去。這些理論無疑為我們對區域服務業競爭力評價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和借鑒。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主要指一個區域使其企業或行業在一定的領域創造和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波特把一國(或區域)產業競爭優勢歸結為四個基本要素和兩個附加因素,其中:一是要素條件,指生產某種產品所需要的投入,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科技知識等,其中強調的是創造的要素,而不是資源稟賦;二是需求狀況,指市場對某種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包括市場需求的量和質。一國國內市場對某一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復雜程度影響該國這一產業的競爭優勢。三是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主要指上游產業、下游產業的相互合作程度;四是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者;五是機遇,指科學技術突破、自然災害、社會變革等企業和產業不能控制環境發生變化改變現有競爭態勢帶來的機遇;六是政府行為,通過產業政策等對上述四因素產生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后兩個為附加因素。
服務業結構,關系到服務業自身的發展,是影響服務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服務業結構對區域服務業競爭力或是對整個區域競爭力所產生的影響主要通過區域內各服務產業所占地區生產總值或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及相互間的比例關系是否合理來得以表現。各區域在以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業發展方面不具備比較競爭優勢,差距并不顯著,而在穩定發展傳統服務業的同時,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現代新興服務業發展上取得顯著成績的地區,往往提升了整個區域的服務業競爭力和區域綜合競爭力。推動服務業產業結構演進升級的動因很多,諸如:技術進步,專業化分工,城市化水平,收入水平,勞動力資源,經濟政策等等。服務業規模,是從動態變化的角度去衡量服務業在不同時期內的變化和發展情況。當今社會生產力已相當發達,人們有能力通過能動的方式來調控其生產發展過程,從而基本上可以實現絕對量的增長。所以,在今天,盡管一個區域可能在經濟的絕對量上一直處于擴大過程之中,但只要一區域經濟的絕對量的增長速度低于其他區域,就意味著這個區域的經濟正處于不斷落后的趨勢之中。
區域服務業進行競爭力評價的過程中需要應用到評價模型,現有的體系需要進一步進行完善。實際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建立針對性的體系進行研究并選取數據是有著一定的困難性的,后續進行研究需要側重于主觀性較強的指標進行量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