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艷 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人力資源開發中心
經濟學認為,無論是有形資本還是無形資本,在其轉換與增值過程中,人才的作用始終是第一位的,是最積極、最主動、最活躍的部分。經濟發展關鍵在人才,人才資源成為國家和經濟發展首要戰略資源,發展人才優勢已成為振興經濟的重大戰略選擇,誰優先擁有人才優勢,誰就優先擁有經濟發展的主導權和競爭的主動權。隨著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企業產業轉型,生產智能化提升,企業對人才需求向高層次發展。企業越來越注重人才的專業素質、技術素質和文化素質提升,這既是企業增強核心竟爭力的需要,也是促進人才結構優化的需求,同時也反映出當前蕪湖經開區企業中存在著產業結構與人才結構錯位問題。如何實施人才強區建設,優化區域人才結構,確保人才能夠引得進來、留得適用、發展良好,人才紅利充分釋放,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人才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斷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優勢明顯增強,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和探討。
近年來,雖然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致力于集聚和引進各類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目前蕪湖經開區在人才強區建設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人才建設還不能更好地滿足和帶動全區經濟的發展。
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引才力度不強主要表現為引才渠道單一、引才形式單一等方面。一方面區內企業的引才渠道主要以蕪湖經開區人才市場為主,相關數據顯示,通過蕪湖經開區人才市場引進的人才占區內企業人才引進總人數的45%。另一方面引才形式單一主要體現在區內企業對校園人才的引進主要以校園招聘會的形式為主,通過校園招聘引進人才占校園人才引進人數69%。
人才儲備不足表現為,人才需求淡季人才過剩,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對人才流失采取放任的態度,到了人才需求旺季,會出現“青黃不接”“人才緊缺”等現象,如此往復形成一個不良的循環。蕪湖經開區為了加強人才培養和儲備,對于合作基礎好,合作成效高的院校,建立了人才合作基地,但在實際操作中蕪湖經開區急需人才時,合作人才基地無法提供人才的現象經常出現,基地人才儲備的效果并不理想。如每年春節后是蕪湖經開區企業大量需要人才的時候,可是這時各個人才基地儲備的人才卻所剩無幾,無法滿足蕪湖經開區企業年后旺盛的人才需求。
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才培養力度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與本地高校合作辦學協同培養的效果并不理想。二是缺乏面向高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崗位技能人才的公共培養基地。目前蕪湖經開區人才培養不足,對人才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立足區域人才公共服務市場人才引進的基礎上,需要根據區域產業結構需要,大力實施人才強區建設,制定緊缺人才引進計劃,重點圍繞蕪湖經開區三大支柱產業和優先發展項目,引進急需緊缺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新型人才。堅持在用好區域人才存量的同時,對急需緊缺的人才,尤其是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新型人才,以靈活的方式進行引進,采取超常規的措施擴大區域人才的增量。根據區域產業結構需要,建立靈活的柔性引才機制,制定緊缺人才引進計劃,加大對重點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及重點項目所需人才的引進力度。
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要針對區域內企業人才需求季節性和連續性的特點,積極加強區域人才培養和人才儲備意識,做到未雨綢繆。首先是暢通用人單位、人力資源輸出基地、職業院校之間的聯系,由經開區政府牽頭組織開展新興職業技能培訓,面向市場培養人才。二是要加強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進行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開展“訂單班”的培訓,從源頭上培養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人才。
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企業要做好人才儲備工作,淡季時多余的人才進入轉崗或待崗培訓,而并不是放任人才的流失,這樣的話,到了旺季就能更好地使用和激發人才的效能。根據經濟發展方向和區內企業用工需求,建立跨區域人才共享儲備機制,拓展人才共享儲備渠道,制定人才共享儲備制度。加速在人才密集的偏遠落后的皖北、西南、西北、東北地區建立人才共享基地,積極為蕪湖經開區企業儲備所需人才。
新時期,我們要本著“經濟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的理念,始終堅持把服務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科學發展作為區域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走人才強區建設的科學發展之路。人才強區建設要緊緊圍繞蕪湖經開區當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這個大局,站在服務蕪湖經開區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打造出以人才引領創新、以創新帶動發展、以發展造就人才這樣一個人才良性發展的生態鏈,產生人才建設和經濟發展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鯰魚效應”,即用經濟強區的成果檢驗人才強區建設的成效,促進人才與經濟良性互動循環,共同促進相互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