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蕾婷 重慶交通大學
咖啡隨著經濟的進步也逐漸成為我國的熱銷產品,咖啡文化的出現也讓我國咖啡廳迅速崛起,但是大部分的咖啡廳室內設計都較為平常,不能完全滿足顧客的精神追求以及心理需求,因此對于咖啡廳的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構造好咖啡廳的內涵、特征,在保證室內設計舒適性的同時推動消費者去感知咖啡生態文化。
傳統的咖啡廳僅僅滿足顧客的休閑娛樂以及品嘗飲品,但是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咖啡廳也逐漸加入了音樂、圖書以及互聯網等等功能。現如今的咖啡廳已經成為一個具備多種功能的場所,這點也是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符合市場需要。咖啡廳的消費群體有一定特征,大部分偏于高學歷、高素質的人群,并且思想開發,具備交強接受能力。這類人群所追求的不僅僅是飲品的品質,其中還包含了咖啡廳的室內設計,因此對于咖啡廳的設計需要融入美學、文化等風格元素,讓咖啡廳能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目前市面上的咖啡廳主題大部分都偏于單一,同時咖啡廳室內環境氣氛營造也是以咖啡味主題文化,缺少創新,這也導致了咖啡廳室內的燈光昏暗,從一定角度上來講,這些咖啡廳的設計以及內涵、空間等方面沒有一個線條聯系,也導致消費者感受不到咖啡廳特色,與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有所偏差。
我國大部分的咖啡館都是仿照歐美西方國家,在設計元素以及設計形式上都屬于歐美風格,室內設計也屬于深色調。在生態理念之下,咖啡館的設計要在設計風格以及室內風格上再次創新從咖啡的生態習性以及內涵、結構等方面來進行造型設計,這種方式可以更好的讓消費者有空間感知,同時也能適應更多的人群。生態化的室內設計是帶給消費者一種視覺沖擊,有批判思維的設計,在設計風格上也再次創新,讓咖啡館能符合高雅、具備內涵的特質。
從室內設計方面需要從柱子、墻面等要構件上加入主題文化裝飾,同時利用空間中梁以及柱子的裝飾造型的跨度來分離空間,讓室內空間層次感更強。燈光方面可以保留室內明亮環境,如局部照明、簡介照明等等,擁有良好的光線環境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健康情緒,與燈光之間進行設計讓視覺沖擊力,立體感更為明顯。色彩上也需要營造空間,選擇合適的燈光與色彩搭配,給予消費中不同的心理情感。
咖啡廳的設計也是人文環境的組成,因此室內空間需要從內在與外在之間進行表達。以生態的視覺語言信息為根本對其進行劃分,從而讓室內形成垂直空間、水平空間,讓消費者能感受到環境態度,進一步的感受咖啡生態文化。將室內生態干轉化為視覺語言,重視空間環境帶給人的心里感知,從而讓消費者能更好的了解咖啡文化,滿足個人心理追求以及人文清潔,營造一個美好的生態咖啡廳室內環境。簡單來講就是營造一種咖啡廳意境。
空間營造靈動感室內環境也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情感行為主義。環境行為能讓人體與生態環境之間在大腦有更直接的感知,從而產生行為。對于消費者來講,他們是介于社會、文化之間的,并且雙方之間相互聯系,在生態理念室內設計的前提下通過空間環境外在、空間設計等讓人們能更好的對生態理念有所認知,不破壞生態系統。
自然界的所有都是有限的,因此我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在社會當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作者之間有著可循環的關系,用以維持大自然生態系統。在現代室內設計當中需要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承載力以及對環境的破壞,能更好的了解自然生態機制,從而實現低碳環境。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對于自然資源的熱、聲、雨水等環境可以進行設計,達到二次利用,當然在其中需要保持其最原始的審美價值,從而形成節能減排。另外為了能讓建筑空間自身機制的功能性,從而順應自然條件,在其中加入生態有機部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形成一個清潔能源系統結構循環。
從原則上將主要有環境感知原則、空間系統原則以及節能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其中環境原則則是在室內造型當中讓主客雙方均滿意,達到雙方的心理需求。空間系統方面主要是需要讓消費者感知環境態度,所造一個合理的咖啡文化以及審美體驗,在視覺上形成語言,構造一個水平、垂直、縱深三維一體的三維系統空間。低碳原則也主要是遵循目前國家發展態勢,形成低碳經濟模式,高利用、高回收、低排放,讓室內環境的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能自然平衡,有效循環利用,控制污染排放,減少環境壓力,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方面主要是在生態理念室內設計當中加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建筑設計當中加入一定的清潔能源結構,讓科學技術與環保材料發揮優勢,同時咖啡室內設計功能性方面也需要考慮到咖啡廳的環境承載力以及運作,不斷降低環境帶來的壓力,長期保證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理念的咖啡廳室內設計與傳統咖啡廳之間有明顯的差異性,生態理念咖啡廳更注重對咖啡文化的傳播以及對文化特征的設計,以此來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咖啡廳聚集了諸多年輕人,而這類人群擁有高素質、高思想,對于這類人在室內環境造型設計中需要加入生態理念,空間環境設計當中也需要加入生態理念以及低碳生活。低碳與可持續發展是目前生態理念在咖啡廳室內設計中較為重要的一點,在其中需要秉承著低碳、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感知原則,同時對于市內的環境設計也需要以低碳生活發展為基礎。這種方式不僅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能建立一個合理的生態理念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