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1.華中科技大學 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4; 2.湖北工程學院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高校是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長期以來,國防教育力量一直秉承權威發展路徑,注重學校自上而下的統籌安排,以軍事理論課和軍事訓練為主渠道,構建了傳統的教育交往關系。國防教育的統籌推進在教育覆蓋面、時效性上有較好的效果,然而其育人目標的統一性、課程設置粗放型、方法手段漫灌式和教育內容程式化的四種傾向,也制約了國防教育的實踐和效果。2011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了《關于加強新形勢下國防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國防教育要“貼近時代要求,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方法手段,完善制度機制,推進全民普及,不斷增強國防教育的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為建設和鞏固國防奠定堅實思想基礎,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1]。在高校場域推進國防教育育人目標精準化、課程設置精細化、方法手段滴灌式和教育內容生動化的根本轉變,需要引入國防教育的新力量,探索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踐的新方式。以選拔大學生應征入伍直至退伍返校的全過程培養為切入點,創建“‘驕陽’——退伍大學生朋輩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依托工作室開展個性化國防教育,是改革傳統國防教育的有益嘗試。
1.個性化教育的內涵和特征。個性化教育思想以學生差異為邏輯起點。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開啟了中國個性化教育的序幕,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蔡元培等也在教育實踐中重視學生發展的個體性差異,主張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強調學生和諧發展。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抽象的學生,只有具體的學生,他認為“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藝就在于揭開每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2]。英國教育家懷特海強調教育的目的要培養學生的“個人風格”[3]。美國教育家布魯貝克認為人的差異若與教育性因素相關,就要區別對待,如為天賦和智力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課程。[4]布魯姆認為人之高貴在于人的獨特性,“人是有潛能的,而潛能卻超越自身,就是希望的源泉”[5]。博耶十分贊同大學教育發展個性,同時提出發展個性不能忽視共性,課程安排應該實現個性和共性的平衡,提出“綜合核心課程”設想。[6]當代的俄羅斯卡瓦列娃教授稱開放性的個性化教育思想理論基礎并不是來自政府的行政技術學院講師。指令,而是來自于每個學習者自身的需求,即每個學習者所追求的是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7]上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按照“重視個性的原則”重組教育體系,建立發揮個性的教育體系或導入發展個性的教育體系。[8]個性化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正如青年學者周進歸納的“個性化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共同理念,也是一流本科教育的典型特質”[9]。
劉獻君教授充分吸取古今中外個性化教育思想精華,并在文華學院教育實踐的基礎上歸納出個性化教育內涵:個性化教育是尊重個體生命獨特價值、發掘個體生命潛能、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促進個體生命自由和諧發展的教育。[10]并提出個性化教育的十個重要觀念,即:個體生命具有獨特性;個性=共性+特性;個體差異是教育的重要資源; 萬物得其本者生; 學生需要是個性化教育的起點; 創新精神培養是個性發展的核心;交往實踐是個性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大數據為個性化教育創造了條件;培養學生的個性學校首先要有特色;開展個性化教育是教育者的一種境界和責任。[11]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12]明確規定促進學生個性化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目標和價值取向。
2.朋輩輔導的個性化育人特點。朋輩輔導最早應用于朋輩心理咨詢(Peer Counseling),以咨詢活動接納度高、覆蓋面廣、反饋及時、方式靈活等特點受到推崇,并逐步遷移到其他學生事務工作中。在瑞典哥德堡大學的朋輩輔導項目中,朋輩輔導被定義為“一種彼此的學習過程,在其中朋輩輔助者獲得特定的、基于需求和目標導向的體驗式技能培養,為其他學生提供積極傾聽、支持和自發幫助”[13]。這超越了以往朋輩輔導局限于心理咨詢領域單向幫助、單向受益的模式,成為朋輩間互助成長的一種學習體驗。本研究從大學生差異和不同需求出發,以個性化教育理念為指導,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索朋輩輔導在國防教育中的作用。國防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個性化教育理念強調朋輩輔導員本立道生,行為示范;注重朋輩輔導員作為一般優秀大學生積極進取的共性特點,同時充分發展他們的特性——不同兵種的特殊歷練經歷,這是促進退伍學生自我成長的資源,也是引導其他學生的教育素材。除此之外,退伍大學生朋輩輔導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是選擇的開放性。朋輩輔導從服務對象的不同需求出發,依據對象的興趣點提供咨詢服務,如有的學生對部隊生活感興趣,朋輩輔導員可以多講述自己的軍營生活;為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和部隊適應能力,工作室組織預備役訓練,磨練大學生意志,鍛煉其體魄;針對有些學生入伍前的種種疑慮和入伍過程嚴格審查,工作室開展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服務等;從多維度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朋輩輔導,提供開放的選擇環境,供大學生自主選擇。
二是活動的互助性。朋輩輔導工作室參與國防宣傳、征兵動員、咨詢服務、軍事訓練指導、生活示范等一系列活動,充分挖掘退伍大學生朋輩輔導員的教育價值,既幫助退伍大學生實現校園生活的“再適應” ,充分發掘他們的發展潛力,又展示了退伍大學生與眾不同的風貌和氣質,實現對其他學生的示范引領和成長幫扶作用。
三是方式的親和性。依托朋輩輔導工作室開展國防教育活動,組織主體是退伍大學生,參與主體也是大學生,在他們的交往實踐中,朋輩之間在社交、情感上更容易實現共鳴,產生潤物無聲的影響效果。實踐中,不少學生與朋輩輔導員成為了好朋友。
為增強大學生國防教育和征兵工作的實效性,充分整合高校國防教育場域的力量,A校“‘驕陽’ ——退伍大學生朋輩輔導工作室”項目意在從征兵工作的源頭著手,動員、選拔優秀的學生參軍入伍,經由學校、軍隊的雙重培育,學生退伍后,作為重要的國防教育朋輩輔導員培養,全面打造新時代校園朋輩“偶像”,使這些朋輩“偶像”在征兵宣傳、軍事訓練等一系列國防教育環節中不僅發揮學生骨干的作用,而且發揮偶像示范效應,強化國防教育效果。選拔、培養和任用朋輩輔導員的過程即是打造可循環的能量輸入、輸出場,促進征兵工作良性循環,同時也給國防教育帶來鮮活的力量。
順勢推優——選拔潛在的國防教育朋輩輔導員。把好入口關——動員和選拔優秀學生進入軍隊“鍛造”,是選拔潛在國防教育朋輩輔導員的關鍵。大學生選擇征兵入伍,不僅是響應國家“強軍”號召的體現,也是實現個人夢想的機會。從學生的角度來講,不少學生曾經有過軍裝夢,而大學期間入伍,不僅是對初心的一次喚醒,也是給他們人生重新選擇、增添經歷的機會。做好征兵動員工作,號召責任意識強、勇于擔當的學生到部隊去,既符合國家的征兵政策,又培養和鍛煉了學生。同時,強化教育和服務手段,對擬入伍學生重點培養,嚴格考核推薦,為部隊輸送品德優良、素質過硬的大學生。
思想引領——學校德育和軍隊德育緊密結合。學生入伍期間,院系通過信件、群組等方式傳達鼓勵、支持和關愛,使母校成為學生勇于擔當,刻苦訓練的堅強后盾,將學校德育的溫馨柔軟和軍隊德育的剛性有機結合,軍、校協同育人,培養既有責任感也有人性關懷的優秀軍人大學生。
強技壯能——進入“驕陽”朋輩輔導工作室。學生退伍后,選拔進入“驕陽工作室”,成為國防工作朋輩輔導員。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特別是心理健康知識和朋輩輔導技能培訓,讓他們掌握有效的交流溝通技能和輔導咨詢技巧。創設大量展示平臺,讓退伍學生講述他們的成長故事,樹立積極進取的“偶像”形象。依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人的行為、心理和環境之間有錯綜復雜的交互作用,學生可以通過角色示范和榜樣作用來觀察學習,他們的思考和行為會受到他們所觀察到的結果和他人示范的影響。退伍大學生經受學校德育和軍隊德育的雙重熏陶,也經歷了體能的良好訓練,大多具有正氣陽剛的個人氣質,他們本身可以作為新時代校園“偶像”存在,用自己的經歷及所獲,彰顯人格魅力。“榜樣使學生更加了解任務和完成任務的策略, 激勵學生完成任務, 并有效地提升自我效能感。”[14]曾經風靡校園的韓國電視劇《太陽的后裔》的男女主人公強烈的國家意識、奉獻意識、擔當精神感染了很多大學生,他們成為大學生心中的“偶像”。然而,我們身邊也有此類的熱血青年,把他們打造成身邊的“偶像”,對于大學生思想引領、國防教育的意義更為深遠。
此外,經精心培育,使朋輩輔導員具有一定的輔導能力,他們可以作為國防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國防教育的重要環節如軍訓指導、征兵宣傳、日常教育等工作中因時因地制宜,現身說法。朋輩輔導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對話、理解層面走進大學生生活,走向具體,走向實踐;在生活交往場中時時處處開展“國防教育”,營造濃郁的國防教育氛圍,使傳統的國防教育走向生動活潑的生活場。
漣漪效應——刮起報效祖國的從軍之風。大學生國防教育朋輩輔導員的主要工作職能包括參與新生軍訓指導和心理輔導;開展各類征兵宣傳;建立入伍志向學生群,開展個性化咨詢和輔導;組織軍民共建、參觀革命教育基地等愛國教育系列活動,保障武裝工作有效開展。可以說,退伍大學生朋輩輔導工作室是一個“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典型案例。他們用校園“偶像”精神,傳導漣漪效應,把學國防、知國防升華到愛國防、守國防,刮起校園從軍之風,涵養國防情懷。
工作室運轉模式圖示如下:
1.項目實踐成效。A校自2014年開始依托 “ ‘驕陽’ ——退伍大學生朋輩輔導工作室”開展國防教育工作,成為軍事理論教學、軍事訓練等主渠道教育外的有力補充,在以下幾個方面成效顯著:
一是營造了濃郁的國防教育氛圍。朋輩輔導工作室推動了國防教育的常態化。全校5年來依托工作室開展征兵宣傳50余場;朋輩輔導員參與軍訓及預備役指導25人次;接受咨詢上千人次;15人次接受新媒體專訪;組織參觀軍事基地、消防演習10余次。活動內容涉及國防知識、國防意識和國防實踐,實現了理論和實踐、共性和個性的統一。
二是推進了退伍大學生成長工程。退伍大學生是一支獨特的教育力量,不僅要用好,更要培養好。成立工作室增強退伍大學生的歸宿感,繼續關心關愛退伍大學生,使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生生活,完成軍隊和學校的無縫銜接。對他們進行系統的教育、管理、心理等知識的培訓,引導他們在工作室的服務實踐中獲得自信,增強才干。
三是激發了大學生的“入伍報國夢”。A學院辦學規模不大,但每年走兵百余名,學生在部隊反響較好,在部隊期間受表彰學生多,學校因此被評為湖北省“國防先進單位”。不少后來入伍的學生稱朋輩輔導員喚醒了他們的軍旅情節,激勵他們從愛國感情升華到愛國行動。這促進了學校征兵入伍工作基本形成“選拔——任用——選拔”的良性循環。
四是樹立了一批形象過硬的校園“偶像”。朋輩輔導員用報國經歷為大家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回校后,利用所長發揮余熱,牢固樹立了敢于擔當、積極上進的大學生形象。如曾參加過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的退伍大學生,曾參與云南反恐活動的退伍大學生等多次在國防教育、學生表彰等平臺上做分享匯報,感動了全校師生。同時,也通過咨詢輔導方式和學生面對面交流,解讀征兵政策,精準宣傳,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廣大學生的愛國感情,樹立了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對在校生的訪談顯示:大部分學生認可這類“校園偶像”,并在和他們的實際交往中獲益。
2.項目啟示。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決勝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2020年目標任務的攻堅之年。新的時代背景、新的國際變局、新的使命任務,要求國防教育以創新精神、改革思維和務實舉措開創新局面。A校依托“ ‘驕陽’ ——退伍大學生朋輩輔導工作室”開展國防教育的實踐為我國繼續深化國防教育在高校領域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如下幾點啟示:
一是扎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貫穿先進的人才培養理念。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育人活動改革必須堅持的價值導向。國防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報國之志,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握學生的成長規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契合學生的需求,引發學生求知向善的動機。個性化教育理念為立德樹人提供了新的視野、方式和手段,其引導教育交往實踐走下神壇,走近學生生活,走入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
二是發展學生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學生有“偶像崇拜”心理,與其讓學生把并不熟悉的影視明星當作學習、模仿的偶像,不如精心打造校園偶像。用身邊的偶像啟迪大學生把個人發展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樹立遠大理想,激勵勤學苦練,在朋輩交往實踐中取人之長。每個學生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需要通過自我的積極建構才能為己所有,朋輩交往促進大學生相互比較、自我認識和自我反思,增進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最終提升教育效果。
三是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是國防教育的必然趨勢。高校國防教育體現軍民融合的成果,部隊和學校不同的教育體制和風格在學生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作用,促進部隊、學校甚至社會育人的協同合作,將會對學生成長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此外,加強對征兵入伍學生全過程的思想引領應持之以恒。無論是學生在校,還是學生參軍入伍,又抑或是退伍返回校園,對學生的關心愛護應自始至終。特別要抓住學生即將入伍前和剛剛退伍后的關鍵時段,做好學生的心理調適,幫助學生盡快轉換角色,適應不同場域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