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洲園 寧波大學
農村金融信貸,是基于當今我國農村的發展現狀,利用資金來推動農村與農業的發展。國內經濟發展局面中,農村經濟發展的格局比較特殊,主體為農業,輔助其他的模式,最終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對于農村金融信貸而言,其推廣的產品具有獨特的緩慢與周期性,產業項目多數為農業,而農作物的生長周期本來就長,并且容易受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干擾。
伴隨著農村金融改革的發展,金融機構在不斷優化農產品的品質,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追求更多的經濟效益,積極優化農業結構。但是目前農村金融信貸的供需仍然不平衡,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和缺陷。因此,就影響信貸資金供需的因素做出以下分析,并提出建議。
1.影響信貸資金供給因素
(1)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
近些年來,由于郵政儲蓄一直是現行監督體制和財務制度的監管盲點,央行無法進行行之有效的監督與管理,因此社會中資金被集中起來,不會用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郵政儲蓄的轉存款利率過高,這將會引起人行利差倒掛,郵政儲蓄大量吸收儲蓄。這一現象影響了其他信用機構的資金投放效力。
(2)農村信用環境較差
由于農民的信用觀點相對來說較為淡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的投放資金的積極性。因此,即使近期來央行為了解決中小型企業尤其是農村地區融資難貸款難的問題,定向降低存款準備金,但是由于農村的鄉鎮企業的違約率高,許多銀行都持觀望態度,不敢發放貸款。
(3)農戶貸款抵押、擔保難
目前農商行對大額的貸款都需要借款人持有有效的抵押、擔保,但這一模式也嚴重影響到了小額貸款的發放。目前小額抵押的抵押物多為房產、車輛,如果貸款遇到風險時,抵押物可能在短時間內無法變現。另外,抵押手續費過高,農民不愿意繳納這筆費用,容易造成抵押手續的不規范性,形成無效抵押。而隨著農村擔保糾紛問題的頻繁發生,農民為他人作保也更加謹慎。
2.影響信貸資金需求因素
(1)自然條件和生產因素的差異
由于存在地區差異,不同的自然條件造就了不同的農業生產的特點和模式。因此,各個生產因素對信貸的需求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2)經濟基礎與收入水平
由于農業的發展受到多種不同因素的影響,其中經濟基礎會影響當地的科技水平、技術水平的差異,也會造成生產投資的差異,最終也會造成農戶的收入水平的差異,從而也影響了當地農戶對信貸資金的需求量。
1.政府發揮“啟動器”的作用
政府應該制定合理的利率機制。而從整體上看農村經濟總體是弱質的,效率較低、風險較大,農村金融供給很難通過自身實現收益,達到風險平衡。在商業上表現出顯著的不可持續性。面對農村金融呈現出的內在矛盾,解決要求政府全力支持,正確處理普惠金融以及商業可持續存在的問題,確保農村金融信貸供給的可持續。
教育水平也是影響農民信貸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各級政府應該加強宣傳教育,普及貸款方面的知識,同時也應該加大對農民的教育支持,培養高素質的勞動人才。
2.央行發揮“服務器”的作用
人民銀行結合當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積極鼓勵地方政府積極參與,并加強對金融生態建設的監督。
金融機構屬于影響農戶貸款需求的外生性變量,需要采取有效的調節措施以確保農業經濟可以快速發展。金融機構需要擴寬經營模式,選取合適切入點,推出分類支農信貸政策,以滿足農民對融資的需求,為農戶和小型企業提供資金。
1.保險發揮“減壓器”的作用
由于農業行業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具有較大的風險。因此,保險公司在農村設計了關于為農產品的風險防御的保險產品,有利于農戶有效地預防風險,減少了農戶的壓力,使得農戶能夠更好地面對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更加積極地進行農業生產。
2.擔保機構發揮“減震器”的作用
目前為緩解農村的擔保難,萌生出了許多擔保機構。但與此同時,當下常見的擔保機構普遍存在如下的問題:資金規模小、風險補償體制不夠完善、專業人才匱乏以及資本擴充機制不完善等。因此,要不斷加強農村小額擔保體系,落實到家家戶戶。
目前市場上存在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嚴重,農村信用法制體系急需完善,許多農戶因為缺乏經驗而不敢或者無法貸款。因此,針對市場上存在的問題,一是應該建立健全農村的信用法律體系,這樣農村信用擔保可嚴格依照相關規定來執行,真正實現體系的規范化;二是應該實現和完善農村基礎信息的公開公示,支持在合理合規的前提下做到商業信息與公共信息的共享共用;三是完善農村征信環境,積極發揮政府部門對市場的嚴格監管,培養農民征信意識,提高農戶的思想境界,使其自覺發揮主觀自覺性,嚴格根據相關規定開展經營活動。